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羅一清
浙江打響傳統制造業升級戰
□特約記者/羅一清
浙江的傳統制造業經過長期發展,在先進制造水平、市場占有率、產業生態鏈的完整等方面優勢突出,實施改造提升的基礎好、潛力大。當前,浙江要做的是,以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為總引擎,從產業、企業、產品、品牌等多維度入手,鑄就發展新優勢,再創浙江新輝煌,迎接傳統產業發展新春天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振興實體經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作,將其列為今年全省重點工作任務。
今年9月,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推進大會在紹興市召開,掀起新一輪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熱潮。這場大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同時出席。眾所周知,書記省長同時出席的活動,并不多見。這場大會何以規格如此之高?
熟悉浙江經濟的人士不難理解其中奧義——因為這場大會事關浙江制造轉型升級的成敗。須知,傳統制造業是浙江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占全省工業比重的60%以上。浙江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必須邁過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這道坎。
省委書記車俊在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推進會上號召“廣大企業家要始終保持對制造業的高忠誠度、對產業升級的堅定信念、對創新的巨大熱情、爭當一流的雄心壯志和創業的澎湃激情,推動傳統制造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從資源小省發展成為工業大省,浙江的發展離不開傳統制造業的勃發。尤其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浙江傳統制造業積淀了十分厚實的底子。也正是這份厚實的“家底”,為浙江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塊狀特色產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是浙江發展的基礎所在,也是浙江工業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規模制造、市場占有、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優勢比較突出,改造提升的基礎好、潛力大。
區域經濟的發展衍變自有其內在邏輯。在說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之前,十分有必要梳理下浙江工業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浙江經濟發展的幾個關鍵歷史階段,傳統制造業始終沖鋒在前,一直是拉動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時代,浙江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工業化發展道路,通過大力發展傳統輕紡工業,使得鄉鎮、農村工業得到初步發展,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發展高峰。
中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的開放使得浙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浙江成為全國外貿大省,這其中主導產業還是傳統制造業。
“十一五”至今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江經濟主動應對全球市場重大變化,市場化程度高的浙江傳統制造業依然直面風雨,砥礪前行,在全省經濟復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如今,傳統制造業仍是浙江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提供了最大的稅收來源、保證了最多的就業崗位,深刻影響著浙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浙江發展之基。
“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重視怎么都不為過。”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認為,多年積累下的傳統產業,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是發展實體經濟、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蘭建平分析,推進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工業強省、制造強省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振興實體經濟、實現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
當下,對浙江而言,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可謂“等不起、慢不得”。先來看看一組全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紹興市的數據——
規上工業總產值破萬億的紹興,該市工業占到全省的14.4%;傳統制造業比重大,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的60%以上;紹興傳統制造業資源低配問題突出,如紡織、化工兩大傳統產業,雖貢獻了全市規上工業47.4%的增加值,但消耗了64.8%的工業用能、排放了91.7%的工業廢水。
根據2016年度統計數據測算,全省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用47%的工業用地、73%的能耗、85%的排放、43%的用工,貢獻了43%的工業增加值和40%的稅收,投入產出效益總體偏低,在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R&D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等關鍵指標上,總體還低于全省制造業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創新能力總體不足是嚴重制約傳統制造業發展和提升的最大短板。浙江傳統制造業中,除了各行業中的上市公司等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外,研發投入比例普遍不高,自主創新能力普遍較弱。
比如,浙江紡織行業規上企業數量龐大,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僅有3家,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個百分點;10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僅為0.9%,除化工、橡塑2個制造業外,其他8個制造業的占比都低于1%。
面臨這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必由之路。蘭建平表示,進入新常態以來,浙江經濟發展受制于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下行壓力較大,究其原因是因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正處于交替接續期,傳統產業支撐力不夠。堅持實體經濟導向,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是浙江勇立時代潮頭的必然選擇。
“沒有傳統產業的高水平,很難真正意義上實現浙江省的‘兩個高水平’。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要以時不我待的意識,以決不能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決心,全方位、全行業、全區域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蘭建平說。
不久前,我省發布了《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要通過4年的努力,重點啟動紡織、服裝、皮革、化工、化纖、造紙、橡膠塑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金屬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等10個制造業的改造提升,建成全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也不是夕陽產業。”在浙江,一批像萬事利、方太、娃哈哈這樣的優秀企業用自身實踐證明了傳統產業的新優勢。
傳統制造業大多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剛需”產業,更是新興技術、新興市場興起的基礎和依托。當前,盡管傳統制造業遭遇一些困難和問題,面臨一些挑戰和壓力,但產業的根本屬性沒有變,產業的發展希望與機遇仍在。
專家認為,浙江的傳統制造業經過長期發展,在先進制造水平、市場占有率、產業生態鏈的完整等方面優勢突出,實施改造提升的基礎好、潛力大。當前,浙江要做的是,以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為總引擎,從產業、企業、產品、品牌等多維度入手,鑄就發展新優勢,再創浙江新輝煌,迎接傳統產業發展新春天。
發揮終端消費品大省的優勢,積極推進企業上云,運用“互聯網+”等手段,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規模化生產、品牌化制造。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企業已經在實踐上先行一步。報喜鳥開啟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讓公司從一家傳統制造企業走向了“數字+制造+服務”的前沿,生產效率提高50%,實現定制產能年增長50%以上,合格率從95%提升到99%,物耗下降10%,能耗下降10%,生產人員精簡10%左右。
當紡織業進入微利時代,梅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卻異軍突起,憑借一款面料,就實現了年銷售1億元、利潤超2000萬元的佳績,最近還收獲了高端汽車品牌的訂單。
此外,規模大、占比高、技術成熟的傳統制造業是新興產業的孵化基礎。新興產業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產業的技術積累、資金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并非平地起高樓。諸暨襪企老總顧伯生,多年前,婉拒上千萬美元訂單,騰出產能,從襪子加工生產向高端襪機研發制造轉型。去年,顧伯生所在的海潤精工自主研發全自動織翻縫檢智能一體襪機獲得成功,一舉改變了大唐高端襪機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傳統產業改造的主體是企業。蘭建平建議,要根據浙江民營企業發達、中小企業眾多特點,培育一批上市企業,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擴大直接融資比例,讓資本的力量推動制度的變革,使更多的民營企業成為充滿現代元素的市場主體,再造浙江民營制造企業新優勢。
“痛,但必須直面應對。這是活下來,活好的唯一出路。”浙江龍盛集團副總經理何旭斌一句話道出企業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