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峰?陳婉麗


寒露剛過,走進老恒和醬油曬場,一缸缸的醬醅[pēi]在烈日下曬得發黑泛紅,散發出一股醬香。在這個有著140多年歷史的醬油釀造廠里,老恒和無聲地發酵,越陳越香,越久越醇。
穿越百年的歷史故事
清光緒初年(1875年),老恒和醬園的前身老元大醬園在湖州誕生。老恒和的第一代掌門人錢蓉江,是一個湖州秀才,家里幾代都是做醬缸出身。他的爺爺和父親以前都是醬園里的“作頭師傅”,掌握釀造技術、把握釀造火候,很受人尊敬。后來錢家也自己開了個小作坊,釀制醬油、米醋、黃酒、醬菜等,風味獨特,頗受鄰里歡迎。
1937年日寇侵華,湖州淪陷,老元大醬園也面臨危機。據廠里的老工人回憶,當時日本人進入湖州后,首先便統計每家每戶的糧、油、面、醬等民生物品,同時嚴密控制湖州的各項民生產業,包括米行、油行、醬園等。當時的湖州城外,有許多零散的太湖抗日游擊隊。粟裕將軍領導的浙東新四軍也在長興、湖州一帶堅持抗日,風餐露宿,條件十分艱苦。而醬菜運輸方便,貯存容易,不易變質,是很好的戰備菜。為了支持抗日戰士,老元大醬園一直偷偷地給他們運送醬菜等物資。日軍發現后,十分生氣,將老元大醬園洗劫一空,所有的醬菜、腌菜、醬、酒等全部裝壇運走,并將釀造用的酒缸、用具等統統砸毀,一把大火燒毀了老元大醬園,使其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得不歇業。
日本投降后,中國又陷入內戰的泥沼。為了不讓這個老字號就這樣消沉下去,老元大醬園的工人戴紀堂等自發冒險來園,收拾殘局,維持生產。在時局稍微緩和之際,由時任經理潘廣深負責重整企業,召集所有股東商議,再行聚資,更名為“老恒和興記醬園”。1949年4月,湖州解放,百廢待興,醬園的原有股東俞金石、陳楨士、馬士忠等到廠任職,更名后的老恒和終于有了一個平穩安定的發展環境。
傳統工藝 一方經典
17歲那年,現老恒和釀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衛忠跟隨伯父陳連清入行。伯父說:“舊社會呢,有四只缸最賺錢,酒缸、醬缸、染缸、藥缸。我們家呢,占了兩只缸,你要跟我學生意,必須聽話,必須肯干活?!?/p>
“那時候,每天燒鍋爐要燒到晚上1點多,早上6點多就得起來,因為主要是手工作業,醬都得自己挑,豆瓣醬要挑十八九次,每天都要挑好幾缸。經過幾年的磨練,我慢慢適應了醬廠里的生活,從學徒一直干到了生產廠長。”慢慢地,陳衛忠對于釀造行業有了深厚的感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伯父過世前,將自己苦心經營的廠交到了他的手中。
有著140多年歷史的老恒和,出產醬油、米醋、腐乳、黃酒等產品,許多百姓家里幾代人都吃著這些調味品長大的。對于“老恒和”這個老字號,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也許和老恒和傳承百年的傳統工藝分不開。
老恒和釀造醬油的傳統生產方法現在叫做“天然曬露法”。制曲原料采用優質大豆和面粉,制曲不用種曲,主要依靠空氣中自然存在的米曲霉等霉菌,制成黃子(醬油),需7天以上的時間。受到季節的限制,這種制曲的方法會影響醬油的產量。老恒和幾代師傅們經多年的摸索對工藝進行了改進,在制曲時添加了種曲,并采用厚層通風制曲的方式,使規?;a成為可能。后期發酵是將醬醅放于室外的缸或池內,經過日曬夜露自然發酵6個月以上,最終釀制成醬油。
醬者,調味之用也,調而均勻,調而和諧,“調世間百味,和天地萬物”。從古代走到現代的老恒和,繼承了百年的信念和精神,也留住了令人懷念的老味道。2008年,老恒和投資數百萬元,在湖州市中心開設了一個“老恒和茶樓”。茶樓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大紅色的外觀莊嚴大氣,門楣上是著名書法家譚建丞所書的“老恒和”金字招牌。門口還掛有一副對聯:“快諸家眾口遂老少心意,調世間百味就珍饈佳肴”,這是對老恒和百年厚重文化的肯定。
G20國宴的幕后英雄
G20杭州峰會國宴上,出現了一道南宋名菜—蟹釀橙。這道菜在制作中所需的醋就是來自老恒和的玫瑰米醋。
“在制作蟹釀橙的過程中,有兩個步驟需要用到我們的玫瑰米醋?!逼髽I生產中心主任萬斐耀說,一個是在煸炒蟹肉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蒸橙的時候。老恒和的玫瑰米醋在江南黃梅季節投料,不加人工菌種,利用天然菌種自然生長,到10月底出醋, 1年只生產1季,出醋后再經陳釀方能上市。
走進企業的釀醋車間,數千只醋缸上都蓋著用稻草編織的草缸蓋。“玫瑰米醋的奧妙就在這草缸蓋上,它除了保溫,還會吸附醋缸里的微生物,有助于發酵菌種生長。草缸蓋越老,發酵菌種越豐富。”車間主任周信忠說。老恒和的玫瑰米醋用140多年來沿用至今的工藝釀造,保持了醋的“生態味”。在釀制工藝上,米醋是以多菌種混雜發酵,經過糖化、發酵、醋化,使這些野生菌所產生的代謝物質形成玫瑰米醋獨特的色、香、味。默默耕耘的老恒和,終于讓“老字號”成為了“新風尚”。
但正如蔡瀾的評價:“越是傳統的,越是好的?!眰鹘y世家老恒和在世代更替中,不變的就是專注于天然釀造,任幾代人,多少年,都能留住這念念不忘的百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