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 楊軼
摘要: 本文就國企主辦高職院校改制移交地方管理后,在構建“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行業指導、校企一體”辦學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闡述,豐富了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內容,對同類高職院校的改革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leading, 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 guiding,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ystem afte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hos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structured and managed by local government, which enriches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ing system 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kin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高職院校;體制;機制;探索;實踐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ystem;mechanism;exploration;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1-0183-02
0 引言
高職院校構建怎樣的辦學體制機制問題一直是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作為國有企業主辦的高職院校,當面臨著企業主輔分離、將學校改制分流時,高職院校要向何處去?怎樣的辦學體制機制才適合這類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本文以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就高職院校構建“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行業指導、校企一體”辦學體制機制問題進行探討。
1 促進國企主辦高職院校改制后向地方政府整體移交,構建“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辦學體制
高職教育是公益事業,公辦高職院校需要有穩定的投資主體,教職員工需要有穩定的職業身份,才能無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國企主辦高職院校的資產依然具有國有屬性,其員工原來是國企正式員工身份,這些屬性不應隨著高職院校從國企的改制分流而消失。
因此,從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員工身份進行置換、發揮政府主辦公辦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來看,國企主辦高職院校進行改制分流時,應順利實現從國企到地方政府管理的整體移交,這樣才能讓改制高職院校有穩定的投資主體,員工有明確的事業單位編制,學院的教育事業才能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原為國有中央大型企業中石化長嶺煉化公司(以下簡稱“長煉”)主辦主管的高職院校,教職員工原為國有企業員工身份。2006年,隨著中石化企業主輔分離政策的實施,學院從中石化改制分流成為股份制事業單位。改制以來,學院一直缺乏投資主體,員工身份不明,且由于有國有企業參股和省財政戶頭,學院還屬于公辦學校性質,不能按民辦學校那樣收取高額學費,導致學院創收途徑及創收金額有限,員工收入下降,職稱評定等受限,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2010年以來,通過中石化總部、長煉和學院與湖南省政府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學院于2013年10月18日實現了從中石化集團公司到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整體移交,2015年5月劃歸湖南省教育廳直屬管理,學院有了明確的投資主體,教職員工有了明確的事業單位編制,大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學院的建設與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明天。此外,學院從2013年移交以來,不僅沒有因為成為省屬事業單位而割斷與原辦學母體企業的聯系,而是以補充協議的方式,進一步加強了與原母體企業的深度校企合作。目前,學院這種“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辦學體制的良好效果逐步顯現。
2 堅持四個“一體化”,有效實施“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辦學體制和“行業指導、校企一體”運行機制
實踐證明,深化校企合作是辦好高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院自2013年移交以來,按照四個“一體化”(即地方企業一體化、資產運用一體化、專兼職教師一體化、育人用人一體化)思路進行深度校企合作辦學,在實施“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辦學體制和“行業指導、校企一體”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改革試點成果。
2.1 地方企業一體化
學院移交后,從管理體制上來說,已成為省屬事業單位,解決了學院的投資主體和員工身份問題;根據移交協議和補充協議,學院在辦學方面,依然得到了原辦學母體企業長煉的大力支持;學院劃歸地方管理后,與省市相關業務部門建立了廣泛聯系,在企業員工和農民工培訓、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爭取省市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石化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充分發揮了地方企業一體化辦學體制的良好作用。
2.2 資產運用一體化
根據移交協議和補充協議,長煉繼續為學院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條件,按原有收費標準,優先接收學院學生進入企業開展了生產實訓和頂崗實習;適合學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長煉廢舊物資或閑置設備、耗材等,學院享有了按優惠政策優先購買的權利。
近年來,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和完善的國家級應急救援仿真培訓演練基地、石化企業操作人員仿真培訓基地、湖南省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實操考試點、湖南省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培訓與考試基地、石化企業入廠安全教育培訓基地等校內實訓基地,在為長煉及其改制企業、區域內及至全國石化企業的員工培訓與技能鑒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年培訓鑒定人次從移交前的近萬人次上升到目前的240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中資產運用一體化的作用。
2.3 專兼職教師一體化
移交以來,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每年都從長煉及其周邊企業聘請了近50名兼職教師,他們擔任了我院部分理論、實訓課程教學及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訓、頂崗實習的現場教學及實訓指導任務;學院聘請的13名校外專業帶頭人也全部來自長煉;學院教師每年進長煉進行生產實踐、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科技攻關、技措技改等活動都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持,為學院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科研水平、實踐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條件。
同時,學院教師積極參與長煉及其周邊企業的員工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比武、科技開發等活動,為提升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專業素質和操作技能等作出了貢獻。學院教師與長煉聯合開發了石化企業一線員工崗位操作技能培訓模塊信息化平臺,該平臺為石化企業一線員工提供了在線自主學習的機會,員工可以自主根據需要選擇學習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解決了工學矛盾,受到企業管理部門和一線員工的一致好評。這種校企合作中的專兼職教師一體化,充分發揮了雙方各自人力資源的優勢,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格局初步形成。
2.4 育人用人一體化
移交以來,根據移交協議和補充協議,長煉及其改制企業繼續為學院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條件,按原有收費標準,優先接收學院學生進入企業開展了生產實訓和頂崗實習;每年安排了近50名兼職教師為學院學生上課和進行生產實訓、頂崗實習指導;根據中石化總部的招工計劃,學院學生可通過網上報名,參加筆試和面試,最終成為中石化所屬企業正式員工,2015屆畢業生進入中石化全國各地企業的學生近百名。長煉改制企業如岳陽長煉機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岳陽長煉通達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等,每年都接收我院數百名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實訓、頂崗實習,有些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后成為了這些企業的正式員工。
2015年,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為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教職成廳函〔2015〕29號文件中公布),并與長煉部分改制企業和中石化鎮海煉化檢安公司、珠海華潤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等國有大中型企業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工作,更是將校企合作中的育人用人一體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3 “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行業指導、校企一體”辦學體制機制具有一定的示范借鑒意義
學院從中石化移交湖南省政府管理并有效開展“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行業指導、校企一體”辦學的成功經驗,引起了省內外與該院有類似經歷高職院校的關注。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多次到該院來學習移交和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成功經驗,并于2015年5月實現了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向湖南省政府管理的整體移交。山東化工職業學院也曾到我院來進行了移交工作調研,收獲頗多。目前,學院正積極踐行“政府主導、政企共建、行業指導、校企一體”辦學體制機制,力圖在此方面取得更多的改革試點成果和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李健,譚淑新,劉超慧.高職院校構建“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J].學校管理,2015(5):189.
[2]李吟龍,廖發良.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9):44-47.
[3]李建成.建立“需求導向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與思考[A].2007高等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國·青島)論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