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轉變的商業模式下,創新已經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主題。本文通過博弈論的方法來進行企業創新獲利與不進行創新收益相比較分析,進而為企業是否進行創新投入以及投入策略提供相應參考建議。
關鍵詞:靜態博弈;創新;企業發展
一、引言
當前我國一方面國內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我國消費者海外采購快速增長,海淘、海外代購、旅游消費增速迅猛,對國外產品的需求不斷上漲。很多經濟學家將這種國內需求不足的新特點稱之為新常態下的相對過剩,從一定程度來講,相對過剩更值得我們深思。為何消費者更加偏好國外的產品?因此我國企業的今后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
那么企業創新投入與不進行創新投入的區別有多大?創新是否真的能讓企業的收益逐步擴大?通過以下的的博弈模型構建來分析其中的效果。
二、博弈模型構建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一個企業要提升市場競爭力,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消費者,必須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假設創新成本C是企業投入的全部成本,這其中包括成立產品創新科研團隊、市場調查費用、研發投入等等。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設市場中有兩個同質企業,A企業與B企業,這兩個企業面對市場競爭有兩種選擇,進行創新或不進行創新,總利潤為P,如果一方投入創新,另一方沒有,則總利潤變化為P1,投入方將獲得更高的利潤,若A企業進行創新投入,則獲得PA利益,相應B企業獲利(P1-PA),若B企業進行創新,則獲利PB,A企業則獲利(P1-PB),若A與B都投入,市場中總利潤變化為P2,則此博弈的收益矩陣如表1。
P1- PA是只有一方進行創新時,不進行創新投入方的B企業的利潤,顯然比都不進行創新投入時的一方利潤要低,所以P1- PA
通過以上的博弈均衡分析,企業在進行是否進行創新投入時的策略選擇一般都與獲得的相應利潤相關,創新成本選擇也與該利潤相關。創新包括企業產品的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人員培養創新、營銷方式創新、生產流程的創新等等企業的方方面面。企業應當結合市場行情、自身條件以及預計的利潤等諸多方面來調整策略,做出創新的安排,使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納什均衡出現。
三、結論與建議
(一)我國企業創新現狀
據《2015 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投入有很大的提高,在調查樣本中,2008-2014年期間,與上年相比,企業研發金額增加的企業數量比重從47.2%上升到57.2%,這其中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增加比重明顯高于中小型企業的研發投入。這說明我國企業越來越強地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企業在創新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員工創新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資金來源單一、創新方向不明確、創新人才缺乏等。隨著2016《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逐步推進,創新將會引領更多的企業逐步走上發展壯大的道路。
(二)如何創新
1.技術創新,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間,我國實行的出口導向經濟政策,在充分利用了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和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下,我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成為中國企業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進入新時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土地能源的不合理開發、環境成本的上升等諸多現象表明我國已經處于新常態下,世界歷史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伴隨著技術進步、技術的創新。我國企業應在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強創新意識、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爭取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2. 強化激勵
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要求,創新實質是人才創新,落實以人為本,尊重創新創造的價值,激發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與普及。在各級各類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將創新理念向學生傳授,激勵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創新的團隊中去。
3.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發展研發設計、中試熟化、創業孵化、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各類科技服務。讓新的技術在市場中有保障、合理的得到推廣和利用。完善全國技術交易市場體系,發展規范化、專業化、市場化、網絡化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
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要培育世界一流創新企業,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形成完善的研發組織體系,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力爭有一批企業進入全球百強創新型企業。進入“十三五”時期,創新已經成為時代主題。
參考文獻:
[1]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李蘭,張泰等.新常態下的企業創新:現狀、問題與對策[J].管理世界,2015(06)
[2]陳斌,李艷文.博弈視角下的物流企業發展對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10)
[3]畢磊.新常態經濟的經濟學解釋[J].人民論壇,2016(04)
作者簡介:
吳嬋,女,江西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