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勤
[摘 要]在寧夏紅寺堡區生態移民開發區有在校中小學生3.6萬人。學齡兒童中弱勢兒童占較大的群體,如何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弱勢兒童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95
紅寺堡區是一個生態移民開發區,來自寧南山區的移民因搬遷忙于生計而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隨爺爺奶奶或其他人生活,成為留守兒童。另外,根據當地殘聯統計,紅寺堡區不同程度的殘疾兒童占學齡兒童的3.4‰,這些孩子大部分輟學在家,他們在校又淪為學困生,所以在本地出現了面積較大的弱勢兒童。
國家落實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新理念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深感弱勢兒童不容忽視。關注弱勢兒童成長,是教育工作者責任所在。
一、保障教育公平解決弱勢兒童入學問題,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1.紅寺堡區是一個移民開發區
搬遷、進城務工、流動人口流量大,移民開發區人民的子女入學成為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的子女入學問題應該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和照顧。因此只要符合入學條件,教育部門要安排隨時插班、隨時轉學,學生應該享受與本地學生同樣待遇,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促進紅寺堡區教育事業的和諧發展。
2.高度關注殘疾兒童教育問題
根據當地殘聯統計,紅寺堡區不同程度的殘疾兒童占學齡兒童的3.4‰,這些孩子大部分輟學在家。為了更好地關注殘疾兒童教育,動員社會各界用不同的形式資助殘疾兒童入學,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殘疾兒童入學的資助,提高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切實使殘疾兒童能與正常兒童教育同步。我們還充分利用“普九”驗收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契機,嚴格實行殘疾兒童入學率指標一票否決制度,大大落實了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3.高度關注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問題
由于紅寺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全區相當一部分群眾處于溫飽邊緣,為了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問題,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學校要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經費管理,實行專項核算,確保專款專用,同時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檔案,關心困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使他們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二、關愛弱勢兒童教育
1.引導弱勢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弱勢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除客觀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自身認知出現偏差,不能正確看待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教師要及時教育他們正視挫折,樹立生活的信心。如果是來自家庭環境的原因,則應與家長溝通,幫助其解決問題;如果是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如調皮、搗蛋、懶惰,則循循善誘;如果是來自知識基礎方面的原因,則應幫助其查漏補缺,引導他們健康地發展。
2.在教學中以人為本,分層次教學
由于這些學生學習基礎差、底子薄,不能與正常學生相提并論,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既要照顧弱勢群體,又能發展其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弱勢群體用心關注、交流,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另外,對學困生要進行耐心的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作業最好面批面改,發現知識缺漏的就補缺漏,發現方法錯誤的就糾正方法,發現粗心大意的就提個醒。
3.允許弱勢兒童犯錯誤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一部分學生有種種缺陷和不完善是極其正常的。教師應理解這些學生的某些不足,允許他們犯錯誤。呼吁教師不要再體罰或變相體罰,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寬容、理解出錯的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4.關愛弱勢兒童輟學問題
在當地農村經濟基礎差,大多青壯年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年老體弱的爺爺或奶奶看管,他們缺少父愛或母愛。這些孩子容易叛逆,老人根本管不住,加之學校實行應試教育,評價學生的機制是一考定終身,使他們越來越厭學。弱勢兒童輟學在紅寺堡各中小學表現尤其明顯。 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不能單純以分數來決定學生的錄取。
三、學校轉變育人觀念,關愛弱勢兒童
學校應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以學生發展為理念,少拿學生成績做對比,優等生和學困生都是學生,尊重差異,并努力想方設法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才能實現有差異的發展。關注學困生的發展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如果說關注優等生是錦上添花,那么關注學困生則是雪中送炭,不需做太多的優劣比較。
每一個學生都是學校的一個個體,是社會的一個分子。全面關注學生,特別注重關注弱勢群體成長,對整個教育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的就業和生涯發展,都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關愛弱勢兒童的教育,才能真正促進紅寺堡區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