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桂仙
(呂梁市交城縣農業(yè)委員會,山西呂梁 030500)
交城縣玉米遭受洪澇災害的原因調查及解決方案
雷桂仙
(呂梁市交城縣農業(yè)委員會,山西呂梁 030500)
文章對交城縣玉米遭受洪澇災害的原因進行闡述,并客觀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建議和對策,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和玉米種植戶足夠的重視。
玉米 洪澇災害 原因調查 建議對策
種植玉米適應性廣,對土壤、氣候、水分的要求相對較低,且管理簡單,省工省時,多年來已成為交城縣農民的首選。2016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0.99萬hm2。其中,玉米播種面積0.72萬hm2,占糧食播種面積的72.56%。因此,玉米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收入。2016年,玉米生長旺盛的7月,該縣雨量偏大,局地性強,降水累計324.9 mm,達35年內的最多量。7月的前半月內出現了9 d的大范圍降水天氣,導致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的低洼地塊嚴重積水,正值抽穗的玉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受災面積達1 795.93 hm2,直接經濟損失500多萬元。
1.1 退水渠年久失修,失去作用
玉米受災期間,交城縣有關部門協同保險公司到該縣夏家營鎮(zhèn)段村、洪相鄉(xiāng)安定村、天寧鎮(zhèn)西汾陽村等20多個村的受災玉米地進行了實地走訪與勘查。期間發(fā)現,退水渠基本建成于農村土地集體經營時期,現在大多已年久失修毀壞,有的甚至被修路填埋。形成的原因:(1)資金短缺。當前,多數村委經濟乏力,無法雇工維修管護,農戶們除個別外,務農積極性普遍低靡,不愿捐資出力。(2)分屬管轄。下游縣域不管上游縣域,且廢棄轄區(qū)內渠段,造成上游排洪不暢。因此,每逢盛雨季節(jié),該縣相關耕地內的多余積水無法得到及時排泄,玉米連日浸泡水中,根系因缺氧而受害。
1.2 河道上的橋梁、涵洞被堵
交城縣天寧鎮(zhèn)西汾陽村段有座水泥橋,淤積的泥沙雜物嚴重堵塞了橋梁涵洞。行洪時,洪水無法快速通過而水面迅速抬升,沖垮河堤涌入玉米地。由于該地塊沒有退水渠,且被高出耕地的路基包圍,4.67 hm2玉米全部淹沒在半米深的洪水中,玉米絕收,直接經濟損失達7萬余元。
1.3 村莊道路未配設泄水道
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建設,交城縣夏家營鎮(zhèn)王明寨、郭家寨、辛南等12個村的村莊道路全部得到墊高并硬化。村民的出行方便了,但硬化的道路由于未配套排水管網,一逢盛雨季節(jié),道路反成為阻礙分泄的蓄水堤堰,農戶房屋、院落、村中街道的降雨全部順著道路集中流入村邊的耕地中。由于此原因致災的玉米共計33.33 hm2。
1.4 耕地土壤質量下降
(1)農戶的農家肥源嚴重萎縮。20世紀80年代后,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農村養(yǎng)殖業(yè)由分散養(yǎng)殖逐步轉變?yōu)橐?guī)模化養(yǎng)殖,農戶的畜禽飼養(yǎng)量減少,加之城鎮(zhèn)化建設,使農村常住居民不斷減少,造成了農家肥總量上嚴重不足,農家肥或精制有機肥的價格隨之走高。(2)土地已不被農民重視和保養(yǎng),薄農和棄農現象嚴重,靠種地生活的農民比例越來越小。農民不愿再在土地上做文章,多投入。出于經濟和務工成本考慮,80%以上的農戶惜施有機肥,更多的農民僅每茬施袋復合肥了事。許多土地被連續(xù)20~30年過渡使用,土壤板結,滲透性大大降低。當降雨量大時,短時間內水滲不下去,又排不出去,造成作物根系缺氧死亡。如遇大風天氣時,更會出現倒伏災害。
2.1 提高認識,保護耕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耕地是農業(yè)的基本,基礎設施是維持耕地生產力的前提條件,基礎設施被破壞,直接阻礙著農業(yè)產量的提高。國家發(fā)改委“十三五”規(guī)劃也明確提出,加快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以保口糧、保主產區(qū)、保耕地、保產能、保大戶為重點,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耕地,修復基礎設施已經成為當前農村刻不容緩的一項重大問題。農業(yè)系統各部門應整合國家、省、市、縣的各項目資金,制定詳細可行的規(guī)劃,不折不扣地做好項目。
2.2 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河道暢通
山西十年九旱的氣候,山區(qū)植被遭破壞,平川河道近30年的斷流,讓人們忽略了洪水隨時可能發(fā)生的警示。交城主河道上的橋梁涵洞已有很多年未被疏浚。2016年的洪澇災害給人們深刻的教訓,必須按常規(guī)辦事,科學防患,切勿心存僥幸。橋梁下的淤泥仍需每年或隔年清理1次,確保洪水暢通無阻,才能免除耕地被洪水淹沒。政府要協調安排,水利部門承辦,鄉(xiāng)鎮(zhèn)村聯動,責任到人,確保萬無一失。
2.3 科學規(guī)劃農村道路建設
近幾年,隨著國家投入的增多,農村道路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多數鄉(xiāng)村為充分利用資金而多鋪1 m路,多硬化1條巷,紛紛貪多圖快,降低設計標準,減省了許多必要的附屬設施,最明顯的就是未配設排水溝管。農村道路應以農村經濟建設為主線,以引導新農村建設為目的,提高道路建設的利用率和回報率。在規(guī)劃時,要盡量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地溝耗資大,可以修邊溝,把水疏引到村外河道或排洪渠等,不僅能夠解除積雨災害,還利于冬季路面的保護,增加道路的使用壽命,讓農村道路建設成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農民收入的一項基本工程。
2.4 保護耕地,提高耕地地力
保護耕地,不僅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提高耕地地力。經過6年多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農民已經認識到配方肥的重要。但有機肥的投入始終沒有得到關注,農村過渡使用耕地而不施用有機肥已成為普遍現象。所以,增施有機肥,充分利用人畜糞便或秸稈還田或購買精制有機肥,才能使耕地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1)呼吁國家增加有機肥施用的補貼,擴大農作物秸稈無償粉碎還田的面積,推行家庭或飯店有機餐廚垃圾的集中肥化處理。(2)繼續(xù)提高農民對土地肥力的科學認識,加強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宣傳,更新農民觀念,促進對農家肥的充分利用,提高耕地的有機質含量。
2.5 改變種植方式,采用高壟種植
交城當地農民習慣采用玉米平畦種植技術,這種種植方式即傳統又省工。根據該縣的氣候條件,旱地和地形低凹的玉米地更適于高壟栽培技術,即在整地時,起高15~20 cm,寬130 cm或140 cm的大壟,在壟上種2行玉米,行距40~45 cm,壟溝深松蓄水,通風、透光條件得到改善,抗旱、防澇效果明顯,應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