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
根治“香菇黑水”的松陽實踐
□蔡麗
小港流域位于麗水市松陽縣城西南部,跨玉巖、大東壩、楓坪、安民兩鎮兩鄉,區域內以山地地形為主,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生態、文化等優勢。近年來,為加快發展區域經濟,提高山區居民收入水平,香菇產業發展壯大成為該區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傳統的菌棒生產工藝產生的大量“黑水”,嚴重影響村鎮景觀和生產生活用水質量。對此,松陽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五水共治”活動的開展為契機,以全面剿滅劣V類水為目標,深入推進“香菇黑水”治理專項行動,促進了區域內香菇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據統計,2016年該區域共生產香菇1417.35萬袋,其中在菌棒生產廠加工香菇約584.5萬袋,進點加工率達41.24%;整治“黑水”河道7條共54.5公里,順利“擠走黑水”,還原了“山青、水綠、天藍”的田園鄉村本色。松陽縣在根治小港流域“香菇黑水”主要有三大做法:
一是以“硬件”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建設基礎設施,加快督促小港流域的兩鄉兩鎮加快排污管、沉淀過濾池、截流壩、引水渠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標準廠房,對公路兩側的廢、舊竹木菇棚進行改造拆除,同時實行“機器換人”發展戰略。切實加強資金補助,縣財政整合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獎補小港流域菌棒集中生產和菇棚整治改造。
二是以“軟件”為支撐,強化技術應用。引進先進技術,如菌棒自動化生產線,其采用的干木屑自動注水攪拌技術,省卻了浸泡這一環節,基本杜絕了黑水溢出難題。狠抓教育宣傳,選派優秀駐村干部和企業家代表參與省、市、縣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力推典型示范,將玉巖鎮嘉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第一批菌棒自動化生產線的試點企業,引領帶動了全域13條生產線的落戶和投入使用。
三是以制度為保障,健全體制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由縣發改局牽頭,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出臺政策辦法,起草“香菇黑水”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出臺《松陽縣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行動實施方案(2016年-2017年)》《小港流域河道治理年度計劃》,限定時限、細化方案、落實責任。健全體制機制,建立了常態化的體制機制來調動干部群眾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可以說,松陽縣小港流域根治“香菇黑水”的案例從資金到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從宣傳到制度是一樣不缺,留給“后來者”一些重要啟示:
政民團結一心是松陽縣小港流域“香菇黑水”得以根治的“潤滑劑”。一根手指頭永遠抵不過一個拳頭。小港流域“香菇黑水”的徹底消除得益于全縣群眾、企業和政府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形成一道力共同推進的結果,缺少任何一方主體都很難在短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效用。
注重打組合拳是松陽縣小港流域“香菇黑水”得以根治的“墊腳石”。“香菇黑水”治理涉及的主體多、區域廣、關系雜,必須通過資金、土地、技術、人才、制度等多管齊下,才能避免“撿了西瓜丟了芝麻”的尷尬局面的出現。
全面轉型升級是松陽縣小港流域“香菇黑水”得以根治的“導航儀”。傳統的菌棒生產工藝早已無法迎合新時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需求,亟待全面轉型升級,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做到對環境的少污染,甚至零污染。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松陽縣小港流域“香菇黑水”得以根治的“保護傘”。“香菇黑水”治理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并保持的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需要建立常態化的體制機制來牢牢扼制住“黑水”的咽喉,預防“黑水”產生,防止“黑水”回流。
作者單位:松陽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