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
有感“碳路先鋒”
□蔡和
不久前,我們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召開了推動部分區域率先達峰暨浙江省從“軟約束”到“硬約束”研究成果專題研討會,恰逢今年又是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成立五周年,理所當然就在研討會議程中夾雜了點“私貨”,借帶發布了一下中心五周年成果,即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碳路先鋒—浙江省低碳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引起了較大反響,本人也頗有感慨。
一感特色。《碳路先鋒》的特色之處就是立足于浙江低碳經濟發展,基于浙江低碳發展與探索的實際問題,來提出政策與對策建議。具有前瞻性,相關研究都是基于全球氣候變化趨勢下浙江發展低碳經濟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研究浙江低碳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浙江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和實踐,從頂層設計研究到基礎研究,再到具體政策制定研究,形成了研究體系化。具有實踐性,相關研究注重學術前沿性和戰略實踐性的有機結合,重點介紹浙江低碳發展的實踐經驗與做法,如戰略規劃篇主要是圍繞浙江低碳發展的頂層設計,開展浙江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實施方案研究、浙江省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研究、浙江碳排放驅動因素及“十三五”控碳對策研究、浙江省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研究以及浙江省低碳發展報告等;政策制度篇主要圍繞浙江省實際低碳發展工作落實,開展了浙江省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核查等指南研究以及統計、考核等基礎工作的制度研究。具有參考性,內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轉變為實踐的應用,對其他兄弟省市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兄弟省市同仁直接跟我說《碳路先鋒》是“紅寶書”拿去學著做就可以,雖然是客氣贊譽之言,但言外之意還是透露出此書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二感過往。與其說《碳路先鋒》是成果發布,更感覺是我們在浙江省低碳發展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的工作記錄回顧。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中,浙江一直是“先鋒”。2007年成立了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2011年成為全國清單編制試點省,2012年經省編辦批準率先成立省級氣候低碳研究支撐機構——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合作發展中心;2013年,省政府印發《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建設浙江省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2014年,成立了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制定了全國首個《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首次印發《浙江省低碳發展年度報告》;2016年,省政府印發了《浙江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國首個發布《浙江省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應該說,浙江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部署,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十二五”期間碳強度降低目標順利完成,低碳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而且,圍繞低碳發展,做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如依托氣候變化大數據平臺摸清“碳家底”,同時浙江也是全國第一個全面推行“省—市—縣”三級清單編制常態化的省份,溫室氣體清單數據量達近3億條。探索考核評估制度,自2013年起,就著手將國家下達的浙江碳強度下降目標分解落實到11個設區市,并由省發改委會同有關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相關領域專家,對各設區市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試考核,通過多年的試評價考核實踐,已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機制。
三感將來。既是“先鋒”就是要勇于擔當,勇往直前。當前氣候低碳工作站在發展的新階段,氣候事業是情懷性事業,浙江如何勇立潮頭做好“先鋒”,引領氣候低碳的新發展。個人感覺,“先鋒”工作,就是既要做好國家下達任務的規定動作,還要完成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的自選動作。“先鋒”的步伐,既要走穩一步又要走的快半步,既能行穩致遠又能引領示范。在規定動作方面,要切實做好《浙江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實施工作,加快推動對各設區市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出臺,完善碳考核體系,著力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確保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碳強度降低目標完成;要做好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監測評估工作,建立低碳發展監測評估報告制度,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形勢分析,強化對低碳發展工作的形勢研判和對策分析;要依托浙江省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著力完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MRV工作,做好參與全國碳排放區交易市場建設。在自選動作方面,要做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工作,既能入領導“法眼”又能贏百姓“口碑”,上接“天線”就是要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任務,將浙江省低碳氣候工作與全省重大戰略活動結合起來,如在大花園建設等重大建設任務中彰顯氣候低碳工作的支撐作用;下接“地氣”就是要將氣候低碳工作落在地方的實處,要進一步完善低碳試點工作,要使各試點主體真正成為低碳發展、社會統籌協調創新區、發展示范區、引領區,進一步探索出浙江經驗,在全國形成示范。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副總工程師兼氣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