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國土資源局 胡一婧
平湖市多措并舉抓好耕地保護工作
□平湖市國土資源局 胡一婧
近年來,平湖市緊緊圍繞“保發展、保紅線”這條主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積極探索以用地方式轉變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2016,全市共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1089.07畝,完成墾造水田885畝,土地開發440畝,違法用地面積同比下降18.9%,新增違法用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
1.完善“一體化”考核內容
積極開展“無違建鎮(街道)”創建,不斷完善考核內容,利用“一體化”考核提升管理效率。要求區域內違法用地發現率達到100%,有效制止率達到95%以上,當年度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中耕地總面積的比例不得超過5%。同時,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約束性指標的基礎上,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土地整治、耕作層剝離再利用等重點工作一并納入考核,深入推進耕地保護工作。
2.創新“兩網化”管理制度
建立“兩網化”管理制度,對全市土地資源進行網格化、網絡化管理,有效破解違法用地執法發現難、查處難、制止難、執行難等問題。截至目前,共建立106個網格,設立一級網格單元責任人16人、二級網格單元責任人151人、三級網格單元責任人282人,形成“縱向到邊、橫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初步建成違法用地行為發現及時、制止有力、處置得當的新機制。
3.健全“三層級”責任機制
深化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長效機制,將耕地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主體明確、職責明晰的原則,明確各鎮(街道)對轄區內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和基層村組、農戶對耕地利用及管護直接責任,形成市鎮村“三層級”責任機制。
1.完善耕地補償機制
完善耕地保護差別化補償政策,進一步提高補償標準,將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補償標準分別由原來的50元/畝、100元/畝提高至60元/畝、120元/畝。同時,將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費發放與“無違建”創建、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等工作直接掛鉤,發現一起違法用地行為,扣發當年度20%補償款,發現三起(含)以上全額扣減。2016年,共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資金3044萬元,對51起違法用地行為扣發補償資金361.8萬元。
2.強化耕地質量提升
以創建國家級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為契機,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完善田間基礎設施,達到“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的建設標準,形成“溝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的灌排體系。2016年,平湖市共立項實施8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總面積3.44萬畝,總投資約1269萬元。同時,努力挖掘耕地后備資源,在廣陳鎮前港村等地實施4個“旱改水”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新增水田面積236畝;在新埭鎮開展1000畝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建設項目,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嚴格土地執法監察
以“亮劍行動”為重點,開展違法用地處置問題集中整治,全面排查1999年以來歷史遺留違法用地,專項整治臨時用地違法違規問題、設施農用地違法違規問題、村干部和村集體違法用地問題,實現違法用地面積和違法占耕比例“雙降”。2016年,平湖市違法用地面積59.1畝,其中違法占用耕地49畝,同比分別下降18.9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違法占耕比1.29%,同比下降0.65個百分點。
1.強化整治,力保農戶建房需求
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抓好低效建設用地騰退工作。結合實施“強村計劃”項目,將分散的土地集中置換到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以土地入股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積極推廣整自然村落、整村整組和集中連片整治模式,加快農村土地整治復墾,增加有效耕地面積。2016年,全市用于農民建房的指標達到549.7畝,占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30%。
2.多建水田,力保重點項目占補平衡
開展“旱改水”和土地開發潛力調查,全面排摸平湖市現有非耕農用地、未利用地及現有耕地尤其是旱地現狀,通過建設用地復墾、旱地改造水田、廢棄河浜填埋、零星低效園地開發等方式增補水田,進一步提升水田比例,努力保障重點項目占補平衡。2016年,平湖市墾造水田885畝,使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得到了保障。
3.推進流轉,力保農民增收增效
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與“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統籌協調推進,加大整治項目安置區配套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將農戶整組搬遷、土地經營權整體流轉有機結合,推進農房連片拆除復墾,提高耕地質量。2016年,平湖市共流轉土地20.1萬畝,流轉率達64.8%,居嘉興市首位,其中12個村實現整村流轉。新埭鎮率先在全省實現整鎮流轉,該鎮興旺、姚浜兩村引進了一批規模經營大戶,農戶年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