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準確把握新任務新要求 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論斷。基于新的歷史方位、基本國情,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深刻揭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變化,并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明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上述愿景目標,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構筑雄厚的經濟基礎。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是現代化實現的主要標志之一,經濟體系的現代化關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九大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即將實現全面小康,今天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日益增長。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則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從單純追求總量擴張轉變為適應人們更高標準的、更加多樣化的需求,這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才能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給,才能使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才能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進入新時代,經濟方面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對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新判斷,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最新變化,準確把握了我國經濟從起飛成長到走向成熟經濟體的階段性本質特征,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等戰略要求則更加突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更是我們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因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意味著更加科學高效的發展方式、更加合理優化的經濟結構、更加創新導向的增長動力。只有努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改變長期以來在趕超型舊體制下形成的速度、數量偏好的粗放型發展特征,實現經濟發展從數量型向高質量效益型轉化,實現歷史性階段轉換,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臺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一個總綱領。十九大報告從“目標任務”“戰略支撐”和“制度安排”三方面全面定義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具體部署。浙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率先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優勢。面向未來,浙江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用心領悟新的發展指向、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走在前列,不斷增強浙江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浙江發展的根基,制造業是浙江發展的優勢。新時代下,堅持實體經濟導向,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將制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抓手,對標國內國際一流水平,再造浙江產業發展新優勢。既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更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文化等八大萬億產業,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引領浙江未來發展的重量級產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強調要“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浙江要圍繞創新強省、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重大突破。要大力推進科創大平臺建設、國家實驗室創建,加快建設“互聯網+”世界科技創新高地,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打造完整的科技創新生態圈。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努力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優勢。
必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協調平衡發展的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體現了黨對“三農”問題一以貫之的重視,又體現了黨對解決“三農”問題的創新發展。浙江要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率先構建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堅持城鄉并重、區域協同,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切實提高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在空間布局優化上,新時代要高水平謀劃實施大灣區大花園大都市區建設。
必須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過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浙江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并以繼續“最多跑一次”改革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和優化服務,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大精準性、組合型政策制度供給,以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全面激發市場潛力、產業活力、企業創造力。
必須加快推進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水平的開放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浙江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區建設等戰略機遇,以“一帶一路”統領新一輪對外開放,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統籌整合相關國家戰略舉措和重大平臺載體,聯動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建設,高水平構筑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加快打造世界級港口集群,探索創建自由貿易港。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快城市國際化、企業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斷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
浙江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用心領悟新的發展指向、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走在前列,不斷增強浙江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