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雙
[摘 要]隱性知識同顯性知識在未經學生頭腦內化之前,在教學方法上必然要存在一定差別。在分析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隱性知識所具備特點的基礎上,分別探討師生、生生間如何進行隱性知識的傳遞,才能使教學效率更高的問題。
[關鍵詞]隱性知識 初中教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114
英國哲學家波萊尼最早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隱性知識的概念,將其與顯性知識對立起來,專指還沒有被言語及其他形式所表述出來的知識,比如在專注于某事時所獲得某事之外的知識。對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應當具有發揮隱性知識功能的意識,注意到隱性知識給學生帶來的重要影響。而在授課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借助良好的師生溝通,促進學生化隱性知識為顯性知識,最終深入學生的既有知識體系中去。
一、初中信息技術隱性知識的基本特點
因為隱性知識具有其獨特之處,所以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效果更加特別,普遍性更強、持續性更久,也更有隱蔽的色彩。第一,我們需要注意到隱性知識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是普遍存在的,信息技術的內容與形式在其他學科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說信息技術同其他學科的整合現在已經比較成熟,可是人們普遍認為應該以其他學科為主、信息技術學科為輔,理論和實踐中的輕重處理對信息技術學科隱性知識的傳播是不利的。而只有將信息技術同其他學科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隱性知識才可能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第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里面所具有的隱性知識,在教學上有很強的持久性特點,一項知識的傳遞會給學生內心造成持久的情感影響,從而讓知識本身的鞏固變得無比順暢。而信息技術里面所含有的各類隱性知識,會在各個方面對學生個體情感產生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影響,從而改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第三,初中信息技術課堂里面出現的隱性知識,是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的,而且多數都很生動,容易被學生記住。這樣,通過隱性知識的滲入,幾乎所有學生都獲得了更多可能的拓展空間,可以說,隱性知識給學生的實踐性、創造性、個人感知、能力體現等多個方面都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教師向學生傳遞隱性知識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隱性知識傳遞是應用十分廣泛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有時候并不是教師所關注的。它主要依靠的是教師的行為習慣、人格魅力、思維模式等給學生施加影響。學生在學校多數習慣的養成,同教師的習慣有密切關系,而他們為人處世的某些原則,也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所有行為均應當引起教師足夠的思考,教師需根據學生行為靈活調整教學手段,用來達到良好的期望值。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需要找學生多談心,多進入學生活動當中去,以便隨時了解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動態。所有的這些行為,都可以說是教師向學生傳遞隱性知識的途徑。另外,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學科同其他內容加以整合,以便讓隱性知識有更大的傳播渠道。比如信息技術與德育交流的整合,在教材中涉及的網絡即時通訊應用環節里面,便應積極思考隱性知識的生動性,讓學生在應用即時通訊軟件時,得到思想道德的升華。具體應用時,教師可以圍繞“中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道德修養”這一主題,使學生在即時通信工具如QQ、論壇等上面,隨心所欲地發表意見,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除了與其他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合理化教學情境的設置同樣能夠方便隱性知識從教師處傳達至學生處。學生接受隱性知識同接受顯性知識比起來,對于良好情境的依賴性更強,應該說,在合理的教學情境下,隱性知識受到激發的程度更高,學生接受起來甚至比顯性知識更加順暢。
三、學生和學生間的隱性知識相互傳遞
學生和學生間的隱性知識相互傳遞主要依靠的是學生間的學習經驗、學習習慣相互交流。初中生在一起學習的時間比較多,彼此會受到很大影響,教師可以積極安排一些教學活動讓這種影響朝更有利的方向發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條件與環境,同時確保自身指導者的角色發揮更有效的作用,讓學生交流有充足的時間而又不致隨意散漫。比如在學習制作多媒體作品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新知接受能力、心理發展特點的差異,把全班學生分成四至五人的若干小組。小組內所有成員都被安排一定的任務,按照學生的課堂表現實施小組的動態化管理,并對學生的學習步驟進行科學指導,使之能夠對問題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做可以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興趣與隱性知識聯系起來。比如在學習制作word文檔、電子表格等內容時,如果一名學生只完成某項任務,可能文檔表格的成品是簡單粗糙的,而小組合作完成,每人分管一個環節,那么成品就要復雜精美得多。當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時,那種個人的成就感與集體的成就感中,學生獲得的就顯然不只是表象上的知識,還有獨立的隱性收獲。
隱性知識具有非常個性化的特點,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注意這個方面,同時結合既有課程教學方案,研究出對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更有利的方案,以使學生方便獲取隱性知識、利用隱性知識,從而讓隱性知識全面融入自身的知識系統之中,達到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表達的良好效果。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