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鑒
推進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建設
□居鑒
當前,在國內外新一輪經濟發展大潮中,寧波順勢而為,主動把握發展戰略,務實創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各項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發展。特別是全力爭創“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城市,著力建設國際一流強港和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為全面推進名城名都建設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月湖是寧波的母親湖,東鄰三江口,浙東政治、經濟、文化集聚地,古時承擔著內河通江達海航運樞紐的重要功能,如今是寧波這座名城開放發展最好的歷史見證和精神遺產,也是記載寧波古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港口和開放是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發展特有的文化自然遺產和傳承基因。
寧波于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僅月湖與三江口區域,涵蓋《寧波市城市紫線規劃》劃定的市區全部八大歷史街區和二個傳統風貌協調區,歷史街區及風貌協調區總面積約100公頃,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如何保護利用核心區不可再生歷史文化資源,這也是在現實比較中不斷認識不斷提升的。結合比較分析國內名城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共有一下四點啟示:
啟示一:政府主導重在前期,要著眼于可持續,服從整體協調和發展方向,選準定位,有限度市場化運作,保護開發才能取得經濟社會雙效益。不同的點線面,有其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屬性,由于主客觀條件制約,不可能做到同步推進,如何實現核心區功能的協調匹配,關鍵在于結合相關規劃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找準每一個功能區的長遠定位及有效的體制機制保障。
啟示二:政府要在歷史街區及其歷史風貌建筑物業后續管理上彌補缺失,變多頭放任管理為統一主動管理。特別是名城核心區的歷史街區、風貌區要通過地方性立法,統一規范管理辦法。明確持有的主體、權利義務、業態功能、準入條件及違法責任。
啟示三: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歷史建筑風貌區,最好最有效的保護不僅僅是利用仿古風貌空間載體,為了吸引人氣發展低端小商業小商品加小吃,必須挖掘注入古城特色優勢產(事)業,串聯點線面,才能充分展現名城名都應有的風貌。
啟示四:管理體制優化創新,將該區域上升為國家級發展戰略,可以從總體上強化統籌協調,有效整合利用資源,充分發揮與寧波發展新機遇相匹配的高端文化休閑商務等都市綜合服務功能。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是舉世公認寧波最具特色的兩塊金字招牌。如今,寧波舟山港正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龍眼”氣勢展現勃勃生機,2017年上半年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球港口第一和第三位,自營進出口總額居各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城市第九位,去年寧波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占全省的24.7%和25.7%。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等國家級改革試點,滬嘉甬鐵路、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不斷激發經濟社會活力。習總書記在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贊譽寧波等古港是記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
天時地利人和,寧波已經站在新的更高的發展起點。創建藏書與海絲特色大平臺是發展之需求、時代所呼喚。堅定規劃引領,有效整合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現代產業與歷史街區及舊城改造區塊產城融合,提升兩大特色優勢匹配度和名城名都文化核心競爭力。特別是要盡早有效地組織策劃,提升發揮好天一閣亞洲知名藏書品牌,通過舉辦每年一屆國際性展會,開展年度出版發布和藏書評選以及海絲文化展游等活動,在月湖西區,調整注入優勢業態,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出版發行、版權設計、學術研究等機構進駐,圍繞天一閣周邊及相鄰中營巷、馬衙街等街巷,逐步形成全國具有影響的圖書出版、裝幀設計、版權交易等相關產業聚集地。
從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提出社區概念以來,社區概念的內涵不斷在豐富,社區的類型也在不斷拓展。主題社區是指具有特定文化或專(產)業主題的人群或地域共同體,它可以是傳統居民小區社區,也可以是一個中大型業態廣場或集中相鄰的高層寫字樓,或是一片歷史建筑風貌區、風景區。結合現代社區建設,不難發現不同形式、不同個性的主題社區,他們的需求是不完全一樣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程度不同地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繼續沿用傳統思維,不加區分地以傳統居民社區屬地服務管理或采取部門派出駐地辦事機構的模式,可能難以適應具有特色區域個性化社區的有效融合發展。
就環月湖三江口名城核心區社區適應未來發展,筆者提出幾點不同看法:一是結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區塊投用,圍繞融合提升發展,適時調整街道社區區劃,優化充實社區熟悉產業管理、商務服務等專業人員,從基層基礎源頭上,切實加強提升綜合服務協調力量。二是探索組建非傳統居民主體社區,比如月湖景區、湖西歷史風貌建筑群、和豐創意、外灘休閑會所等主體社區,整合社區與部門辦事機構職能,強化社區與主體特色功能融合聯動,減少多頭,滿足功能區產業發展需求服務。三是重視引進或創新商務樓宇物業服務新模式,依法加強對物業服務企業規范管理,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將那些只收費懶服務甚至不會服務,占據“山頭老大”式的物業服務企業淘汰出局。對于大型廣場、歷史遺存成片風貌區和高端商務樓宇群,可嘗試“業界共治+法定機構”為基礎的公共治理架構模式。
月湖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名士的寄居之地,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歷史上月湖區內曾有名人宅寓府第90余處,其中著名的有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這些極富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底蘊,無可復制移植,這就是不一樣千年月湖魅力之所在。保護開發和產業發展也一樣,順勢而為則通達,在條件成就時,月湖不能不成為智創產業發展的動力源。人杰地靈,當代寧波更是名人名家輩出。祖籍寧波的有著名作家馮驥才、文藝理論大家余秋雨、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目前月湖東岸景區內有市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保留建筑共20余處,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原權屬涉及月湖街道、區城管局、民宗局、房管處等多家單位。基本全部屬于國有公房,便于整合統一管理。景區建成時,部分保留建筑用于公益性事業,面向大眾開放。之后除了部分景區全面或部分對外開放以外,景區內大部分保留建筑由個別部門或單位及國有公司使用,一段時期也有部分出租用于高檔休閑、餐飲和商會辦公場所。應該說,空間載體還有充分利用和轉換功能的空間,是否有可能通過整合,調整明確匹配功能,從市級層面或舉辦國際藏書節、海絲文化節慶等活動,擬定有關主干活動項目,進行推廣發布,吸引當代文化名人和兩院院士設立開放式工作室或機構,并大力選擇引進高端制造業研發設計公司,定期組織文化創意和名企產品設計交流發布等活動,以此影響帶動文化創意設計研發等功能性機構逐步集聚,打造形成“月湖智創”高地。
此舉是串聯整合并有效利用環月湖三江口豐富歷史文化和海絲文化資源最佳低成本的選擇,需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分步實施。國內外也有許多成功范例可借鑒。從水系地理基礎條件看,寧波中心城區水系具有江、河、湖貫穿一體的特點。寧波在隋唐時就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三江平原核心水系,這些水系都屬于大運河寧波段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明州港城與腹地之間貨物集疏與商旅往來的重要水運交通網絡。在國內水上旅游開發分別利用江、河、湖等不同資源類型居多,像寧波這樣具有江、河、湖兼備,水系相互貫通條件的卻十分稀少。而江、河、湖水系恰恰又是寧波江南水鄉府城與東南港口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是這座城市的核心歷史元素,江、河、湖水上旅游線路完全有可能成為寧波城市特色旅游的重要品牌。
環月湖周邊地區有南塘河、西塘河、護城河與月湖水系相連,且與姚江、奉化江相通,各分段均具有一定的通航能力,為水上旅游開發提供了可能。從現狀情況分析看,古城的內河、護城河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兩岸的重要歷史遺跡、景觀也缺乏有效的路徑串聯。月湖與三江口水系不是十分暢通,使得月湖及相鄰內河水質面臨水體富營養化污染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治湖河水成本巨大。沿江、沿河橋梁凈空較低,沿江航道受外海潮汐影響較大,水位漲潮,對較大旅游船只通航造成嚴重制約。但是開發水上旅游仍然具有較大優勢和巨大價值,有待有關專家論證比選合適安全的旅游船只和換乘口岸及碼頭站點。從實施條件看,可結合五水共治,創建月湖五A景區,深化完善有關規劃及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疏通完善三江六岸公共空間和生活岸線,可將江廈、靈橋公園打造成古港海絲文化主題公園,結合城隍廟、解放路周邊改造,適度挖掘利用千年古寺,后人稱之為“佛教界的黃埔軍校”的延慶、觀宗兩寺宗教文化資源。條件成熟時,恢復古城中軸線—鎮明嶺限時步行街功能和月湖“十洲”歷史風貌建筑,形成核心區商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產業帶,促使環月湖三江口水岸聯動、產城融合提升發展!
作者為藍亭智庫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