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促進供給側低碳化改革
□吳旭
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并逐漸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兼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核心目標是提高單位能源(資源)消耗或單位污染物排放的產出率,進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進人民福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社會生產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抓手,其重點在于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具體需從供給的產品和服務著手。從生態學視角看,產品和服務可分為生態產品(服務)和非生態產品(服務)。其中,生態產品(服務)指初級產品、清潔水源、清新空氣、宜人氣侯和舒適景觀等環境;非生態產品(服務)則指初級產品經過加工轉換后的農產品、自來水和工業品等產品,和自然生態環境經改造后的居住、旅游等場所以及其為人類提供的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等服務。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人民與非生態產品(服務)的聯系日益增強,而與生態產品(服務)的聯系逐漸被削弱。當前,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的生態空間,即森林、草原、濕地和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其主要原因是非生態產品(服務)粗放無序的供給方式帶來的資源和能源過度消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民對優質生態產品(服務)的需求快速增加,對非生態產品(服務)的綠色化意識也逐步增強,如何兼顧生態產品(服務)供給的社會效益和非生態產品(服務)供給的個人利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點。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要給優質生態產品(服務)的有效供給做加法,給非生態產品(服務)的無效供給做減法,為兩類產品(服務)協調供給做乘法,使生態產品(服務)供給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倍數效應。為實現這一目標,需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低碳化、綠色化。具體來看,可采取以下舉措:
構建低碳引領的供給效率評價體系。基于主要的生態產品(服務)和非生態產品(服務)的類別,結合我國現有統計體系現狀,探索建立以碳排放效率為引領的主要產品(服務)的供給效率評價體系。基于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主要行業的非生態產品(服務)的碳排放數據和自然資產負債表,積極推進低碳產品試點工作,形成標準化的生態產品(服務)和非生產產品(服務)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在選取供給效率評價指標時,充分利用凈碳排放(源匯)對生態產品(服務)和非生態產品(服務)進行統一度量,采用單位碳排放的產品(服務)經濟價值或單位產品(服務)經濟價值碳排放作為評價供給側效率的引領性指標。
建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互促機制。“綠水青山”是生態產品(服務)供給的生產要素,決定生態產品(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進而影響非生態產品(服務)供給和“金山銀山”的增長質量。要建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相互促進機制,以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綠色低碳化。一方面,加強“綠水青山”管理和利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提高“綠水青山”作為生產要素的投入及其全要素生產率,有效避免在供給生態產品(服務)過程中帶來的額外污染物或者溫室氣體排放,優化提升生態產品(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數量,為生產非生態產品(服務)提供綠色低碳的原材料和生產環境。另一方面,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加強科技制度改革創新,提升非生態產品(服務)供給的綠色低碳化程度,形成更多可保護和改善“綠水青山”的產品和技術,如支付寶“螞蟻森林”等創新型產品。
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的市場內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服務)價值的標準化評估體系,通過碳市場等綠色金融改革手段,建立生態產品(服務)價值的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以市場手段促進其外部性效益內部化,實現生態產品(服務)的經濟價值。政府要加強在生態產品(服務)和非生態產品(服務)供給間的協調權衡,通過政策法規、規劃標準、示范試點等一系列行政手段推進綠色低碳工程,如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生產,以及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等重要示范項目,有效調動企業家轉投綠色低碳產業的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