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燕
金華迎來“高鐵經濟”時代
□錢文燕
隨著杭長高鐵開通,金華已邁入“高鐵時代”。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大力發展“高鐵經濟”,加快打造浙中崛起新引擎,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高鐵經濟”泛指依托高速鐵路的綜合優勢,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以及消費群體、消費資料等消費要素,在高鐵沿線實現優化配置和集聚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
虹吸效應促使產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高鐵開通帶來原有交通方式與產業布局的重新調整,城市間生產要素加速流動的同時,也會促使資金、人才、信息向發展環境優越、行政效率高的區域聚集。因此,規模大、實力強的城市所獲得的利益會更加明顯,而投資環境不佳的地區則因為消費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創新氛圍不濃、城市環境不佳等短板,面臨人才、企業等流出的窘境。這種高鐵帶來的“虹吸效應”,將使經濟要素向大城市匯集,總部經濟、會展經濟、樓宇經濟等高端產業可能會更多地向地域性中心城市聚集,沿線原有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將會被打破。高鐵既可以把人和資源帶來,也可以把人和資源迅速帶走,“虹吸效應”這把“雙刃劍”值得關注。
同城效應促使要素流動更加自由便捷。高鐵拉近了沿線地區之間、城際之間和城鄉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區域的“同城化”。“同城化”效應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減少了高鐵沿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同城化”還加速了各地間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帶動周邊地區及大批與之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休閑娛樂業、旅游業、金融業等。“同城化”也將促進相鄰城市和區域之間不斷加強交流協作,各城市的優勢將得到更好發揮,特別是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一些項目的重復建設,較好地實現優勢互補。
集聚效應促使走廊經濟帶加快形成。高鐵把其沿線區域大中小城市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連點成面推進沿線城鎮化進程,逐步形成一個交通走廊和經濟產業帶,在較大范圍內改變著區域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高鐵連接區域、覆蓋城鄉,不僅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而且促進人口、產業加速集聚,進而帶動城市化的效應十分明顯。
倒逼效應促使區域經濟競爭不斷加劇。基于上述特點,高鐵開通,不僅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也將掀起主要針對高端生產要素爭奪的新一輪區域經濟競爭熱潮,總部經濟、旅游、房地產、商貿業以及科技研發、信息管理等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項目競爭趨向緊張,錯位競爭、合作共贏的主流形態將會更趨明顯。同時,高鐵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性能高、節能環保等特點,與其它交通工具相比,高鐵的比較優勢明顯。
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高速交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多層次、深層次的。杭長高鐵是我國“四縱四橫”鐵路客運專線網“一橫”滬昆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東地區與中南、西南地區的客運主通道。杭長高鐵開通,把沿線21座城市帶入“3小時經濟圈”,對金華發展有四方面顯著影響:
經濟圈明顯擴容。杭長高鐵讓金華城市經濟圈明顯擴容,向心力大為增強。從地理層面看,高鐵不僅把金華納入省會城市杭州“半小時經濟圈”,而且大大縮短了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特大城市的時空距離。G字頭高速列車“公交化”密集開行,更是把金華完全融入了長三角經濟圈。從區域影響看,高鐵讓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半徑大為拓展,進一步強化了金華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向內陸傳導的戰略節點作用,為金華鞏固四省九地市龍頭地位“加分”。從發展前景看,高鐵是金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動力源,為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打造新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創造了新契機。
交通網得到優化。高鐵開通將極大推動浙中城市群同城化交通網建設,加快構筑“外通內暢”的大交通格局。在立體化綜合交通建設方面,金華作為國家陸路交通主樞紐,原有的鐵路、公路運輸體系十分發達,杭長高鐵、金溫鐵路新線、東永高速建成通車,義烏機場改造擴建和東陽橫店通用機場建設加快實施,為金華立體綜合交通網插上了一對“飛的翅膀”。在同城化配套設施建設方面,高鐵帶來的巨大客流、資金流、信息流,迫使金華從更大區域和范圍安排基礎產業、交通網絡、重大市政設施的布局和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同城化、一體化。在現代化物流網絡建設方面,依托高鐵帶來的交通優勢,金華有望成為國內區域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加上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將明顯加速。
知名度有所提升。“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人氣、商氣向高鐵站點城市聚攏,城市向高鐵方向延伸擴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高鐵接觸金華、了解金華。金華與高鐵“聯姻”,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良好的產業基礎等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有助于打造城市、旅游、商貿等品牌,推動金華經濟提檔升級、美譽度遠播。
幸福感切實增強。隨著金華高速交通網絡和信息通訊的不斷完善,距離因素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趨于弱化,出行更加方便。杭長高鐵開行近20余對前往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長沙、南昌等地的班次,旅客無論是在車次選擇還是出行時間上,擁有更多自主權。
加快發展“高鐵經濟”,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和落實創新性舉措,推進高鐵與金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大行動舉措發生更緊密的關聯互動,切實突破“屏蔽效應”。
強化融合意識,打造實力更強的“大都市”。要著眼于建設現代化都市區,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以更寬視野、更深維度、更大氣魄謀劃金華未來發展,更多分享“高鐵經濟”帶來的福利。一要推進多規融合,優化空間布局。堅持以金義都市區規劃綱要為指導,加快編制完善金華全市域產業發展、綜合交通、生態系統等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形成覆蓋城鄉、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管治有效的都市區規劃體系,一管就要管50年甚至更長時間。要放眼國內外,舍得大投入,邀請一流的規劃設計團隊,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編制規劃、謀劃未來,并積極發揮地方立法工作對都市區建設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切實增強規劃的剛性約束,確保“一個規劃管到底、一張藍圖干到底”。二要推進金義融合,打造黃金主軸。杭長高鐵在金華、義烏設立了站點,進一步凸顯了這兩座城市在都市區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從區域規劃、重大項目、產業布局、交通構建等領域入手,強化溝通、促進協作,推動兩座城市融合發展,打造黃金主軸,對都市區建設發展至關重要。三要推進產城融合,改善發展環境。發展“高鐵經濟”,推進新型城市化,必須堅持產城融合,實現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認真學習借鑒新加坡工業園區、廣州珠江新城等開發建設經驗,科學統籌推進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高起點規劃、分步抓落實,高標準建設、不搞“翻燒餅”,高質量管理、品味最重要,著力提升都市區集聚輻射功能。
強化接軌意識,打造層次更高的“大產業”。要借力高鐵,充分發揮連接浙、贛、湘三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節點作用,加快思想上的“接軌”、觀念上的“對接”,使金華10942平方公里轄區成為整個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大腹地”,積極謀劃“大產業”、發展“大經濟”。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認真落實五大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抓大引強、促小育新,優化塊狀經濟,壯大產業集群,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政府有關部門要深化研究、把握趨勢、摸準實情,抓緊做好產業規劃、政策配套、推進計劃等工作,特別是要認真分析這些產業在長三角區域或更大范圍內金華市具有的潛力優勢和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加以扶持培育,不盲從,不空喊,堅持實事求是、積極作為。二要切實加大“兩招兩引”力度。高鐵開通,是機遇也是挑戰,能否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拔得頭籌、“分得一杯羹”,關鍵是要牢固樹立競爭意識,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做好“兩招兩引”工作。主動出擊招商選資,順應產業梯度轉移規律,圍繞實施產業布局規劃,積極招引大項目好項目,提高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多措并舉引人才,發揮“雙龍計劃”“八婺英才計劃”的政策優勢,創新柔性引才方式,創建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推進產學研結合,切實以科技創新大投入推動地方經濟大轉型大發展。企業和政府部門需要積極“走出去”抓對接、真正“引進來”促轉型。三要加快推進產業平臺整合提升。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想要好人才、大項目落戶,提升產業平臺承載能力很重要。要扎實抓好若干產值超千億元的現代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推進中歐生態工業園、中歐智造園、中捷水晶產業合作園等特色產業集聚平臺建設,積極搶占產業發展和人才競爭制高點。產業平臺之間的合作招商、協作選資也需要強化,并形成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中共金華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