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蝴蝶+溫麗
摘 要:寧夏生態移民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地區生態系統的恢復,另一方面通過異地開發,有利于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移民工程自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此同時在移民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存在利益沖突、文化沖突等問題。本文試圖研究在移民社區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激發生態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完善生態移民社區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而實現以人為本的移民理念,保證寧夏地區和諧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移民;社區文化;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1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175-02
對于“生態移民”(eco-migration)的概念,由于國外、國內移民的方式不盡相同,因而學術界尚沒有公認的定義。但各學者曾從目的層面、原因層面等多維視角對這一概念進行闡釋,雖然不同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落腳點不同,但其核心內涵是共通的,即生態移民是指由于生態脆弱及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將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地區的人口。遷到生存條件更好的地區,一方面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異地開發,進而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
“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是寧夏實現生態移民工程的奮斗目標。經過30多年的努力,寧夏地區成功地將數十萬貧困人口從南部山區移出,這一工程使得移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其遷出地的生態環境也得以改善。但生態移民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工程,其帶來的成效在短時間內很難確切的衡量,在移民期間或在遷入地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要使移民融入新的社區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通過移民社區文化建設來進行調節。
一、生態移民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寧夏生態移民工程的進行,移民原有的社區將出現轉型、解體,而作為移民遷入地的新社區內會出現重組、組合等現象。因而將產生移民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認同問題,如果移民間相互認同度高,社區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小,反之亦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移民融入新社區的過程也是其在遷入地再社會化的過程,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研究認為:“由于個人必須通過社會化過程來獲得與其社會生活地位相適應的習慣和智力特征,才能夠參與社會活動,因此,如果愿意,我們可以稱此為文化適應。”[1]移民在新的社區環境中會受到民族、文化、行為、職業及素質等各種差異的影響,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過程就是對新的社區文化的重新構建過程。但是在構建過程中將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利益沖突
利益是生態移民過程中產生社區沖突的重要根源。寧夏的移民屬于以政府為主導在政府組織和資助下的自愿移民,在實踐中生態移民遷移的社區整體性分為:整體遷移與部分遷移。其中整體遷移的主要沖突表現為:在新的社區中各種資源能否在移民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或者移民能否認同制度性資源分配的結果。而部分遷移的沖突主要表現為:移民“插花”式的被分配到新社區,在社區組合的過程中,由于不同來源的移民集結為新的社區,一開始就存在著社區內群體的分化,這種潛在的利益競爭群體極易發展為現實的利益沖突群體。此外,在與周邊地區原居民的交往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本地人”與“外來人”之分,而移民作為“外來人”享受著一些優惠政策,使得原居民心理產生不平衡。進而出現政策安排上的“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利益差別,形成在資源使用上的競爭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利益沖突極易發生。
(二)文化沖突
由于移民遷出前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進入新的移民社區環境中各種文化之間存在競爭、對抗的狀態,表現為文化沖突。對此,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認為,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沖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經濟或宗教之間的矛盾,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這一觀點雖然存在缺陷及不足,但也從某一側面說明了文化對人的重要影響。
寧夏的生態移民遷出前的生活環境多是交通落后,生態環境惡劣,在這樣一個相對孤立封閉的系統內,居民“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與之相反的是新的移民社區則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這里與外界會不斷地進行物質、信息及資源的交換。由于遷入地社區的開放性,促使移民的觀念發生變革,活動自主性有了極大的提高。隨著遷入時間的延長,移民社區成員對利益、權力的競爭意識就與日俱增,而受其自身的知識、技能和勤勞等因素影響所導致的財富上的差距也逐漸擴大。通過在寧夏生態移民過程中部分遷移或整體遷移,隨之出現多民族雜居或多宗教信仰的移民社區,社區成員也會因為不同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來建構自身的身份認同。
(三)文化建設不足
隨著移民搬遷工作的進行,移民新社區也逐漸發展起來,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建設,接之而來的就是移民能否隨著搬遷至新社區后而較快轉換社會角色的問題了,這也是衡量移民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要想使移民“穩得住”并且能“住得穩”就不能使其對新的社區產生否定性情感。有學者通過對三峽庫區移民的跟蹤調查研究后提出:移民會將原居住地或其他地方作為自己的心理社區,對心理社區的成員產生依戀感和“我群”感,返遷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增大。”[2]由此可見,一個社區的建設發展不能缺少特有的社區文化,社區文化與個人及家庭的素質,道德水平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因而需要在新社區建設中加強文化建設,使移民能找到“歸屬感”并主動融入社區活動中。在新的移民社區中,如果沒有建立起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區文化以及相關體系,將產生多種社會問題。美國學者塞尼研究認為:“由于原來經濟組織和傳統權威體系的摧毀,就破壞了移民社會的自身動員社會能力,促使產生對社會的淡漠感。”[3]即在社區文化尚未形成的環境中,許多移民缺少了應有的文化滋養和約束,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增加遷入地及周邊地區的不安全因素,促使犯罪率不斷上升。
寧夏在生態移民的搬遷過程中,政府將重點放在移民社區生產和生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完善上,而對社區文化建設的關注度相對遲滯于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移民少了文化氛圍的熏陶及感染,也就對移民社區新環境少了歸屬感,從而可能為日后移民能否實現“住得穩”及寧夏的社會穩定留下了隱患。
二、生態移民社區文化建設的策略
“社區是社會化的另一個重要力量,它為其成員準備好了價值、規范和法律,生活在社區中的人必須按規定行事。”[4]由此,為了使移民能盡快融入社區中,就需要加快社區文化的建設進程。重新整合多種要素及資源,形成一種文化重建機制,并吸取遷出地原有社區內部的優良文化傳統,這樣將在建設新的社區文化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激發社區移民的文化自主性
文化自主性是指移民在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主動性。激發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將有利于保護文化的多元性和維護各種文化接觸時的平衡關系。寧夏地區的移民社區既有單一回族的社區,也有回漢混合型社區,為保持社區文化的多樣性,發揮社區各種文化之間的制衡作用,社區工作人員應該設計能充分激發社區移民文化自主性的方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文化建設原則,因地制宜、因村而異的組織和開展各種社區文化活動,促使新移民之間相互了解,增進鄰里情感使其達到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認同。維護社區各種文化之間的良好生態關系,同時有利于社區的安定和諧。
(二)完善移民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移民多來自于南部山區,其遷出地普遍存在用水困難、教育、醫療條件落后,學校、醫院距離居住地比較偏遠,其子女上學及居民看病求醫極為不便。完善的公共設施、良好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衛生環境是保證移民“搬得出”“穩得住”“不返遷”的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就要對移民社區的各項公共設施及文化發展加大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教育扶貧是寧夏扶貧工作的重點,只有為移民子女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拔窮根”,杜絕代代貧窮的現象。因而政府需要以優惠政策吸引教育專業人才到移民地區的學校,充實學校的師資隊伍力量。再設立專項資金,在移民社區學校建立音樂活動室、美術活動室、體育活動室,完善學校的各項教育設備,使移民子女不僅能在學校學習課程知識,而且還能參加音樂、美術、體育等活動來促使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進而開闊眼界,緊跟時代發展。
最后,隨著移民社區的經濟發展,作為大眾傳播文化的載體——電視、電腦等必然逐漸進入到移民的家庭生活中,政府應該完善閉路電視、接通網線等相應的基礎設施,從而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社區文化
以人為本是生態移民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貫穿在“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生態移民社區的建設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著力推動移民的生計發展,致力關懷移民的現實困難,最大限度地滿足移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完全尊重少數民族移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作為極具生命力的文化資源,將產生獨特的整合作用,促使移民社區內的居民通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而凝聚起來,從而形成以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為紐帶的社區文化。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對寧夏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對遷出的回族移民也具有重要意義,發揮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積極功能,對于建設移民社區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政府可以在社區內選取有威信的阿訇,對他們進行培訓,進而使他們成為宣傳政府工作的橋梁,為社區工作的順利進行搭臺鋪路。
最后,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區文化,需要不斷加強移民社區的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對移民社區的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移民社區的各種文化元素,促使各種文化之間相互均衡發展;建立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工作機制,做到各種利益資源之間的合理分配,較少紛爭,為社區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寧夏的生態移民工程任重而道遠,肩負著改善生態環境與脫貧致富的雙重使命。事實證明,這一工程在生態恢復與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我們同時也該看到移民遷出后產生的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移民的特色產業發展問題、就業問題、移民新區犯罪率提高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與社區的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因而,政府在日后的工作中應該增加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移民社區的文化建設,權衡各種利益得失,組織專業團隊積極研究移民搬遷過程中產生的文化適應性、心理變化等問題,使新遷移民能“穩得住”并且“住的穩”,從而促進移民社區及整個寧夏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M].潘蛟,等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9.
[2]風笑天.落地生根:三峽農村移民的社會適應[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01.
[3]邁克爾·M.塞尼.移民與發展—世界銀行移民政策與經驗研究[M].水庫移民經濟研究中心,編譯.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72.
[4]埃弗里特·M.羅吉思,拉伯爾·J.伯德格.鄉村社會變遷[M].王曉毅,王地寧,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