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忠
綠色空間構建的“一主三副”路徑
□魏偉忠
綠色空間,顧名思義是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空間載體,不同的空間本體,其綠色發展的內涵和方向也將有所不同。從國家的導向和現階段地方的工作實際來看,當前要加快構建綠色空間,有“一主三副”的政策工具可以選擇。“一主”是指要大力推進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三副”是要在三類空間上推進綠色發展,一是要在城鎮層面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二是要在鄉村層面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是要在產業集聚空間層面大力推進綠色園區建設。
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度珖黧w功能區規劃》(2010版)將國土空間按照開發方式分為了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3版)在國家分類基礎上,將限制開發區域細分為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經濟地區,并對每類開發區域明確了區域范圍和功能定位、開發方向和空間管制以及各分區的開發導向。筆者理解,要構建綠色空間,必須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統領,在明確每個區域在規劃上的主體功能基礎上,再來考慮具體的綠色發展策略。目前,受制于法律法規的支撐限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推進落實還處于試點先行階段,但其對構建綠色空間的基礎性作用不會改變。
在堅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統領地位基礎上,當前構建綠色空間的三條可為路徑應重點考慮綠色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和綠色園區打造。
綠色城鎮化是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集中體現。當前,全國和浙江的城鎮化處于一個較快發展的過程中,但在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背后,城市遭遇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在很多大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垃圾圍城等一系列危機已經逼近甚至突破環境承載極限。破解城市發展的資源瓶頸和環境危機,實現綠色城鎮化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老城區的綠色化改造、新城區的綠色化建設將同步推動,而浙江首創的特色小鎮,其所倡導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綠色城鎮化的直觀指引。而當前綠色城鎮化的重點則在于小城鎮的環境綜合整治,以期實現最小尺度城鎮空間的綠色化。
美麗鄉村建設是從浙江發源的綠色空間打造的一種模式,是在農村空間上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農村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方式相對落后,但至少生態環境總是好的,山野總是綠色的,河流總是清澈的,民風總是淳樸的。然而,經受了市場經濟的洗禮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快速躍進,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收處難、河道淤塞變臭這樣的問題在農村隨處可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湖州的農村最早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愿望,結果匯成一股潮流,在全國推動形成了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潮,加上“五水共治”等政策強有力的推動,農村空間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應該說,就浙江而言,農村這一空間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引領,在綠色發展理念的融入上是遠遠快于城鎮的,雖然要走的路還很長。
打造綠色園區則是在產業集聚區域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浙江塊狀經濟發展的基底和工業區開發建設的熱潮,使得浙江的大部分工業產業都集聚在開發區(園區),雖然這符合工業與居住生活適度分離的理念,卻也使開發區(園區)在成為產業經濟發展主陣地的同時,也成為污染集中排放的重點區域。應該說,浙江醒悟得較早,率先開展了園區生態化改造、循環化改造,但筆者認為還不夠,必然會走到綠色化改造的階段,即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加快全方位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在園區層面形成一批具備綠色發展特征的綠色園區,從而帶動產業發展空間加快邁向綠色化。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