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婧茹 程碩
【摘要】隨著當前時代環境變遷、社會發展變革和學生主體訴求變化,“以生為本”核心理念應運而生,它是構建現代化教育模式戰略構想的積極探索,是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導向,是學生工作的目的和歸屬。德育空間作為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也需遵循“生本理念”,依據以現實的學生為出發點、以人文關懷為主旋律和以提升學生“個體社會化”與“個體個性化”相統一為落腳點為原則構建德育空間。
【關鍵詞】生本理念 德育空間 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245-02
一、研究緣起
“以學生發展為本”為核心的生本理念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潮,隨著建構主義、認知發展理論等教學理論與觀念的發展,其內涵不斷拓展完善。“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實施,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弘揚,又是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性體現。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思想就成為開展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即將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核心,關注學生的一切,將學生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有效引導學生將“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發展有機結合,為加強學生德育知識和能力提供學習的空間和環境,為學生提供發展和完善自我的平臺。
二、“以生為本”的內涵
本研究中的“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指在德育空間的構建上,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為倫理觀,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以人文精神尊重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溫馨的學習氛圍,培養大膽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建立和諧融合的關系,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同時,緊密圍繞學生年齡、心理與行為的發展特點,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明確個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知個人與社會間的關系,幫助學生自發合理地調節自身行為以適應社會要求與規范,培養個人的綜合能力和獨立參加社會生活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社會品性的人,有效地將“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聯結,為學生全面、長遠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三、基于“以生為本”理念構建德育空間的原則
1.以現實的學生為出發點
德育空間是德育活動的有效載體,是培養人和完善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媒介。因而,如何理解“學生”、以何種“學生”為出發點是需要首先界定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說明了學生是現實的、具體的,具有主體能動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要肯定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使每個學生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在充分發現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因此,一個完整的德育空間體系應建立在社會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一的基礎之上,依據學生需求和特點,確保學生的人格、尊嚴與權利獲得滿足。首先,德育空間建構、選擇、組合、資源配置等各方面都須關注學生的需求。如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開展集體性教育;而在糾正錯誤價值觀教育時,就需要考慮學生自尊、自愛的需要,在私密性相對較強的空間內進行一對一教育。其次,根據學生層次不同,構建相對應的德育空間。不同的學生因個體差異,其個體特點存在差異性,因此,德育空間的選擇需具有區別。最后,針對學生培養目標的不同,使得德育空間的應用也會存在一定的區別。
2.以人文關懷為主旋律
德育空間建構時需注重對學生的關愛和呵護,讓人文關懷成為德育空間的主基調與主旋律。具體表現為:第一,在教學傳習空間和管理服務空間中,教師語言和行為的應用、規章制度的制定、班級與學校文化氛圍的構建與管理模式的實施需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與情感性;注重學生德性的發展與完善;注重利用積極性、鼓勵性引導,避免消極性暗示。第二,在布置物質空間時,要合理發揮德育物質空間中的隱性德育價值,激發學生心理空間的變化、發展與完善,引導學生將德育物質空間、心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相互協調統一發展。如學校物質空間涵蓋了學校建筑設計、班級教室設置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等都具有直觀性和超語言性的特質,積淀了歷史、傳統、文化與社會價值。學術報告廳的莊重與簡約、課堂教室的嚴謹與溫馨、體育場館的活力與朝氣、雕塑與景觀的寓意等都蘊含著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潛在的教育意義, 能有效地使學生領悟其深刻、豐富的內涵,潛移默化地促進著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與完善。第三,通過物質空間為載體有效地將精神空間與心理空間進行聯結,提升學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養。如校園中建筑物、道路的命名具有教育性;校園人文景觀旁的掛牌、教室、樓道內及圖書館等空間內懸掛富有哲理性和激勵性的名言警句,使得人文精神以信息方式儲存在物質空間的載體中,在德育空間中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充滿人文關懷,促進學生成為人性豐滿的道德主體。
3.以提升學生“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相統一為落腳點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觀點指出,任何人為了生存都必須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從事實踐活動,才是真實存在的人,脫離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個人及個人活動都是不能存在的。這說明,德育空間的選擇與構建離不開人為秩序和自然秩序的要求,將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作為統一體。德育空間存在于學校生活空間、家庭生活空間、社區生活空間和未來的職業生活空間之中,各個空間在社會生活中都存在著相互聯系,各個空間都必須按照社會倫理的要求來運轉。因此,德育空間的人為秩序就體現在幫助學生有效了解學校、家庭、社會與職業生活的秩序,認識并掌握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促進學生進行各項活動,成為符合“社會化需求”的個體。如德育空間是由名言警句、勵志標語、規章制度、德育圖片和公益短片等象征符號構成的,它們通過特有的言說方式和話語內容傳達出“不在場”的民族、國家、社會與家庭利用封閉空間中的權力對“在場”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使“在場”的人獲得影響與觸動,接受它所傳遞的能量與價值,并自覺以此規范、修正或塑造個人的觀念與行為,使得個體能符合社會價值要求。同時,兒童成長的秩序是受自然秩序制約的,即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德育活動的載體德育空間必須要符合兒童成長的自然秩序。
參考文獻:
[1]謝玉進.試論高校德育精致化的空間拓展與資源整合[J].北京教育,2012, (12):37-39.
[2]王曉,童志堅.布迪厄場域——資本理論視域下的廣東高校德育[J]. 湖北科技學院學 報,2013,(1):168-169.
[3]莫飛平.德育場力及其整合與優化機制探略[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35-140.
[4]鄭富興.學校生活德育的空間問題[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11-16,2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時期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德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整合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SQ172029)、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育現狀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JRS-2017-1156)、2017年度石家莊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時期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調查及培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JZKT1703)、2017年度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體系構建研究——以核心素養培養為視角”(項目編號:GXDJ2017B117)和2017年度石家莊學院黨建課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以核心素養培養為視角”(項目編號:SGXDJ20170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葛婧茹(1988年8月-),女,河北石家莊,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學與課程論、教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程碩(1993年5月-),女,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特殊兒童康復與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