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 要: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富有意義的長期任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將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還將推動社會各領域的改革和進步,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處于“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過渡期,創新驅動發展、技術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一、高校創新教育現狀和戰略分析
創新的本質是對未知問題和未知領域的嘗試、探索、思考,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1],而創新能力是指“創新主體在前人發現或者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發明或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2]。創新能力是高校創新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內容,一般來說,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包括:善于發現和觀察問題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打破傳統思維的能力,學習和掌握多種知識、技能的能力,運用技術和資源來實現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進程中的核心環節,無論是知識更新、技術創新還是制度革新,都是主體創新能力應用于各領域和專業的實踐反饋和進步,都是創新教育的成果。顯而易見,創新教育不是簡單的課程組合,是依托于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創業教育等基礎上的一種協同式人才培養,是蘊含在高等教育整體進程中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換句話說,以前高校沒有開展創新教育的時候,各領域也在發生著創新和進步,那么創新教育存在嗎?依然存在,就存在于各學科和專業的實際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于師生群體的交流和思維的過程中。
從實際情況來看,創新教育早就融入到中國高校的辦學理念中,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許多高校對創新教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實踐方法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教學資源上獲得了較好的積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基礎上,以往通過文理交融的課程設置,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并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發掘和探尋少數創新人才再進行精英化培養,取得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往往被認為是學校整體水平提升和發展的“點綴花朵”。然而時至今日,中國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較弱,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依然處在探索階段,主要表現在:大學自身創新思維能力偏弱,缺乏創新毅力;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科學思維培育不足,缺乏創新創業優質師資;不能有效調動資源,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脫節,創新氛圍有待加強。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不難發現無論是應用型還是研究型人才培養,其關鍵都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積累凝練。
二、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發展策略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個性化創新能力正日趨薄弱,缺乏創新思維和持久毅力的大學生,往往茫然于自己的社會定位和價值取向。實際上,大學生創新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協同的創新機制,是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創新主體地位的一種人本主義創新理論,具體指“在導師引導下,讓大學生成為創新創造的主體,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獨立發現、主動探索的能力,主動完成創新創造的過程”[3]。這也就對大學生的創新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各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宏觀層面來看,高校推進創新教育的發展應做到以下四點。
1.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和高水平的創新型教師隊伍,為大學生創新創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有利環境。目前,吸納和建設優質創新師資隊伍, 有效調動教師創新積極性是高校亟待 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培養大學 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重 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差異,因材 施教,正確引導,提供幫助,使他們 的個性得到好的發展,激發其潛在創新能力。
2.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度,不斷完善配套獎勵機制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需要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度。高校應設置合理的創新學分,建立創新學分積累、轉換以及替代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學分制度,使注冊成立公司、創新創業類競賽獲獎的實踐項目可以替換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實施彈性學制,采用基本學制和彈性學習年限相結合的方式,允許學生經批準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此外,高校可通過獎學金、學分獎勵、素質拓展等多種措施激勵學生開展創新活動,鼓勵創新成果轉化,并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和專業輔導,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和獎勵措施表彰在創新創業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師生。
3.建設創新創業的課程體系,積極拓展創新實踐平臺
各高校要不斷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教育資源,明確創新教育導向,有機融合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比重,增強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豐富課程內容,將最新的知識和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教學中,教學內容體現符合時代性,開放性,多元性和全面性[4];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強化優質課程信息化建設,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用性課程,建設云課堂創業課程庫,增強創新教育的針對性和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自主性;加強高校、政府和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傾斜政策,積極爭取外部資金和資源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深化產學研合作,匹配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業導師,拓寬學生創新視野,提升創業能力。
4.優化創新教育資源與環境,推進倡導創新創業文化
高校應該打破專業限制,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文理兼修,不斷擴大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創新能力,將校內外的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統籌利用。樹立高校“勇于創新、敢于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校園氛圍和環境,培養創新文化和精神,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價值觀。
顯而易見,“創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種全域性的大學管理理念和方法,包含在高校發展的整體策略中,涉及辦學理念、管理機制、課程設置、隊伍建設、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5]。我國高校創新教育還有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更需通過創新教育的培養和學習,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能力資本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卿敏.創新能力培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屈天鵬,孫 涌,許 薔.論TRIZ理論在高校創新教育中的作用[J]. 亞太教育,2016(4):122.
[3]孫劍明,郝 勇,王樹達,等.基于互聯網環境的大學生個性化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 世紀橋,2015(5):51-52.
[4]施頌華.深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析[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0(4):91-94.
[5]謝 梅,苗 青.中國高校創新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部分理工科院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5):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