陳麗丹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呈現形式,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把預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了,該做的作業做完了,該讀的課文讀會了,該背的單詞背了,是不是就是達到了教學的有效性了?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做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教師 學生
小學英語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安排的課時比較少,而且平時學生說英語的機會也少,所以要讓學生良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就必須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學呢?我們說評價教學的有效性是要看學生通過學習,形成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生樂學,并在學習活動中得到一定的知識增長,這便是教學產生了有效性。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元素,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部分
1.變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一般情況下,我們一節課大致可以分為:導入、新授、鞏固練習等三大部分,而這些部分都要圍繞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展開,因而確立明確到位的教學目標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然而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要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變成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較為關鍵的。但目標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也就是明確地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知道什么,學會什么。新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都設置了Ticking time這一環節,里面要求學生自評的項目即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所以我們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可以把這些目標細化,轉化成學生學習目標。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課的Ticking time 有三大點:
Ticking time
I can understand“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I can use“There is/are”to talk about things in a place.
I know the sound of the letter“c”.
這三大點都是以第一人稱“I”為主語,也就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呈現,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鑒這部分內容,并按照課時內容分步確定每節課學生的學習目標。比如在教學第一課時Storybook time時,可以參照“I can understand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一評價目標,制定Storybook time的學生學習目標,在課前呈現學習目標:
①I can read the story.(我會讀這個故事。)
②I can retell the story.(我會復述這個故事。)
③I can act the story.(我會表演這個故事。)
讓學生讀一讀。在教學完之后再次呈現這三個目標,讓學生通過參與度的達成自評可以得到幾星。這就是教學目標到學習目標的轉化。
2.變無形的教學目標為有形的教學動向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是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曾經聽過這樣一節課:Whose gloves?教師課前準備很多,帶了一大堆大大小小的衣服,還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在開展活動時,學生興奮地打扮自己,參加化妝舞會,對語言功能卻完全忽略了,最后在一團亂糟糟中收場。我想,正是由于教學目標的不明確,整堂課活動是熱鬧得很,形式也很多樣,可教學目標卻被“冷落了”,導致教學動向不清晰。要學生掌握些什么,教師不明確,學生更是糊涂了。
教學目標是整堂課的靈魂,有效地教學應該是剔除一切不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多余環節,始終有一個大的明確的教學動向,來引領學生獲得一定的達成度。教師要對教學進行預設,既不應該把學生圈在自己設計的區域內,也不能成為一只被學生牽著走的小羊,有生成性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課堂。江蘇吳江的特級教師葉連芳老師讓我很好地領會了這一點。上課一開始,葉老師通過談話,對幾個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When is your birthday?Do you have any hobbies?進行鞏固,學生面對新的老師、新的環境,有點怯場,但葉老師卻很有耐心地等待,引導學生,使學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而不是為了趕進度而倉促帶過或幫助學生直接說出。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教師預計不到的情況,教師要隨機應變,但不可偏離我們的教學目標,任學生牽著鼻子走,應該做到學生、教學目標兩者的兼顧。
二、以教學內容為核心元素,設置合理的教學情景
1.直面文本,同中存異分析教材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體元素之一,起著傳授知識的紐帶作用,那么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就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節課的知識點是什么。而這個知識點從何而來,就是要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而現在在網絡知識發達,教學參考資源充足的條件下,我們教師通常是翻閱相關教學資料,下載相關教學課件,然后把它們直接搬入我們的課堂或是稍加修改后遷就著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給自己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缺少了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研讀教材內容。
教材內容重點、難點大同小異,但實施教學的主體元素教師卻是有著不同的性格色彩。所以教師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第一要做的就是備課。而備課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自己先打開教材,而不是翻閱參考資料。
2.彰顯個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只有當學生處于特定的情境,才會產生想表達的欲望,他才會去想到用所學到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學習新內容。那么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比如在教學5A Unit 9 Shapes時,在教學circle, rectangle, triangle , square, star, diamond及主要句型What shape is the...?Its a...時,教室設計了“shape kingdom”這樣一個主題情境,學生通過介紹知道今天自己是來到了一個圖形的王國,而且通過Mr.Circle介紹他的好朋友的形式我們認識了其他形狀,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用到了詢問形狀的問句:What shape is the...?Its a...,最后設置了布置教師的任務,讓學生用不同的形狀拼出一樣東西來。整堂課學生在圖形王國里既完成了相應教學內容的學習,也獲得了知識,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體現。再如,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教師在完成新授內容后,設置了這樣一個練習環節:
師:So you see, 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our classroom.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classroom?
生1:It is big.
生2:Its bright.
生3:Theres a TV here. Sometimes we can watch TV.
師:But can we play computer games here?Are there many storybooks and pictures here?Can we...?
生4:No, We cant.
師:What about the desks and chairs?
生5:Theyre old and small. We can not put all the books in it.
師: So,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new classroom ?
Please design a classroom you like. You may work in groups. And then Id like to ask each group to introduce the classroom you design.
雖然只是一個練習,但一點也不孤單,教師通過語言,就地取材,結合學生所在的教室這一學生身邊的情境,讓學生來設計自己的理想教室,最后用英語來介紹所設計的教室。這遠比看著課文插圖,空洞地談論人家的教室更吸引人。本課主要學習句型:There is/are...Whats in/on/near...?以及相關的詞匯classroom,computer,chair,blackboard,picture,bookcase等。教師將零散的單詞,句子,結合學生所在的教室這個真實而又貼近學生的情景,將各環節有機地“鏈接”在一起,使整節課渾然一體,由教授到運用,從游戲過渡到復習操練,操練過渡到運用,每一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都是沒有留下刻意的痕跡, 巧妙無痕的過渡無疑使整個教學流暢無阻,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能更為有效地了解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了“知識—技能—能力”一個良好的連接。
三、以學生為核心元素,處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興趣先行,任務后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學習不可能完全依靠興趣。因此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角色作用,創造能提升學生關注度的情景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有了這一良好的開端,我們教師還應有目的地設置課堂習得任務。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Asking the way后,為了檢測學生是否學會根據需要問地點和根據地圖描述路線,于是可以設計一個擲骰子游戲,擲的同學根據骰子的位置問:How do I get to the...?被問的同學根據地圖回答路線:Go along...Street.Turn...at...The...is on your...這一活動環節的設置,把原本任務型的枯燥操練變為學生較感興趣的游戲環節,給人的感覺是游戲而非任務,所以學生操作起來都比較投入,教師則通過學生的反饋對其進行糾正,最后就達成了趣味前提下的任務教學。
2.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教師在研究教材、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應先把教學的主體——“學生”考慮在內。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是互動的,有學生主動參與進去的,成功的教育,就是喚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輕松的課堂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習得。所以教師要做好主導的作用,有時要甘當綠葉,善于創造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在教學On and off 時,教師在教學完open, close, turn on , turn off 后,可以出示一系列物品:door, window, basket, tap, TV…然后讓學生選用恰當的動詞填空組成詞組,最后自讀詞組,并講講自己發現了什么。這時學生就會發現open和turn on 同是打開的意思,close和 turn off同是關掉的意思,但他們各自應用的對象卻不同。那些可以被直接打開或直接關閉的物品就用open和close,不能直接被打開或關閉即需要通過開關按鈕或管道等打開的東西要用turn on和turn off。雖然對于剛學英語的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歸納總結的能力還不強,但是教師不應該直接放棄這一環節,剝奪他們的潛能。我們應給與學生鼓勵、表揚,讓學生充滿學習的自信,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元素,聽、說、讀、寫相結合
1.明確聽、說、讀、寫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聽和讀是對文本的理解,是知識的輸入,說和寫是對思想的表達,是知識的輸出,只有將這四者結合起來,才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體現。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訓練。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
英語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由于平時生活中用不到,所以在實際課堂上聽和讀是主要的知識輸入手段,尤其是新授課,聽和讀會占去很多時間,但只有聽和讀的課是不完整的課,教師必須通過說和寫的方式來鞏固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即檢測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次聽到的一節復習課上,葉老師設計的一個猜單詞puzzle就是為了這幾種技能的綜合體現。葉老師通過語言提示:A hand phone is a____________. Red light____________stop.____________is the sixth month...等,讓學生通過聽,并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說出一系列的單詞 mobile phone,mean, June...,最后按照給出的格子試著寫出這些單詞。在這一系列活動中,看似簡單的一個單詞游戲,卻包含了聽、說、讀、寫等多項技能的實踐。教師通過精心設計,關注到了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的運用,我想,這才是我們的教學產生了效用。同時,我們學校規定每節課必須留出5分鐘的作業時間,也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知識自主構建為核心元素,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師生同體,激活創造性
創新的過程是學生發現、思考、創造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主體元素是學生,那么教師這一元素又該起什么作用呢?顯然教師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激活學生創造的能力。比如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里的Cartoon time,Bobby和Tina看電影遲到后,Tina說:Were late,Bobby!Bobby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留白,那么會說什么呢?這時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What will Bobby say?學生有的說:Oh,no!有的說:What a pity!有的說:Lets wait for a moment!這時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激發。
2.課外延展,發揮創造性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呈現方式,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渠道,然而課堂是有限的,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等都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而我們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由課堂、書本上的習得最終變成生活中會恰當的運用,那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比如,蘇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 這一課Story time主要教學了如何使用購物用語:Can I help you ?Id like... How much is/are... ?Its/Theyre...yuan.后,課本上的Fun time 及時通過讓學生猜價格的游戲鞏固該語用功能,包括后面的Cartoon time和Checkout time都是體現該語用功能的,但這些都是書本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而設置的情境教學,相對是比較靜態的教學資源,缺乏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于是在教學完這一課后,我就設計了一個義賣活動,讓年級內進行相關活動,并且標注“only English”,這樣的活動在變書本的靜態教學資源為動態教學資源的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用英語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的質疑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為指標,而是以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學得好不好為指標的,那么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學會反思我們的教學,把握課堂中各個元素,正確處理好各元素之間的關系,不斷尋找不足,不斷修正,以此來提升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得我們的學生能“吃”好,“吸收”好,最后能“發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