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然
從堵車與“囚徒困境”說起
□楊然
“上班路上,千里車流,萬里人潮。望大街內外,車行如龜,司機煩躁,一步不動……”微博中比較流行的段子寫出了堵在上下班路上人們的心聲。聯系經濟學原理,從堵車中,可以看到人們陷入了“囚徒困境”,一是大家放棄公共交通工具,爭相使用私家車,使得道路塞滿了車,擁堵不堪;二是司機爭相搶道,想讓自己快一點,大家相互不讓,反而都原地踏步。
具體分析第一個“囚徒困境”問題,以前,人們習慣乘公交車上下班,路上車不多,暢通無阻,后來有人開私家車上下班,相比于公交車,花費時間少,而且得到很多便利和旁人的羨慕。于是,越來越多人開私家車,就如英國學者肯尼思·巴頓在其著作《運輸經濟學》中指出的,看起來每個購車者都是理性的,但眾人行為加起來的結果卻非常不合理。
第二個“囚徒困境”問題是當我們在馬路上行駛時,若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規則,排在車道內,這樣至多會使車流緩慢,而不會出現嚴重的塞車現象。但是,如果有人違規駛入其他車道內,他是可以駛得更快,以此占得便宜。但是,當大家都有這種想法,都爭先恐后見縫插針地駛入其他車道,結果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最終是所有人都吃了虧。
“囚徒困境”模型告訴人們,個體的最佳選擇未必是團體的最佳選擇。如果每個人都出于個體理性的自私自利而采取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行為,結果很可能損害自身利益,造成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堵車中出現“囚徒困境”,比堵車嚴重得多的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這種相互不信任導致社會誠信陷入“囚徒困境”。
先說說明朝劉基《郁離子》中的一個故事:三個商人同在一個市場開店賣藥,第一位藥商注重藥的質量,誠實經營,因藥的成本高,價格自然就高;第二位藥商不管好藥、差藥都收來賣,按照顧客對價格的要求,相應地賣好藥或差藥;第三位藥商不管藥的質量,賣價低廉。結果是,人們都爭先恐后地到第三位藥商那去買藥,第二位藥商的顧客稍少一些,但慢慢也致富了,而專賣好藥的第一位商人,生意冷清,難以維持。
如果所有的藥商都誠實經營,只賣好藥,那么故事中的第一位藥商就不會有什么經營風險。一旦有人開始賣差藥甚至假藥,那么“囚徒困境”就可能使誠實經營者瀕臨破產。但是,當社會上每個商家都無所不為時,也就沒有人會擁有優勢。
就跟上文的故事一樣,若是在某個行業中,某些人因不守信用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時,其他人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自然也會放棄守信。結果是,所有的人都變得不守信了。但是,在社會上,人和人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產毒大米的會吃到別人制作的瘦肉精、制作瘦肉精的也會吃到別人加工的地溝油……各行各業陷入“囚徒困境”中,這是全社會的悲劇。
怎樣走出“囚徒困境”的怪圈,建立起社會誠信體系?無非要從制度和道德兩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在我國,失信成本偏低直接導致了失信現象的泛濫,要從完善立法入手,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明確法律責任,對失信違法行為的懲罰有法可依;要從加大執行力度入手,落實法律責任,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受到應有的法律懲罰。二是要培養公民的誠信意識。誠實守信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已將守信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作為當代浙江人的共同價值觀。每一位公民應從自身做起、從今天做起,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作者單位: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