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清
浙江民企“倒閉”背后的轉型陣痛
□羅一清
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康莊大道上,我們找準了方向,看到了曙光,但是經濟轉型的困難并未減少,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并未減弱
春已至,寒流仍不時侵擾,這像極了時下的浙江經濟。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康莊大道上,我們找準了方向,看到了曙光,但是經濟轉型的困難并未減少,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并未減弱。比如,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去產能的過程中,關于企業破產問題的處理就很棘手。
不久前,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杭州北天鵝置業有限公司、杭州北天鵝羽絨制品有限公司進入破產清算階段,債權人在指定日期前向兩公司管理人申報債權。“北天鵝”破產,并非第一個破產的知名企業,也絕不可能是最后一個破產的重量級企業。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民營企業的一舉一動向來頗受外界關注。近年來,媒體上時不時會出現浙江“民企倒閉潮”一類的報道。其實,知名企業破產并不可怕,這是一個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屬于正常的經濟現象。我們更需要關心的問題是,廣大民企業要怎么邁過這個坎。
正如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所言,在產業演進的過程中,企業成長的過程一定是大浪淘沙。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是一場馬拉松,一年、兩年不說明問題,十年、二十年才說明一定的問題,但真正要說明問題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在前行的道路上,市場自有它選擇的方式和路徑。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區,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示范省份,用市場的視角去研究分析浙江經濟,才會看到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浙江經濟。
熟悉浙江經濟的人都知道,浙江民營經濟起步,幾乎都是圍繞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費需求進行,比如說汽車零部件、服裝服飾等。早期創辦的民營企業,其目的在于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因此起點本身就低。某種程度上,浙江民營經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經濟業態,是靠一批草根企業家由內而外發展起來的,是內生力推動的產物,這與其他地區經濟依靠從外界招商引資重塑產業的模式截然不同。
以北天鵝羽絨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剛誕生時,全國羽絨行業還處于剛起步階段,而北天鵝的產品已經賣到了大江南北,并帶動了整個地區羽絨行業的發展。一時間,北天鵝羽絨公司所在的蕭山新塘以及附近鄉鎮大大小小的羽絨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非羽絨密集產地的蕭山一下子成為全國羽毛、羽絨制品最大的集散地和出口地區,蕭山新塘“羽絨之都”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羽絨,是一種滿足市場基本需求的產品;而羽絨行業,則是從商品極度緊缺時期衍生出的一種產業,其行業進入門檻低,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技術附加值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力弱,幾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這也是浙江民營經濟起步時期的代表。
另一方面,由于創業者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力量較弱,起初創辦民營企業只得靠家族、靠各種層次小團隊,靠地方的社會網絡;而在發展方向上,又靠模仿、靠復制、靠多種經營、靠門檻較低的輕工產品發展經濟。在歷史上,一些優秀的企業家或是轉制或是通過各種途徑率先辦起企業,開拓了市場,獲得了盈利,同鎮同村許多有經濟頭腦的人也見賢思齊,跟著這些企業做,由此,逐漸形成了以區域分布為特征的企業集中板塊。
審視這一類企業的成長史可以看出,這批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的企業,本身就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傳統企業相繼破產,歸根到底是落后于時代。如果說30多年前這批企業順應時代需求創辦,那么30多年之后的今天,這些已然是龐然大物的企業已不太跟得上時代腳步,也沒有完全與時俱進,沒有順勢而為,更沒有以時代來改造企業自身,這才是根源所在。
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之際,民營企業的破產有可能還將持續。一方面,浙江民企多數處于傳統行業,本身數量眾多,競爭壓力大,同行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勢不可擋;另一方面,既然是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企業破產是其中重要一個環節,只有一批企業破產了,才能騰出更多空間、更多資源給新興企業,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整個經濟的轉型升級。
具體到北天鵝置業公司、北天鵝羽絨公司的破產,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的母公司浙江天翔控股出現經營問題,最大可能是涉及擔保、互保。北天鵝置業公司、北天鵝羽絨公司破產清算,根本性因素或許在于現金流出現了問題。而補充現金流,需要的就是融資。
一無資源二無資金,浙江民營企業要創業啟動資金,首先就要從當初最大的融資平臺銀行拿到融資,而由于銀行本身各種制度限制,比如需要擔保物,導致民營企業只能通過互相之間的擔保,從銀行拿到錢。因此,民企創業初期,互保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企業天生的缺陷性,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但從近幾年破產的大企業來看,互保這種模式已成為企業加速破產的導火線。
專家認為,某種意義上,未來浙江民營企業能否再上層樓,解決好融資模式的問題或許是最重要方向之一。而這個方向,無疑是逐步擺脫傳統銀行間接融資,嘗試債務融資、上市掛牌等直接融資途徑。
越來越多的浙江企業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從近年來浙企上市潮即可見一斑。今年以來,浙江省金融辦系統以企業上市、債券融資和并購重組等為抓手,大力推動企業靈活運用債券、股權等直接融資工具。數據顯示,2010年末,浙江直接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和企業債券)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為7.8%,到了2016年上半年,這個數字躍升至39.9%,高出全國15.9個百分點,比廣東和江蘇分別高出9.4和19.3個百分點。
浙江直接融資比例逐年提高,躍升至近四成,對此,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認為,直接融資比重上升極大豐富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對浙江省內企業及地方資本市場發展均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是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困境的一劑‘良藥’,哺育實體經濟特別是戰略新興產業,為資本和企業牽線搭橋,有助于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降低企業融資杠桿,真正實現讓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金雪軍說。
另一方面,IPO、增發等股權類融資,尤其需要企業建立規范的股權結構和現代財務制度。這類直接融資的發展對于提升企業的現代性有正面影響,有效增強了企業資本實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發展力。發展股權融資,通過上市實現價值變現,刺激企業不斷在創新上做功課。而權益資產價格的增加,則降低了企業債務杠桿,反過來也減少了金融系統出現不良風險的概率。
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熱衷于賺快錢,什么賺錢就做什么,結果在宏觀經濟趨緊的條件下,由于資金鏈斷裂而被兼并重組。蘭建平認為,對這些情況要引起足夠重視,更要區別對待。對由于技術落后、缺乏創新能力的產業、企業、產品,要果斷實施“騰籠換鳥”,堅定不移地實施退出機制。對于技術領先、經營有方、產業前景良好的企業,由于市場、原材料、生產成本等造成的臨時性困難,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在溫州,為幫助部分困難企業走出困境,當地多方探索。其中,以破產審判為突破口的改革實踐,令眾多瀕死企業迎來新生,莊吉服飾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2013年8月,受累于造船行業投資的莊吉集團進入破產程序,而后“莊吉”服裝品牌被成功剝離,并作價1.228億元,投入與山東如意投資有限公司新成立的溫州莊吉服飾有限公司中。這兩年新莊吉的發展證明,保全莊吉服裝業的品牌、資產真的很值得。“破產對于企業來說,的確是件不光彩的事。但是,也是因為破產重組,莊吉這個品牌才得以保存并有了今天的重生。”該企業有關負責人感慨萬分。
企業破產之后,重整就意味著未來尚有曙光。“實際來看,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一半的企業希望破產重整,但最終的結果是大多數企業進入了破產清算。”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表示,破產重整作為預防破產、挽救企業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維護經濟金融穩定,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
殷興山在調研中發現,當前企業破產重整工作還面臨一些障礙和困難,其中最突出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稅負較重、融資難、信用修復難等問題。
稅負較重制約企業破產重整推進。殷興山解釋,企業進入重整程序后,按照稅法規定,所豁免債務要確認為債務重組所得,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如無相應的成本和虧損進行抵扣,該部分豁免債務需按2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給重整企業造成較大負擔。
融資難導致企業破產重整不順。破產重整成功必須要有新的資金注入,實踐中企業重整獲取注資都面臨一定的困難:企業原有股東大多不具備增資實力,政府注資更多考慮社會公共利益,僅限于有重要影響的大型企業、戰略投資者看重的是企業的重組價值,大多數傳統行業企業恰恰不具備。銀行機構對參與企業重整融資也持謹慎態度。
殷興山建議,完善企業破產稅收機制。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務院修改《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明確對破產重整企業減免征收的稅費種類、征收率及稅收優惠等。完善破產重整企業融資機制,建議國務院適時對《貸款通則》進行修訂,賦予金融機構參與企業破產重整時減免貸款本息的權利。完善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機制,建議國務院修改《征信業管理條例》,明確破產重整企業的信用修復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