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


“元舍元一”的酷木匠阿森
“我每天都睡到八九點醒,太陽曬屁股了拉上窗簾蒙頭繼續睡,深夜一兩點整個園區卻還能看到我這邊一片亮著光。打卡是什么,我從不知道。”
阿森說她從沒上過班,一是不喜歡,二是覺著自己真的不適合。
“那你適合什么?”
阿森笑了笑,“做一個安靜的木匠。”
都說太有想法的人不適合為別人打工,更適合自己出來創業,說的大概就是阿森這一類的人。大學畢業之后,阿森沒有像班上的其他同學一樣,準備一沓厚厚的簡歷四處投放,而是跑到一間開辦在大山里的工作室,在那學了3個星期的手作木藝,而這一切只為了將來的某一天可以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木藝工作室。我們常常感嘆年少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又不得不承認世上還是有少數人提早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從大山里的工作室出來,阿森開辦了“元舍元一”工作室,主要制作木砧板、木勺、木質擺件、木質花瓶等一類的“輕木工”手作。也許阿森對美的定義就是如此,也許大山里的時光滌蕩了她浮躁的心,阿森設計出的作品禪意十足。其中,讓阿森最得意的一款作品——《山水茶盤》,“小山”起伏于茶盤之間,一高一低,別有韻味,深受朋友的喜愛,就連文殊院的大師傅見過阿森的這兩件作品之后,都大加贊賞。
能夠走上木藝這條路子,用阿森自己的話說,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阿森大學學的國畫,木作顯然不是她的專長,但天性喜好自由的她,卻因為從事木作而找到了快樂,這就是所謂的緣分吧。
未來,阿森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展廳,一個可以接納幾十人的工作區,和更多喜歡木作的朋友一起做悠長的“木匠”夢。
我的作品比我本人有趣
“木料來自于砍伐后的樹,整齊,看似相同,但做出來的物件卻形態不一,讓我著迷。”半路出家的劉尚,早前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因為不喜歡每天對著電腦高強度的燒腦工作,所以決定自己出來創業。那干點什么呢?趕早不如趕巧,一天,劉尚在回家路上撿得一根竹子,從把竹子鋸開當作筆筒的那一瞬間,他像是找到了歸屬感。從此他的玩木之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對稱是形式美的傳統技法,也是人類最早掌握的形式美法則。在劉尚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簡約的造型。《對稱的幾何》,用手工切割了14個面,而且每個面都近乎一致。細細觀看,既有中式的對稱美也有幾何的現代美,不同的面在同一視角里呈現不同的光影,或暗或明,避影匿形。
《關于愛情,我們認真對待》這一作品中,把木料拼接后,打磨出棱面,不戴于指卻藏于頸,小而美,這也許就是第一次接觸木作就讓劉尚愛上的原因吧。看著木頭在自己手里一點一點發生變化,最終成為自己想象的模樣,這個過程就像在打磨自己一樣。
人們常說“木做七分,人做三分。” 一個每天和木頭打交道的人必定把其他人眼中“不值錢當柴火燒的垃圾”當寶貝。“朽木”在劉尚眼中是難得的珍寶,可遇不可求,在一道道時光的痕跡里靜謐、在一個個天然的蟲眼里癡迷。在木作的天地里,劉尚心甘做一個小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