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美珠++李建偉++耿李姍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熱潮悄然興起,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但是很多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本文就基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探討,提出若干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概念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相關概念
1909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首次提出“就業能力”概念,就業能力也可以稱為“可雇傭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綜合素質的開發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所取得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以及實現就業理想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內容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適應環境能力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等。
2.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概念
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大方面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分析。從廣義角度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指學校以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為目的,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相關知識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僅包括相關知識、技巧的培養,還包括心理品質以及其他方面素養的培養;從狹義角度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為了讓大學生具備創新創業能力而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方式應多樣化并有一定針對性,為大學生日后就業奠定一定基礎。
二、目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目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與職業理想期望的薪酬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大學生就業滿意度上,大學畢業生存在頻繁更換工作的現象,而且大學畢業生跳槽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上,由于信息閉塞,對就業形勢和國家就業政策不了解、不熟悉,且缺乏相應的求職技巧和應聘經驗;在職業選擇上,大學生自身專業特點和社會崗位需求之間匹配不協調,導致大學生的求職動機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情況;國家采取多種有效優惠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勵和扶持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活動,但由于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不能有效開展。
三、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作用
1.創新創業教育能夠降低大學生就業方面障礙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被視為一種教育理念,能夠從思想上解決學生就業方面的一些障礙性因素。現階段大學生群體隊伍不斷壯大,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有利于提升其就業積極性,培養其進取心。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正確引導學生的作用,降低學生對就業的恐懼感和困惑感,激發其就業潛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為實現理想而奮斗,間接起到降低大學生就業方面難題的作用。
2.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此大學生是否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對其今后的就業會產生重大影響。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就業大環境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為其在就職過程中能脫穎而出提供一定保障。
3.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從歷年的教育實踐情況來看,相對于中職等階段的教育,大學階段學生專業知識積累更為深厚。但是單單具備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也非常重要。針對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限的現狀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能夠使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得到一定提升,運用這些技能時就會更具時效性與適應性,促進其更好地將專業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生產力,充分滿足市場需要。
四、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難以轉變傳統就業觀念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趨眾現象嚴重,傳統就業觀念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帶來嚴重沖擊,不利于學校創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這是由于生活和學習中難免存在諸多因素導致學生就業觀趨眾,致使學生容易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很多學生面對這個發展節奏不斷加快的社會時會存在一定畏懼感,害怕自己在就業過程中不能得心應手,不敢去創業或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職業,相比之下,更愿意選擇一些穩定的職業。同時,一些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時重視度也不夠,形式大于實質,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新創業教育培養的工作成效。
2.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
實踐能力是指把創造性思維變成物質成果的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一部分高校大學生較為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輕視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學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時由于經費等問題組織實踐活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學生所具有的實踐經驗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他們更不能運用所具備的實踐經驗去創業。由此可見,如何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3.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團隊有待優化
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必須有一個較為優秀的創業教育培養團隊正確引導學生。但是現階段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創業教育專業化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一些教師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過程中存在盲目性,應付學校所交予的任務。同時,學校在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方面做得不夠,不僅沒有采取合理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相關知識水平,也沒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安排教師通過項目去切實提高其創業實踐能力,以便其能夠有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的創業指導工作,為學生日后順利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五、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措施
1.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我國高校應當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及時轉變其傳統就業思想,消除其趨眾就業心理。學校可以開設就業心理課程,邀請心理學權威人士進行授課,從心理學角度消除學生在面對這個發展節奏不斷加快的社會時的就業畏懼感,鼓勵學生積極面對自己,創業時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職業,以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2.重視創新培養模式
高校應當積極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重視相關課程體系的完善。首先,學校應當深入探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不僅要定期進行創新創業課程的講授,使其積極了解和掌握創業技能、創新方法等,而且還要開設配套課程,將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融入其中,形成課程體系;其次,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運用交流討論、案例教學以及問題式教學方式,全面實現互動教學,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進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成效;最后,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過程中還應當充分借鑒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成功經驗,充分結合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調整培養模式。如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創業人士到學校,以講座的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課程內容加以完善,以拓寬學生們的視野,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使其充分認識到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價值與意義,進而達到提升其就業能力的作用。
3.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
單憑授課來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而搭建大學生創業教育培養平臺的形式有很多種,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經費,通過組織一些科技競賽、創新科技項目等方式讓學生融入其中,為學生提供一定空間展示自己,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作用。第二,高校還應當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通過采取讓學生參觀訪問、實地調查以及模擬營運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創業的艱辛、管理的艱難,強化其實踐意識。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日后就業的抗壓力素質,而且能夠起到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的作用。
4.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與教師有著密切聯系,從某種角度而言,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此如何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專業化師資隊伍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高校應當引導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消除教師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過程中的盲目性,使教師開展教學更有針對性。第二,高校應當采取一定措施來提高教師的創業實踐指導能力,不僅要采取定期外派教師到企業培訓和實習方式來提高教師素質,通過實踐使其更加全面地掌握指導技巧,還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定機會,使其參與到一些創業項目中去的方式豐富其相關經驗。第三,高校還應當重視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課程繼續教育工作,可以邀請一些權威專業人士到學校中來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有針對性指導,使教師能夠及時糾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第四,在教師人員選聘方面,學校不僅要選聘一些專職教師負責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工作,而且還要適當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營銷、投資等方面的專家來學校進行客座任教,組建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都較高的教師指導團隊。第五,學校可以采取將教師的績效與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相掛鉤的方式來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對于一些指導能力強的教師,要給予一些獎勵,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間接起到提高創業教育培養的工作成效和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義玲,蔣肖波.高教園區內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與創新[J].經營與管理,2015(6).
[2]郭 莉,王 菡,王栩楠.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管理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