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頌東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教育重視專業技術培訓,而忽略人文素質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和人才競爭的形勢發生變化,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好勝任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的工作崗位,加強通識教育和公共基礎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知識是關鍵之一。本文將通過分析高職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現狀,來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好高職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教育。
關鍵詞:高職教育;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時間較短,但規模擴展迅速,長期以來,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其就業能力為目的,重技能輕人文,目前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型就業形式的發展需要。加強通識課程教育和公共基礎課程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把握當下的就業新形勢,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現在很多高職院校也都逐漸意識到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除了專業技能教育,通識教育和公共基礎課程教育也得到了大家的一定重視。
一、教育方法要體現人文性
教學方法要體現人文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提高學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念,認識到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對他們今后發展的幫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找到學生感興趣和關注的知識點,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后,尤其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疏導,注重傳達積極、正能量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方法講究藝術性
為激發學生對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老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教學方式的選擇,多采用幽默有趣的教學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了解所學知識的欲望。多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
三、教學方法追求多樣性
現在的教學方式有專題式、啟發式、研究式、參與式、案例式等多種形式,老師在授課時,可以靈活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除了講課本知識,老師們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如利用案例教學法,把某一具體的問題作為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探討,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還可以把啟發式和研究式方法綜合在一起,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研究、探討問題,達到啟發學生思考和訓練其思維的效果。
四、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為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老師在講課時要注意介紹課程背后蘊含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讓學生不僅能學到科技知識,也能感受到蘊含在科技背后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個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當技術的機器。例如,老師在傳授科技知識時,不僅要傳授技術,也要把這些技術背后的發展史講給學生聽,讓他們了解技術的來源和發展過程,從中領悟到如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比僅僅掌握一門技術更有意義。如學習數學課程時,很多高職院校只重視各種數學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數學歷史和知識背景的學習,事實上,這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其學習過程也索然無味。改革的方法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穿插理論背景知識的教學,通過介紹數學家、數學典故和案例以及數學發展簡史等,自然地過渡到有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將來無論在學業還是職業發展方面都能更具競爭力。
總之,高職院校必須改變高職教育重技術輕人文的教育模式,針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不斷探索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改革中適應當下教育模式的發展,培養出社會需要且具有綜合性、高素質的特點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麗紅,吳興富.高職通識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3):58-61.
[2]楚學枝.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