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宓



在全國的自釀發燒圈里,有這樣一位神奇的人。東西好,每次釀出來的酒都實打實的好喝;步驟精,完全是按照統計學原理釀酒;不留情,屢教不會的,妄圖一步到位的……還沒回過神,就被踢出了群,拉了黑名單。可是在好酒面前也沒幾個人不服氣,只能偷偷換個名字又跑進群里,聽他分享釀酒的經驗。沒法,這人網名就叫狷介,就這個性。但在論壇上,他從不隱藏自己的方子,大大方方發出來共同學習,也不怕別人學會之后自己沒了“江湖”地位,就怕光看不學的人。要是對著愛喝又肯鉆研的,話匣子那是一打開就收不住。
喝點唄
狷介,姓鄭,名廣平,大家都叫他老鄭。本就是個閑不住愛玩的人,喜歡爬山露營,也經常一個人扛著裝備去山溝里野釣,“后來,腿不行了,出門怕給隊友添麻煩,就干脆不出去了。”說這話的時候,老鄭喜滋滋地打開了他剛做好的青紅酒,“喝點唄?”
老鄭原本就好一口酒,氣氛要是合適,那也就不計較斤兩了。有次朋友兒子結婚,老鄭應邀出席,左右都坐著多年不見的老友,老鄭一高興就把自己喝到醫院了。甲醇中毒,差點把眼睛給弄瞎了。戶外多年都沒言語過怕,在醫院住著的老鄭覺得怕了:“我大好的退休時光,腦子靈光,腿腳也還好使,總不能因為喝口酒就不見光明了吧。”出院以后,老鄭痛定思痛:“就我這酒量,一天不喝不舒服,沒法不喝啊。算了,自己釀吧!”
老鄭年輕時,自己動手組裝過電風扇、電視機,又是與數字打交道的理科生,他當即就上網買了一堆釀酒的東西。賣家還很貼心,附了字條,告訴老鄭,只要按照這個步驟,準沒錯。“是沒錯,可出來的那也算酒?就只能聞聞,享受下制作的過程,根本沒法喝!”老鄭很氣憤,“根本就是為了賣產品,忽悠人不懂。”
老鄭可不是一次沒成就灰心的性格,越是不好喝,越要把它做好喝。雖然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老鄭上網查資料卻非常熟練。常常是一邊連續幾個小時地查閱資料,一邊把陶土缸子、蒸餾鍋一只只往家搬。“酒好的關鍵是原料好,超市里的散裝糯米,只能用來練手。要真想釀出好酒,還得費功夫。”這是老鄭堅持的精益求精。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老鄭托朋友從千里之外買回五常的糯米,也有朋友知道老鄭的愛好,主動幫他運來貴州赤水的高粱。“既然是自己做給自己喝,當然入口的東西要好,容器也不能差。”老鄭說起論壇里其他人的容器都哭笑不得,“簡直就是五花八門,講究點的知道用玻璃罐,也有人用裝建材洗干凈的桶,更有甚者追求容量,說要去偷個垃圾桶。”老鄭推薦家里有條件的,盡可能使用內部無釉的陶土壇子,透氣性好,是釀酒的上品。
至于自釀里必不可少的小曲,老鄭也沒有少花心思。除了大廠生產的質量穩定的小曲,老鄭自己也搗騰中草藥,加在曲子里,用來發酵。因為添加了中草藥的曲,活性更好,香氣和藥用價值也更強。但是加什么,怎么加,加多少,全都是老鄭自己在摸索。不懂中草藥,就看書。《中國植物志》《中藥大全》,老鄭仔細閱讀,慢慢琢磨:“加中草藥,一是為了增香,二是有些草藥可以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釀造過程中產生的雜菌,保證酒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老鄭琢磨的中草藥也不多,幾百種吧。從單方到復方,都是他自己嘗試著添加。
不會醉
老鄭最擅長也做得最多的,是青紅酒。此酒被譽為閩派正宗黃酒,主要是因為其釀造工藝的復雜和酒品濃郁醇香兼營養豐富。“我在網上看到圖片后,被這款酒的色澤驚呆了,就決定自己釀。”讓老鄭著迷的青紅酒,在自然光下是褐紅色,但靠近光源,酒又變成了翠綠色,非常美麗。
“不僅美麗,關鍵是很有營養。”老鄭十分推薦家里人和身邊的朋友從這款酒開始自釀入門,“也不用蒸餾,只是過濾麻煩一點。”老鄭在網上買了紅曲米,先看說明,后問“度娘”,最后決定按照自己總結的方法釀造。光是蒸好一籠糯米,就反復了20多次才滿意。“每次都是2千克糯米。”在老鄭的觀念里,不浪費點糧食怎么學得會釀好酒。
釀制的過程其實很簡單,紅曲米浸泡后加入蒸熟的糯米,拌勻等待糖化;另起一鍋糯米蒸熟,做成醪糟。等到醪糟做成后,兩者合二為一,攪拌均勻后入壇發酵。等到米粒全部沉底后,就可以濾糟了。“酒最后的味道,要等到幾個月以后才能揭曉。對釀酒來說,這樣的等待是值得的。”老鄭的青紅酒,柔和、醇厚、回甜。而這樣的甜味,并不來自額外添加的糖,而是糧食發酵自然產生的味道。剛剛才一個月的酒,就帶著天然的土黃色,而且這種顏色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
在自釀路上,老鄭越走越順,也越來越有心得。傳統的青紅酒,原料就是紅曲米與糯米。老鄭想讓營養更豐富,嘗試用了黑米,在口感依舊保持高水準的前提下,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還增加了。發酵需要適宜的環境溫度,老鄭就買了幾張鋁箔防潮墊,加上發熱板搭在架子上做成發酵室,再配上控溫計,也不需要人過多的照看,只需掐著時間就行。
許多人慕名找到老鄭,想跟他學習釀酒技術。老鄭從不保留,只要是自己想喝,真心想學的,寫得詳詳細細的文件直接就給對方發過去了。大多數人都只看到老鄭釀好的酒,看到放在窗前通透的酒,卻看不到老鄭開始自釀后的辛苦。25千克的壇子,在釀制過程中起碼要搬動四五次。而在老鄭的工作室,這樣的壇子有十幾個。老鄭現在基本停掉了其他愛好,專心研究釀酒。每只酒壇上,都寫著壇里的料、入壇的時間、開壇的時間……只是看著一個個的名字,都會忍不住幻想微生物在壇子里與糧食、水果一起“舞蹈”的歡樂。
因為老鄭的不保留,論壇里很多人都學了一手自釀技術。有人問老鄭:“功力很深厚啊,自釀幾年了?”老鄭很干脆:“才學。”就像他的簽名“釀酒熬糖,沒有內行。”有的,只是堅持和耐得住寂寞的重復,才能享受沉淀后的那一口純粹。
老鄭的青紅酒
材料:糯米5千克、紅曲米0.5千克、土曲10克。
1.第一天,先把紅曲米搗碎,加2.5千克水放在壇里浸泡(至少10小時)。
2.第二天,蒸熟5千克糯米。分出一半攤涼后加入土曲做醪糟;另一半攤涼后倒入浸泡好紅曲米的壇子,攪拌均勻,不用蓋嚴實。
3.2~3天后,醪糟做成,加入壇里,攪拌均勻,單向密封。一周內,每天打開壇子攪拌一次。一周之后,可三天攪拌一次。20天后,不用再打開攪拌。
4.保持室溫在20℃左右,等40天左右,可見酒液析出。
5.等到米粒都沉底,可以開始濾糟(紗布或者虹吸設備)。
6.靜置,等酒澄清后,就可以喝了。
7.如果要保存久一點,必須煎酒殺菌,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