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官瑋瑋
摘要:人力資源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須要素,文章運用實地調查、信息研究、訪談法,對河南省光山縣人力資源開發問題進行梳理,提出了用產業鏈帶動人才鏈、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引進力度、政府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支持等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建議,旨在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人力資源支撐,促進羽絨行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力資源;羽絨產業;轉型升級;人才開發
1.光山縣羽絨業現狀分析
1.1羽絨業發展概況及優勢
光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面積1829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羽絨業以其產業在光山縣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產業輻射帶動能力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歷30年的蓬勃發展,已成為光山縣支柱產業,2012年全縣從事羽絨制品產業人員達12萬多人,現場充絨戶達1.2萬家,年加工服裝4000萬件以上,羽絨制品行業創造的年產值達40多億元,占全縣GDP的1/3強。2015年,光山羽絨在全國服裝訂制實體門店已有2萬多家,產銷總量達4500萬件,羽絨材料大市場經營戶500余戶,年產值達60億元。行業經營者足跡遍及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和上萬個重點集鎮,被譽為“光山羽絨現象”。
光山羽絨業的特色發展優勢促使其成為縣域支柱產業之一。光山羽絨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創了特色經營模式即現場充絨,這種經營模式在縣羽絨業發展中起到領航作用,是全縣羽絨產業的重中之重。每年8月份以后,“充絨戶”開始采購原材料,以2-10人為一個單位,帶領工人到全國各地開店,量體裁衣、定做翻新,全縣在全國各地的現場充絨戶達1.2萬家,這就是聞名全國的“現場充絨”現象。
以量身定制、現場制作為主要特點的現場充絨經營模式成為大部分羽絨從業者的不二選擇,其優勢有以下三方面:一、消費者:既滿足了消費者追求個性化的成衣定制服務、現場制作又減少消費者對于質量的疑慮。二、市場定位:光山現場充絨將市場定位于相對落后的縣鄉鎮和大城市郊區的中低檔消費者,相對低廉的價格、產品差別化使現場充絨戶準確找到自己的目標市場。三、產業集群。光山羽絨制品業的崛起,帶動了鵝鴨養殖、服裝生產、絨毛加工、布料加工、輔料經營、倉儲物流、技術培訓、燈箱廣告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1.2羽絨業的轉型升級趨勢
近幾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整體低迷走向和持續的暖冬現象使中國羽絨業整體增速緩慢,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大量企業庫存率增長甚至超過四成。而光山羽絨協會數據顯示羽絨產業2013年全縣經濟總量達50億元,創利潤20億元,這樣的成績在嚴峻的行業形勢下雖是不易,但通過對行業形態的研究發現,經營模式、產品競爭力等方面問題嚴重制約光山羽絨業的持續發展,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1.2.1轉型升級的原因
近年來光山羽絨業已逐漸暴露出發展的短板,這些問題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①經營模式。光山充絨戶屬于小規模的個體戶組織形式,羽絨企業規模經濟性的實現也依然是低效率狀態,屬于低效率的小規模生產。充絨戶的經營理念進步頗微,缺乏品牌化營銷觀念和自主創新觀念,大部分經營方式、營銷手段、工藝技術等同十年前并無變化。
②產品競爭力。光山充絨戶滿足于每年數萬元的利潤,沒有通過技術創新、款式研發、品牌建立等途徑提高產品競爭力,使光山羽絨業生產的低附加值產品在中國整體成衣化率提高的環境下逐漸滿足不了消費者對于羽絨制品的需求,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
③產業鏈結構,表面上看光山羽絨業有著完整的產業鏈,但其各個環節都有著低端化特點,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后端的銷售依然受限。
④電子商務沖擊。“互聯網+”的浪潮正快速改造和滲透各個傳統行業,光山羽絨業在這片浪潮中既受到巨大沖擊同樣也獲得了機遇,傳統羽絨業被電商顛覆,轉型和融合是必然趨勢。電子商務縮短了流通成本,改變人們消費習慣。光山羽絨業受到電子商務的沖擊,對經濟落后鄉鎮郊區等的目標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
1.2.2轉型升級的現狀
光山羽絨行業近年來已踏上轉型升級道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產業升級。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2013年,縣政府壯大羽絨協會規模,任用羽絨行業優秀領先人物投入行業發展的領導工作。二、行業協會發揮價值,縣羽絨協會發揮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縱向溝通作用使光山羽絨從業者加強了對政府支持的信任。三、產業集群內企業配合縣服裝設計研發中心進行特色產品的研發和集群品牌的建立,打造光山羽絨品牌。四、電商發展迅猛。成立縣電子商務協會,任用行業優秀者加強對行業領導自律。
2.光山縣羽絨業的人力資源開發
近年來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光山羽絨業人力資源競爭愈發激烈,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是產業經濟轉型的必需要素,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要有人力資源來支撐。
如何有效的開發光山農村人力資源,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對光山羽絨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1人力資源現狀
光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國家貧困縣,農業為主工商業為輔,在此背景下許多羽絨從業人員都處于“務農務工又從商”的狀態,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亟待開發。在縣羽絨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們從人力資源結構方面考察人力資源現狀。
一、人力資源數量。根據光山縣統計年鑒,2013年全縣總人口80.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9.6萬人,占總人口的86.67%,農村人力資源規模大數量多,且以青壯年為主,許多農村勞動力務農又經商,供給羽絨行業大部分勞動力,成為羽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人力資源素質。首先,羽絨從業者總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部分中年羽絨從業者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青年羽絨從業者大多為高中學歷水平,大學及以上學歷較少;其次,絕大部分羽絨從業者受到正規職業技能的培訓時間較短甚至沒有經歷培訓,技能的學習主要由家庭里的從業者進行業余水平的教授,從事羽絨行業工作主要來自于家族或者親朋的連帶介紹關系。
三、人力資源年齡結構。年齡結構上,首先,充絨個體戶和企業領導者年齡層大多為35-60歲青中年人群,小部分35歲以下從業者多為被雇傭勞動力,從業者年齡趨向老年化。其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業觀念的影響,近年來年輕勞動力對羽絨行業的從事意愿越發降低,也進一步導致了行業人力資源年齡結構的老年化。
四、人力資源職業結構。根據管理幅度原理,企業中主管職位與非主管職位應有適當的比例。企業中的組織結構、崗位職能和人員配置必須具有協調性合理性。而目前縣羽絨企業大部分存在人力資源職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如:管理控制幅度太寬導致分工不細化;崗位職能和人員配置不匹配,高級技術職位空缺只能由初級技術工人擔任導致生產質量的低下等。
2.2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素質整體偏低??h域人力資源素質總體低質化根本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及培訓程度的低下,而且存在著知識老化的現象,人才的整體素質層次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而有著同等重要性的直接原因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還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加工型企業對于人才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偏低。二是光山縣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的偏僻地域,縣域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其他地方有差距,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二、人力資源知識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不協調。當前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對人才需求的趨勢由簡單勞動力轉變為擁有技術、管理、創新等多種才能的復合型人才,還有適宜轉型升級中的企業為了生產高質量產品所需要的高級技術人才,以及在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下尤其需要羽絨業和網絡營銷兼通的高層次人才。但從知識結構上看當前羽絨業的大部分人力資源文化基礎薄弱,受到專業技能培訓尤其是電商培訓較少,高層次人才稀缺;簡單勞動力及基礎性操作人才較充足,擁有多方面技能素質及實際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稀缺。總體上人才知識結構與當前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不匹配。
三、人力資源引進困難流失嚴重。首先,光山縣屬于地域偏遠的貧困縣,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緩慢,人們享受的公共服務有限,再加上工資水平較低,企業福利制度不完善,對于人才來說吸引力較低。其次,人才市場不健全,商業信息獲取不便不能滿足人才對于自身配置的需要。縣域產業很多屬于需要轉型升級的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企業,人才進入企業發展空間較小,不利于職業生涯發展。最后,教育結構的不合理使人才的培養發展和下一代的培養受到制約,更加速了人才的流失速度。
四、尤其缺乏適宜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機構??h域羽絨行業以農村勞動力為主,對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至關重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主要有三種培訓機構,即政府認定的轉移培訓機構、職業技術院校和勞務中介。首先,目前縣域的職業培訓機構主要面向城鎮居民以及下崗失業人員,適宜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構非常少。其次,光山本地缺乏高等院校,正規職業技術院校也只有少許幾所,且院校開設的課程與農村勞動力的特點脫節,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培訓。
3.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建議
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第一,企業方面。企業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同時也是培養人才的主體。首先樹立愛才惜才的人才觀是前提,其次,企業要以自身資源為依托為從業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創新技能勞動者培養模式;最后,企業要和行業協會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協會引領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第二,職業院校方面。職業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承擔者。首先要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加職業院校數量,提高職業院校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其次職業院校要根據縣域特色產業羽絨產業進行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因地制宜培養專業人才。最后職業院校要建立與其他培訓機構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機制。使職業教育與就業發展緊密相連。
二、以產業鏈帶動人才鏈。光山羽絨的產業鏈總體松散低端,可以從產業鏈入手提高各環節的質量,延伸產業鏈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復合型行業體系。只有產業鏈具有競爭力,配合政府的政策環境,人才開發大環境才能有所提升,以此吸引與本地羽絨產業契合度高的人才,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三、加大三類人才引進力度。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有序科學地進行專業人才引進工作,重點在于三類人才的引進力度:高層次、復合型和高級技術人才。通過羽絨行業協會與全市乃至全省高校的聯系合作來實現高質量人力資源的共享,彌補本地缺乏高校的不足;。政府及協會要提高對“引智工程”的重視,把構建人才高地作為羽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要通過家鄉情感來吸引人才為行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四、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作為目前羽絨行業從業人員的主題,做好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對人力資源開發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在政府發揮領導作用,對勞動力進行多方面素質技能的培訓,還要包括就業觀念的引導,鼓勵農村勞動力受培訓的積極性,而不僅僅是開辦電商培訓班進行網絡技能培養,還要對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通過減稅貼息等政策進行扶持。其次,職業院校發揮主渠道作用,尤其重視農村勞動力的入學培養,以課程為基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結合農村勞動力的基礎文化水平和身心發展水平進行職業教育,使農村勞動力的實際素質和技能水平適宜轉型升級下行業的需求。最后,市場培訓機構要響應政府和行業協會的號召,規范自身競爭。
參考文獻:
[1]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羽絨制品)光山縣政府信息公開網.
http://xxgk.xinyang.gov.cn/guangshan/guanduhegongyeyuan/QH760-0101-2012-00001
[2]光山在線熱點資訊光山羽絨產業呈現轉型升級新趨勢創業的“孵化器”創新的“試驗田”.
http://www.guangshan.ccoo.cn/news/local/4131637.html
[3]周燕.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服裝業的 S W O T 分析及對策.希望月報,2007.
[4]張飛,尹清合,吳聯營.淺析煤炭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現代經濟信息,2011(17)
[5]羅建華,胡漢傈,許小寧.西部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