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芝
(遼寧省海城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海城114001)
自然保護區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措施研究
杜芳芝
(遼寧省海城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海城114001)
自然保護區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包括地質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珍稀植物資源等等,有些資源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將會瀕臨枯竭,因此,應大力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確保各項管理舉措的貫徹落實,這對于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將論述自然保護區建設中生態保護的有效措施,以期全面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質量,為促進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自然保護區 建設 生態保護 措施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還念也在不斷的增強,社會各界人士對于環境保護工作普遍給予了較高的關注。自然保護區作為環保工作的關鍵環節,不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為生物創建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而且創造的效益也十分可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進一步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質量,需要切實做好生態保護的相關措施,從而實現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自然資源是十分珍貴的,這些資源的用途也非常廣泛,要想將自然資源最大化的開發和利用起來,就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并制定科學、嚴謹的管理方案,對自然保護區的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和使用,確保教育、科研、保護等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這就需要根據自然資源的類型和用途將自然保護區劃分成為不同的區域,如生態區、科研區、游覽區,每個區域由專人負責管理。生態區沒有人工的痕跡,可以很好地反映自然的基本信息,內部生物完全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該區域是以保護資源為主要目的;科研區是圍繞在生態區周圍的區域,顧名思義是用于從事科學研究和生物試驗,為自然保護區提供電力、熱力、水源等,維持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的良好循環;游覽區是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區域,可供廣大游客旅游觀光,與游客進行互動,還可以進行一些生產活動。由此可見,實行分區域管理能夠充分展現自然保護區的功能,提高其綜合效益,該管理模式值得在我國自然保護區中推廣應用。
一般來說,自然保護區在運行中會受到外界環境的侵擾,導致保護區內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大幅度增加了各類風險隱患,釀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在自然保護區內部應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監測體系,該體系包含在線監測和預警功能,能夠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全面、動態的監測,定期采集大氣、土壤、水源的成分數據,并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評價,判斷是否存在污染現象,劃分污染等級,這樣當環境指標超標時就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控制,避免了連鎖效應的發生,保證了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保護區監測體系的建立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同時對于常見的環境風險也要加以科學的分析,從而有的放矢,為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一般來說,建立自然保護區最為根本的目標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必要前提,也是自然保護區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生態環境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要想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從保護環境著手,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打擊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如發現濫砍濫伐、捕殺瀕危物種,隨意排放生產廢棄物的組織和個人,要給予嚴厲的懲罰。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中,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使之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自然保護區的監督和管理中,以擴大監督范圍,提高管理的實效性。
現階段,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城市的喧囂讓人們愈發渴望回歸自然,因此人們在閑暇時往往通過旅游來獲得身心的放松,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自然保護區中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其多樣的生態系統能夠給予人們耳目一新之感,人們也期待著近距離的接觸原始的生態景觀,所以將這些資源開發出來,深入挖掘自然景觀之美,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心理需求,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自然保護區也會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用于科研和教育用途,這對于自然保護區的長遠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我國自然保護區種類多、分布廣、形態多種多樣,且保護區的管理部門又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執法不力,導致偷獵盜行為屢禁不止,因此加強保護區的法制建設刻不容緩。將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損失計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保護區生態保護經濟政策體系及生態補償機制。制定自然保護區內相關的生物安全、土壤污染、遺傳資源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貫徹實施生態脆弱區評估、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生態旅游管理等法規,加大對保護區內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
首先,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對自然保護區的財政補助,還要積極爭取社會資助,積極拓展籌資渠道;其次,加強保護區周圍區域的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科研教育及生態旅游等附加值高的產業,實行利益共享,只有這樣周邊群眾才能從原先自然保護區潛在的破壞者變為共同管理者,從根本上減少保護區周圍因放牧和捕撈等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對自然保護區的破壞,從而實現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
在全球環境資源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之下,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工作已然勢在必行。相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捍衛自然保護區的合法權益,對于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行為予以嚴懲。同時,在自然保護區中建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采用分區域管理模式,以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監控和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對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的有力保護,擴大自然保護區的綜合效益。
[1] 李干杰,沈海濱.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為美麗中國增光添彩.世界環境.2013,(01)
[2] 王學兵.圭龍山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探討.綠色科技.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