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宓


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全長500多千米,每年端午節至重陽節,因雨季來臨,河水呈現赤紅而得名。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水文氣候,滋養了兩岸無數的酒廠,也醞釀出了茅臺、董酒、習酒、郎酒等數十種揚名中外的美酒,說它是中國最香的一條河,一點也不為過。早在清代,就有詩人發出“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嘆。作為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赤水河沿岸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酒廠,他們秉承對酒的理解,對味道的追求,年復一年,堅持釀造美酒。
和道,就是其中一家一直堅持以傳統方式釀酒的企業。
美酒天賜
說來也怪,赤水河兩岸崇山峻嶺,海拔大都在1 000米以上。但到了茅臺鎮,河谷卻陡然降落,海拔僅400米左右,讓整個河谷呈三面被山環抱之態,形成一只天然的“酒甑”,可以維持較高且穩定的氣溫,讓微生物有適宜生長的環境,而又不容易向外流散。進入茅臺鎮境內,空氣里都帶著絲絲酒香,長年盤旋,彌漫于此,引得人們想要一探茅臺鎮的奧秘。
茅臺河谷釀酒的傳統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不停不息,所以微生物能夠在這里長期、穩定的繁衍、生長。不要小瞧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它們是“和道酒”以及茅臺鎮上所有酒在釀造過程孕育醬香的關鍵。在茅臺鎮方圓7.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僅有3.5平方千米的核心區域才能產出最優質的醬香酒,和道的生產基地就在這塊稀缺的黃金區域上。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80年代末的時候,和道還是一間很小的作坊。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酒廠,父輩們就在茅臺酒廠的一車間租了一個窖坑,嘗試著自己釀酒。一個窖坑,滿打滿算一年的產量也就500千克左右。酒就在茅臺鎮上銷售,剩余的分給家里人喝。慢慢地,生意有了起色,攢了些錢,和道就在現在仁懷市中心國酒大道的位置,買了一小塊地,建了一間小酒廠。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飛速發展,茅臺鎮這樣占據得天獨厚地理優勢的地方,更是涌現出無數酒廠,政府也修通了從仁懷到茅臺鎮的路。父輩們一看這勢頭,決定搏一搏,拿出這些年積攢的錢,又把小酒廠搬回到了茅臺鎮。
從創立到現在,從租來的窖坑到現在擁有48個窖坑,和道用了三代人的時間。“滿負荷釀酒的話,一年能生產1 800噸的酒。”和道總經理張媛媛介紹到。而那位跟隨了和道兩代人的老廠長,是一位固執且認真的人,總是在工作時把自己放得很低。因為在他的觀念里,釀酒是件神圣的事。能有佳釀產生,是老天的眷顧,也是祖先的恩賜。
所以,茅臺鎮上的老人常說:這鎮上的酒啊,是天賜。
釀造人生
大曲醬香白酒,在釀造過程中要經過9次蒸煮、8次發酵和7次取酒。從原材料到產出酒,至少要3~5年的時間。“其實,醬香型白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仁懷本地產的高粱。這種高粱被稱為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經得起多次蒸煮?!崩蠌S長拿起高粱粒解釋:“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5次酒,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才能完成7次取酒。”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就要準備下河挑水煮酒。用10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清洗高粱,一方面是清洗干凈,一方面也讓高粱在這個過程中吸飽水,這一步稱為“潤沙”。然后上籠蒸煮2小時,攤在地上晾涼。工人們會用鏟子把高粱翻來覆去推開,等溫度降到35攝氏度左右,就可以加曲了。“其實大曲釀酒的過程,并不好看。”老廠長笑得很靦腆:“很多工序都是手腳并用的。”
酒曲分9次加入,每次的數量也不一樣,總量控制為高粱重量的10%左右。然后將酒糟堆成2米多高的圓錐,發酵的好壞決定了酒的品質,所以需要發酵師靈活掌握。酒錐從內部開始發熱,傳遞到外,發酵師依據燙手程度進行判定。第一次發酵完畢的酒進入窖坑封存。窖坑深約3~4米,能裝15~20甑酒。
而這只是釀酒的開始。
1個月后,打開窖坑開始“二次投料”。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重復前面的所有工序,重新下窖。這兩次的重復都不是為了取酒,而是增加發酵時間,讓微生物滋養更多的高粱。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開始第三次蒸煮,一直要等到每年的12月~次年1月才開始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到第七次取酒完成,此時時間已經來到第二年的8月,才開始“丟糟”。“酒廠的工人就是這么一年一年把相同的工序不斷重復?!崩蠌S長看著廠里的工人們感嘆:“第三到第五次取出的酒最好喝,所以又叫‘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叫‘小回酒。”但每一次的酒都有用處,因為酒要出廠還得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
赤水河沿岸眾多酒廠,各家味道又有不同,秘密就在勾兌完成的最后一項工作“調味”。調味酒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也是酒廠的核心機密。
勾兌和調味完成后的酒,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到醇化和老熟以后再進行灌裝上市。
家傳原曲
酒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早些年,談生意、搞接待,都離不開一杯酒。這些年,各種政策出臺,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酒的銷量。“這些政策對白酒的銷售,幾乎是斷崖式的打擊?!焙偷揽偨浝韽堟骆抡f:“幾大知名的酒企,渠道比較廣,受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大多數酒廠來說,面臨的都是重新洗牌。”
今年,和道沒有“下沙”釀造,只是派工人對48個窖坑進行維護。許多人聞風而來,想要租窖坑釀酒。但老廠長堅決反對,因為每一個窖坑都是自家的寶貝,造一個坑容易,但養好一個坑,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讓微生物一代代在石板上繁衍,聚集在窖坑深處,不離不散。
租窖坑的人,沒有經歷這些積累,目的只是為了出酒。原本好幾年時間才培養的微生物環境,這些人直接往里加糖化酶,這種化工原料,可以縮短發酵的時間,出酒量快且大。“但兩年時間都要不了,就把辛苦幾年時間的窖坑全毀了?!睆堟骆潞芗?,“雖然窖坑沒有釀酒,但坑里的微生物都還在,還在繁殖。所以,我們每個月都還要往窖坑里投‘食,讓它們更好成長。要真是把窖坑租出去,那是相當短視的做法?!背鲎饨芽?,可以收回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租金,對于處在半停滯狀態的酒企來說,無疑是最快的收益來源。但和道不打算掙這個錢,老廠長也決不答應:“等到市場回暖準備下沙做酒時,發現窖坑都被破壞了,那才是酒廠無法估算的損失。”
按照大曲的制酒工藝,時間成本是必須付出的?!八裕覀兊木埔蟊仨氂?00天的發酵周期。這種堅持,可以讓酒的品質達到最優。”酸、酯、醛、醇、酚,就是影響酒質量的五大類物質,張媛媛很認真介紹道:“酸類和酯類物質越高,酒的營養越高;而醇類物質越低,也代表酒越安全;酚類物質是為酒增加香氣的。”在釀制過程中,酸類物質會主動分解醇類物質。說起來很復雜,但如果信任微生物的活躍性,尊重糧食的自然發酵,不冒進,不圖快,遵循自然規律,就能釀出高質量的好酒。
堅守,守住的不只是菌群的不被破壞,也奠定了和道老酒的優質基礎。這是和道從上到下三代人都認同的觀點。所以,盡管市場不景氣,和道人也堅持把窖坑好好“養”著。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把這樣的觀念,言傳身教到第四代人:祖業家業是不可以隨意租售的,而是要懷著虔誠的心,背負著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