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美國新聞報道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及啟示
李國慶
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通常源于事實而非其獨創性表達。美國采用州反不正當競爭法熱點新聞挪用規則(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和聯邦版權法二種模式保護新聞報道。借鑒美國新聞報道保護法律制度,結合我國現有立法和司法實務,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當采用列舉式對新聞報道挪用行為進行規制,其應當僅僅適用于對原告新聞報道進行持續性和競爭性發布的競爭者,而不應當包括偶爾性挪用原告新聞報道的自媒體。
新聞報道 熱點新聞挪用規則 版權 商譽 不正當競爭
2017年4月26日,“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正式宣告成立。①周文韜:《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今成立,傳媒媒體借版權開始逆襲》,載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26/c1001-29238606.html,2017年4月30日訪問。這一舉措表明,新聞行業將加大新聞報道維權力度。新聞報道的轉載挪用糾紛是新聞報道行業近二十年一直未曾解決的歷史問題。早在1999年,21家紙質媒體就曾聯合要求新聞報道轉載必須付費。②1999年,21家媒體共同簽訂了《中國新聞界網絡媒體公約》,要求網站轉載必須付費。參見南方周末記者鞠靖等:《先分是非,再談利益——媒體版權十年戰爭》,載南方周末報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417,2015年1月10日訪問。紙質媒體又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采取過兩次大規模的行為。③2005年,20余家都市報總編集體發布《南京宣言》,呼吁全國報業同行共同改變新聞產品被商業網站無償或廉價使用現狀;2006年年初,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向全國38家報業集團倡議提高網絡轉載門檻。但之前,新聞行業一直沒有成立聯盟,媒體多采用權利聲明、合作協議和訴訟維護其正當利益。④如2014年3月,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發布《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版權說明》,對其新聞作品及圖片進行保護。又如解放報業與新浪、騰訊、搜狐等進行多種形式項目合作。見搜狐傳媒:《重慶日報報業集團34家報刊網發布版權聲明》,搜狐網:http://media.sohu. com/20140312/n396483433.shtml,2017年1月16日訪問。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能否充分維護新聞報道生產者合法權益?法律應當如何規制新聞報道非法轉載?這是值得學界深思的現實問題。本文在具體探討美國新聞報道法律保護制度基礎上,對上述問題進行具體研究。
最初,美國采用州反不正當競爭法①美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起源于州法。1946年聯邦商標法《蘭哈姆法》也有關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其主要內容為假冒、虛假廣告、毀人商譽和馳名商標淡化,沒有類似于熱點新聞挪用規則的規定。美國憲法大致劃分了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立法權限。各州政府不得涉足依憲法應由聯邦政府規范的事項,但可對其它事項予以規定。因此州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熱點新聞挪用規則仍可適用。參見李明德著:《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第333頁。熱點新聞挪用規則(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也稱為the hot news doctrine)對新聞報道進行保護。此規則始于1918年最高法院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案②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 248U.S. 215(1918).(以下簡稱AP案)。
在該案中,原告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以下簡稱AP)是美國最大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AP花費大量金錢、時間發展全球性新聞收集系統,并將其新聞報道銷售給美國各地新聞訂閱者(客戶多為報社)。一戰期間,被告利用其先進的電報技術將其從AP客戶紐約新聞報處獲取的新聞傳遞給自己在西海岸的訂閱者,使得其訂閱者能盡早——有時甚至先于原告在西海岸的新聞訂閱者發布這些新聞。被告并沒有逐字逐句地復制原告報道,而是挪用了原告報道的核心思想本身然后用不同單詞重新撰寫報道。
這種熱點新聞挪用不同于先前任何一種不公平競爭。它不是挪用秘密信息,因為被告從原告客戶紐約新聞報已經印刷發布的信息獲得此新聞;它也不是誤導,因為被告沒有誤導故事來源地;被告也沒有構成版權侵權,因為新聞的表達可能獲得版權,但其所包含的思想不能獲得版權。③J. Thomas McCarthy ,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 West,2013. § 10:48.法院面臨的問題是:熱點新聞本身是否應受保護?其保護是否能脫離于其表達的方式?法院闡述了如下觀點:(1)新聞報道具有雙重特征,法院必須針對信息這一實質和用于交流信息所采用的單詞組織形式進行區分。無疑,新聞報道常常有文學質量,它可以成為版權法保護對象。但是新聞中的事實元素并非作者的創造,它是今日發生的歷史。憲法頒布者授予議會“促進科學和有用文化進步”立法權之時,不可能將此權利授予第一個發現歷史事實之人;(2)因為新聞的時間價值,法院認可新聞生產者對新聞報道的準財產權,競爭對手對新聞報道的挪用是一種不正當競爭。法院認為,“新”信息的傳播對于新聞行業的成功特別重要。原告花費大量勞動力、技巧、金錢等獲得此新聞,被告將之作為自己采編的新聞進行營利,收獲別人播種的東西,是不正當競爭行為;(3)此案被告對原告權利的冒充類似于其它不正當競爭行為??紤]到新聞是競爭雙方營利的原料,被告以挪用方式將被告報道作為自己報道進行銷售。此外,被告通常采用加入自己評價的方式對原告新聞文章進行重寫而不對原告付出的勞動進行說明。這種挪用原告新聞報道并作為自己新聞報道進行傳播的行為是一種虛假陳述,它使新聞讀者誤認為此新聞報道乃被告自己調查取得,而且它剝奪原告本應取得的商譽。最終,最高法院認為被告行為組成一種挪用式不正當競爭,同意下級法院發出的禁止其挪用原告所采集新聞之禁令,此禁令持續到原告新聞報道的商業價值即新聞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the news)消失。④同注釋g。一方面,最高法院為媒體迅速收集新聞和信息提供了刺激,另一方面,最高法院也意識到:新聞是公共資源,其最終社會價值在于它的最廣泛傳播。⑤Luis Zambrano, Still an Alternative Way to Protect Traditional News: Why Barclays Did Not Kill the “Hot News” Tort,27Berkeley Tech. L.J. 957(2012).所以它頒布的禁令并非永久性禁令。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案表明,美國最高法院承認媒體采集新聞報道(即便其是事實思想而不是思想的表達)所付出的勞動,并對其法益進行保護。同時,考慮到新聞報道中的公共利益,最高法院授予新聞報道采集者一定時間從新聞報道傳播中獲利的準財產權。此后,新聞報道采集者依此判例中的熱點新聞挪用規則維護自身利益。
1976年,美國頒布聯邦版權法。由于一些新聞報道具有獨創性,可以成為版權法保護的對象,聯邦版權法的頒布引發以下問題:新聞報道糾紛適用何種法律?1976年《美國聯邦版權法》第301條回應此問題,規定了聯邦版權法相對于其他法律的優先地位:“(a)1978年1月1日或以后,第106條規定的版權總范圍內任何專有權利的一切法定權利或衡平法上的權利完全受本法約束,這些作品須固定在有形表現媒介上且屬于第102條和第103條規定的版權客體范圍……。其后,任何人都不得依任何州的普通法或成文法享有任何此類作品的任何此類權利或等同的權利。(b)本法任何條文都不廢除或限制任何州的普通法或成文法有關以下事項的任何權利或補救方法:(1)不屬于第102條和第103條規定的版權客體,包括未固定在任何有形媒介上的作品;……(3)侵犯與第106條規定的屬于版權總范圍內任何專有權利不等同的法定權利或衡平法上的權利的活動?!雹貸. 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 West,2013.§ 10:48.依此條款,州法中存在的、等同于聯邦版權法相關權利的權利,均屬無效。但是,等同于版權的有哪些權利?《版權法》第301條的立法歷史對此闡述得并不明確,參議院最初規定了一些不被替代的州法權利類型,但在公布時取消。②Rudolf Callmann,Callmann on Unfair Competition, Trademarks and Monopolies (4th Edition) ,Thomson West,2013.§ 15:8.就熱點新聞而言,如果被挪用客體是屬于版權客體的獨創性固定作品,則以州法為基礎的挪用訴訟請求可能被版權法所代替。但如果客體被固定且包含了思想和事實,如新聞呢?則以州法為基礎的挪用訴訟請求被版權法代替嗎?對此美國聯邦版權法并無明確規定。在司法實務中,法院通過1997年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v. Motorola, Inc.案③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v. Motorola, Inc., 105F. 3d 841(1997).(以下簡稱NBA案)和2011年Barclays Capital, Inc. v. TheFlyonthewall.com, Inc.案,④Barclays Capital,Inc. v. TheFlyonthewall.com,650F.3d 876(2011).對版權法與熱點新聞挪用規則之間關系進行了詳細闡述。
(一)1997年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v.Motorola,Inc.案
該案涉及足球比賽播放問題。在此案中,因手提尋呼機(pagers)的制造商和推動者Motorola公司提供了足球賽的相關信息,專業足球聯盟以版權侵權、紐約州法的熱點新聞挪用規則、《蘭哈姆法》中的虛假廣告和原產地虛假指示等提起訴訟。法院認為,被告提供的是關于NBA球賽的單純事實信息,此信息任何球迷均可完全不依賴于廣播而能通過表演現場獲取。Motorola花費了其自身網絡資源收集單純事實信息,其行為不構成熱點新聞挪用。
法院認為,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本質上是不正當競爭行為,而版權則圍繞侵權和合理使用。版權法不保護事實和思想,因此常常不能對抗熱點新聞生產者之競爭對手的搭便車行為。⑤Nicole Marimon,Shutting Down the Turbine: How the News Industry and News Aggregators Can Coexist in a Post-Barclays V. Thef l yonthewall.Com World,23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J. 1441(2013).法院也認為,熱點新聞挪用行為將減少收集第一手信息的動力并最終使公眾知情權受到不良影響。法律應對即時信息提供保護,以鼓勵營利性企業為公眾提供信息,如果AP等信息提供者對他們花費巨大成本收集的信息沒有任何財產權益,他們將不再收集信息。法院還認為,在滿足以下特別條件情況下,熱點新聞挪用規則可取代版權法得以適用:(1)原告以一定成本產生或收集信息;(2)信息具有時間敏感性;(3)被告的信息使用行為是對原告的搭便車;(4)被告和原告有直接競爭關系;(5)被告的搭便車行為將對原告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動力產生負作用,使其產品或服務的存在或質量受到實質性威脅。
(二)2011年Barclays Capital, Inc.v. TheFlyonthewall.com, Inc.案
此案中,法院通過分析案情和回顧AP案和NBA案,對新聞報道適用版權法和熱點新聞挪用規則的前提條件進行進一步闡述。在該案中,被告是收集財經信息的網站,包括原告在內的三個主要的財經機構宣稱被告實施了熱點新聞挪用行為,因為被告提供原告關于早間股票的專業分析建議,并使此專業分析建議為被告的付費訂閱者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門之前所獲取。原告認為,這改變了原告自己顧客的貿易優勢,減輕了原告顧客使用原告服務購買或銷售所建議股票的動力。區法院認可原告熱點新聞挪用之訴,并禁止被告在原告頒布信息后特定時期內報道原告的建議。被告提起上訴,認為其基于第一修正案的言論出版自由權受到侵犯。被告上訴行為受到Google和Twitter以及其它具有信息聚合功能并以此獲利的網站的支持。第二巡回法院認為,此案應當適用聯邦版權法而不是熱點新聞挪用規則。其判決集中于以下二點:(1)哪種信息被認為是事實而非獨創性表達;(2)在什么情況下原告失去對信息發布的控制權。法院參考了AP案并認為,在AP案中,被告不但獲取原告收集并正在發布的新聞,而且發布此新聞,如同此新聞由自己收集一般。但是此案和AP案不同,AP案屬于報道其所獲得的事實材料(acquiring material),而此案中,原告試圖保護的是他們使用其專長和經驗“創造”(creat)的建議,而不是其通過努力“獲得”(acquire)的事實材料。購買股票的建議書有經濟價值的部分原因是他們是原告作品,原告對創造高質量建議的商譽進行了大量投資,但這并不能改變推薦建議書是版權客體這一事實。法院也參考了NBA案中的原則,認為被告行為不能滿足NBA案件中熱點新聞挪用規則適用的相關要件。法院認為,原告的股票建議和被告提供的聚合性產品之間沒有直接競爭關系。被告產生的是聚合性產品,在報道其它財經新聞時,它報道很多公司的建議并告知每一股票購買建議的來源,而原告僅僅將自己的股票購買建議傳達給和自己進行貿易的相關當事人,其在傳達此建議時并沒有將之作為新聞進行報道。原告是新聞內容的主體,而被告和其它聚合器則傳播這些新聞。①Jeena Moon, The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Doctrine, the Crumbling News Industry, and Fair Use as Friend and Foe: Wha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Hot News” ,28Cardozo Arts & Ent. L.J. 631(2011).被告僅僅報道了原告創造的財經新聞并將原告作為股票建議的來源,而這一新聞具有價值。在此行為中,被告并沒有實施搭便車行為,它有其獨特的市場功能——它自己出資收集各企業的股票購買建議書。原告雖然創造了可能影響股票市場價格的建議,但它無權控制誰發布此新聞或如何發布此新聞,被告報道原告的股票建議這一新聞,如同新聞媒體對奧斯卡獲得者或足球得分進行報道。②J. 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 West,2013. § 10:62.10.
1997年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v. Motorola, Inc.案中,法院規定了熱點新聞挪用規則取代版權法適用的條件,而在2011年Barclays Capital, Inc. v. The Flyonthewall.com, Inc.案中,法院則從反面規定在哪些情形下,信息不受熱點新聞挪用規則保護。
目前,關于美國新聞報道保護問題,學者們一方面肯定新聞報道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熱點新聞挪用規則的適用范圍存在一定爭議。
基于熱點新聞所體現的法益,美國法院和學者們認為,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有存在的合理性。熱點新聞是新聞媒體努力勞動而采集的,所以其應當從熱點新聞傳播中獲得利益。法律認可這一利益,既符合公平理念,又能鼓勵新聞媒體采集更優質新聞,從而促進公眾信息自由權。關于新聞媒體權利性質,在1918年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對此進行闡釋,區分了對抗公眾的完整財產權利益和對抗競爭者的準財產權利益,認為原告享有后者但不必然享有前者。如果他人為商業使用而傳播熱點新聞,則其和原告有直接競爭關系,其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法院并沒有創造一種原告對新聞享有的、對應于公眾的壟斷權,原告僅僅有權在新聞采集行業對抗競爭者、推遲競爭者對其新聞報道的發布和復制,即原告權利保護強度只能達到阻止競爭者收益他人努力或花費的程度。這一方面使原告不失去提供對社會有益新聞服務的激勵,另一方面兼顧了信息流通。與此類似,美國理論界多數觀點也認為: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是保護新聞經營者的一種較優模式,它的責任模式比財產權的財產模式更為合適。在財產權理論下,法院集中在對特定原告的傷害上而不是對新聞產業的威脅之上,財產權觀點對公共利益重視不夠,而責任框架則有助于確保公共新聞的自由使用。③Joseph A. Tomain,First Amendment, Fourth Estate, and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Is Not a Solution to the Journalism Crisis ,2012Mich. St. L. Rev. 769(2012).
雖然美國法院和學者均認可熱點新聞挪用規則繼續適用,但對其適用范圍問題,美國并無統一意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以下簡稱FTC)認為,聯邦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應當強調原被告之間的“直接競爭關系”,其立法主要目的是阻止被告對原告信息搭便車。①Jeffrey L. Harrison, Robyn Shelton,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Hot News: Toward a Functional Approach,34Cardozo L. Rev. 1649(2013).有學者認為其適用范圍應當受如下限制:(1)不包括忽發新聞;(2)不能對抗公眾而僅僅能對抗直接競爭者;(3)如競爭者實施獨立調查,它可使用競爭者新聞作為附帶信息;(4)此種訴訟僅僅適用于對原告新聞進行“系統性、持續性和競爭性發布”的競爭者和(5)僅對原告特定新聞進行偶爾評論或批評的競爭者不受此訴訟約束。②Joseph A. Tomain,First Amendment, Fourth Estate, and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Is Not a Solution to the Journalism Crisis ,2012Mich. St. L. Rev. 769(2012).美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權威學者Thomas J.McCarthy則認為:“為之(熱點新聞挪用適用范圍)制訂寬廣全面概括性規則既不可能,也不可取。……立法者應對《版權法》第301條作具體分析,兼顧鼓勵創造性努力和自由競爭原則二者之間的平衡?!雹跩. 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 West,2013.§ 10:62.
正是因為熱點新聞挪用規則適用范圍的不一致,在司法實踐中,各新聞媒體為維護自身利益,會根據具體案情選擇反不正當競爭法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或版權法提起訴訟。以上述美國最大的通訊社AP為例,它的收入主要源于許可他人使用其新聞報道而產生的許可費用,其一直面臨維護自身權益問題,AP既依據版權法提起過侵權訴訟,也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提起過訴訟。如在The Associated Press,v. All Headline News Corp.案④The Associated Press,v. All Headline News Corp.,608F.Supp.2d 454(2009) .中,被告純聚合型網站All Headline News Corp(以下簡稱AHN)不從事第一手報道,它雇傭員工在互聯網上找新聞、改寫這些新聞然后將之作為其自身新聞報道進行銷售,它或者沒有將AP作為信息來源地,或者在指出其是AP被許可人之一這一錯誤印象前提下將信息歸屬于AP。AP對AHN提起反不正當競爭法訴訟。法院認為,熱點新聞挪用規則在紐約仍然切實可行,⑤法院認為,表面看來,AHN和AP不是直接競爭者,因為前者僅僅從事新聞聚合而后者重于原始報道,但是,直接競爭并不要求被告完全照搬原告的經營模式,直接競爭的存在并不以相同方式報道為必要前提。見The Associated Press,v. All Headline News Corp.,608F.Supp.2d 454(2009).并認為被告行為和反向假冒有關。⑥2009年7月, 雙方以有利于AP方式解決了糾紛,AHN同意停止競爭性使用AP內容并為以往使用行為支付對價。Daniel S. Park,The Associated Press v. All Headline News: How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Will Shape the Unsettled Customary Practices of Online Journalism,25Berkeley Tech. L.J. 369(2010).2013年AP訴Meltwater案⑦The Associated Press,v. Meltwater U.S. Holdings,Inc.931F.Supp.2d 537(2013).則是AP發起的對抗使用其內容的聚合器的又一重大訴訟行為。在此案中,被告Meltwater使用計算機程序在網絡中獲取新聞文章并提供這些文章的摘錄,在每周末以報道形式將內容發送給其訂閱者。AP對其已經進行版權登記的33篇文章提起侵權訴訟。在訴訟中,原告強調自己為產生新聞所付出的各種勞動,被告Meltwater 不否認它從AP獲取了大量內容,但認為其行為屬合理使用。AP強調了被告對原告作品的使用及被告所獲取經濟收益之間的關系并指出:當復制者因為使用作品而直接間接獲得明顯經濟收入時,合理使用不太可能適用。同時AP指出,被告以營利為目的、在不支付許可費情況下直接對其版權作品進行使用,這使其相對于支付許可費用的競爭者有不合理的優勢。法院依次分析了合理使用四要素⑧美國法院主要依據如下四個非排他性法定因素來判定具體使用行為是否屬于合理使用:a.使用的目的和特點;b.享有版權作品的特性;c.使用的數量和質量;d.對于享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影響力。見李明德著:《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頁。,指出:“依次檢查合理使用四要素,結合版權法和合理使用抗辯立法目的,被告沒有實質性事實支持其合理使用抗辯。被告經營模式直接和原告及其被許可人相競爭,這剝奪了原告原本可能獲得的利益。否定被告合理使用抗辯,有利于實現版權法終極目的,即為公共利益目的促進作品創造⑨The Associated Press,v. Meltwater U.S. Holdings,Inc.931F.Supp.2d 537(2013).?!?/p>
綜合上述美國新聞報道法律保護立法、司法判例和理論學說,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美國采用聯邦版權法和州反不正當競爭法兩種模式保護新聞報道;第二,就內容而言,美國新聞報道既包括新近發生的、在全國境內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又包括新近發生在特定行業的、部分公民關注的娛樂事件(如體育事件)或經濟事件(如股票價格)等;第三,美國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熱點新聞挪用規則授予新聞媒體準財產權而非財產權,以兼顧媒體利益和公眾信息自由利益;第四,就新聞報道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適用范圍而言,美國法律對其有一定限制,如強調原被告之間的直接競爭關系、強調被告所傳播的新聞報道源于搭便車而非基于自身勞動產生、強調被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持續性和競爭性,其目的是既鼓勵新聞報道的正常生產和競爭,又保護公眾信息自由權。
如前所述,新聞報道被競爭對手轉載挪用并不是美國特有現象,我國也面臨此問題?!爸袊侣劽襟w版權保護聯盟”的成立,也正是表明我國新聞報道侵權現象嚴重。就目前立法現狀而言,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有獨創性的新聞報道作品,①王遷:《論〈著作權法〉中“時事新聞”的含義》,載《中國版權》2014年第1期。2015年4月,國家版權局出臺《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國版辦發【2015】3號),以引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建立版權合作雙贏機制,該通知第4條規定:“凡包含了著作權人獨創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報道等作品均不屬于單純事實消息,互聯網媒體進行轉載時,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的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也曾用于維護新聞報道生產者利益。②(2010)海民初字第24463號(大眾點評網訴愛幫網不正當競爭案)。此案涉及商戶和用戶點評等信息的利益保護問題,“用戶點評”這一欄目目前為多家網絡經營商如淘寶、當當等使用,它雖然是一種評價,但對其它消費者而言,其主要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也是廣大消費者欲知而未知的事實,雖然它的產生主要源于消費者而非媒體記者,但這并不影響其所具有的新聞屬性。我國立法者和權利人目前更傾向于運用著作權法保護新聞媒體的利益。基于以上美國新聞報道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制度,本文看法如下:1.根據新聞報道這一客體的性質,版權法并非保護新聞報道的最佳方式。如前所述,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是事實,雖然有些新聞報道對事實的表達具有一定獨創性,這種新聞報道也能因其獨創性獲得版權法保護,但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仍然是事實而非獨創性表達。正是基于此,2013年AP訴Meltwater案中,原告AP指出,AP雇傭約3700員工,每天產生大約1000到2000篇新聞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其報道員或編輯諸多創造性勞動的產物。AP必須選擇報道所涉主題,在大量新聞中確定哪些主題值得報道。在原告提出的訴訟中,原告強調的是自己對主題的取舍而不是對某一主題不同表達方式的取舍,并認為這些主題的取舍是原告付出的主要勞動;2.新聞報道更適宜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新聞報道挪用行為,通常由相競爭的新聞媒體經營者所實施。該行為雖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無具體規定,但完全符合法理上不正當競爭行為構成的要件;③李國慶:《論新聞報道之著作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載《知識產權》2015年第6期。3.我國應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增加新聞報道挪用條款。如前所述,新聞報道挪用行為已經成為新聞報道行業一種常見不正當競爭行為,它嚴重破壞新聞報道整體行業的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我國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的11類不正當競爭行為,不足以囊括新聞報道挪用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有必要在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列舉式規定中新增新聞報道挪用行為;4.關于新聞報道挪用規則的適用范圍,應當適度考慮自媒體的言論自由和其它媒體經營者的自由經營權。如前所述,美國各主體對熱點新聞挪用規則適用范圍看法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媒體時代,如何既保護自媒體適度言論自由權,又鼓勵媒體繼續提供高質量的信息,這一利益平衡點不易確定。本文認為,法律應當兼顧鼓勵新聞采集和促進信息自由二者之間的平衡,將此規則僅僅適用于“對原告新聞報道進行持續性和競爭性發布”的競爭者而不應當包括偶爾性挪用原告新聞報道的自媒體。有時多個媒體可能同時采集某一新聞,如果媒體通過獨立調查獲取新聞報道,則應當分別享有利益。法律應當允許被告以獨立實施調查作為新聞報道挪用這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抗辯理由。
The core value of news report is generated from facts rather than creative express.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the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rule in state 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the federal Copyright Law to protect news report. Learning from American legal system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news reports combined with our 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s, China’ s “Unfair Competition Law” should regulate the act of misappropriating news reports. The rule should apply only to competitors who use plaintiff’ s news continuously and competitively, and should not cover the media that misappropriates occasionally.
news report; hot news misappropriation; copyright; goodwill; unfair competition
李國慶,中原工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人員
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反不正當競爭法視域下的商譽保護研究》(14Y J C 820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移動互聯網時代著作權制度變革研究》(2015B F X 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當前國際版權制度發展趨勢與我國路徑選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