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信用平臺建設的技術觀點
□王寧江
關于設區市及以下層級信用平臺(以下簡稱信用平臺)如何建設,筆者已有多篇觀點性文章。前些時候,地方信用建設牽頭單位的負責同志專門來溝通當地信用平臺建設所遇到的瓶頸。于是乎,覺得有必要把“選擇誰來承建信用平臺更好”的個人觀點寫寫透。
觀點一,信用平臺建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信息化項目,在信用信息傳播環節,信息技術發揮的主要還是工具作用。回顧2007年前各省份信用建設格局,牽頭單位有落在綜合協調部門的,有落在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有落在人行或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也有落在工商部門的。雖然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但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各省份對于解決社會信用問題的不同觀點,譬如,有認為信用建設是個系統性的社會工程,應全面推進;有認為信用建設首先得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應從信息共享平臺切入;有認為企業信用建設是信用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從企業信用切入;有認為信用源于金融,信用建設應從金融領域應用切入,等等。2014年,國家信用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之后,我國信用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認識的轉變和工作的需要,各省份信用建設牽頭單位陸續調整為發改部門或發改、人行雙牽頭,也有其他。此時,更強調信用平臺在實施信用聯合獎懲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強調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布局中,系統謀劃信用平臺的整體設計。
觀點二,信用平臺建設的關鍵是要解決應用問題。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解決信用信息共享問題更需要法規層面的建章立制、認識層面的穩步提升、協調層面的聯合推進、業務層面的堅強執行。套用當下一句流行體,“只要技術能解決的均不能稱為問題”。所以,信用信息共享的關鍵在于頂層設計和共享機制的建立,而非數據的簡單歸集與堆積。只要有應用的拉動,肯定就有方方面面的資源來幫助協調整合數據,技術肯定也支撐數據共享的實現,可以說,只要抓住了應用這個“牛鼻子”,就沒有建不起的平臺。信用平臺出經驗的應當是信用信息應用典型,而不僅僅是實現了多少數據量信息的共享,在信用平臺無建樹的地方,肯定是應用環節出現了“堰塞”。
觀點三,承建信用平臺的技術單位最好是以應用為主導的大數據企業或征信機構,而不應該是純IT企業。從基層實際情況看,設區市一級信用建設牽頭部門的力量較為單薄,一是編制有限,二是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投入精力不夠。這樣一支隊伍全面承接信用建設的任務,壓力和難度可見一斑。打一個不是十分恰當的比喻,為完成信用平臺建設任務,信用建設牽頭部門絞盡腦汁,梳理提出了70%的平臺建設需求,說實話,這已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了。純IT企業由于對信用理解不充分、經驗不夠,也只幫助實現70%的需求,那結果是什么?結果是70%×70%=49%,也就是說,這個項目只達到了49%的預期目標,這便是目前基層建設信用平臺一個側面的真實寫照。
開頭之說,急急來訪的地方便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么,為什么建議大數據公司或征信機構來承擔IT建設任務呢?理由有三,一是目前搭建信用平臺涉及的基本還是成熟的IT技術,稍微有些實力的大數據或征信公司會有自己的IT團隊,幫助地方完成信用平臺建設任務綽綽有余;二是大數據或征信機構對信用和應用的理解要明顯優于純IT企業,在業務交流上便于雙方溝通,容易形成共識,甚至可以深化建設需求;三是大數據或征信機構在應用方面往往會有自己的成功模式,評價技術方面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可幫助信用建設牽頭單位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提供從數據歸集和技術實現到信用應用和聯合獎懲的一條龍服務。此時,再回頭看上一段落那個不是十分恰當的比喻,兩個“70%”的比例會大幅提高至80%、90%甚至更高,那么項目整體成功率必然水漲船高,最終在項目驗收、績效評估時,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基本可期,這便是癥結所在。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