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升 潘曉霞
東陽振興實體經濟之“四有”探索
□胡旭升 潘曉霞
東陽市是全省工業強縣(市、區)之一,目前已形成了磁性電子、先進裝備、生物醫藥、木雕·紅木家具、針織服裝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結構,獲得了“中國磁都”“世界木雕之都”“中國紅木家具之都”等一批榮譽稱號。東陽積極開展實體經濟振興和工業轉型升級工作,緊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搶抓“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機遇,放大“人才+大師”“歷史+文化”“大院+大所”“協會+聯盟”新優勢,因地制宜地探索振興實體經濟的“東陽經驗”。
東陽作為“教育之鄉”,擁有“百名博士匯一市、千位教授同故鄉”的優勢。在創新人才方面,據統計,在國內外工作的東陽籍博士已超過800名,具有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8000多人,東陽籍院士13人。東陽加大引才引智力度,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兩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等高檔次人才越來越多,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肯開拓的東陽人在國內外創出驕人的業績,引領新興產業走向“高精尖”發展。在工美大師方面,全市現有“亞太手工藝大師”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9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6位,這些大師級的工匠在東陽發揮“工匠精神”,助推全市木雕·紅木家具等傳統產業傳承發展。東陽市既具有高層次優秀人才,又具備大師級的工藝美術人才,為振興實體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領軍力量,既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又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傳承發展。
東陽傳統產業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如東陽木雕始于唐,發展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國四大主要木雕流派之一,與黃楊木雕、青田石雕和甌塑合稱“浙江三雕一塑”,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陽的工匠把木雕工藝和家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傳統的“工匠精神”與紅木產業結合,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特色,也反映了傳統文化由自信到失落再到回歸復興的曲折過程。東陽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振興實體經濟,可借勢借力進一步深化、固化“文化經驗”,向更多行業、更大范圍推廣,進而有望成為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浙江“文化”樣板。
東陽企業積極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共有院士工作站8個,企業與高校共建研發機構10家,龍頭企業積極在杭州、上海等城市設立研究中心。花園集團依托于院士專家工作站,同中科院、浙江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所共同展開合作研發,歷時10余年,成功實現了從針織服裝向生物醫藥的轉型。普洛康裕與9位院士建立合作關系,設立院士專項經費,共同進行企業科研攻關、完成一批重大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并于2012年獲評省級優秀院士專家工作站。日升昌藥業和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依托于企業的研發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展開多項基礎性研究,企業產值連續翻番發展。東陽具有和各類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合作的資源,在振興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推廣“大院+大所”的合作模式,為全省產業轉型發展提供經驗和模板。
為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要素集聚,在各大主導產業領域,東陽成立了一批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行業協會方面,包括東陽市針織行業協會、東陽服裝行業協會、東陽磁性電子行業協會、東陽市木雕·紅木家具行業誠信促進會、東陽市紅木家具行業協會、東陽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和東陽仿古門窗行業協會等。同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磁性材料與器件分會等2個國家級協會已落戶東陽。產業發展聯盟方面,以企業自愿、優勢互補、合作互惠、共同發展為原則,鼓勵企業圍繞優勢產品開發、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組建產業發展聯盟,目前成立了浙江省磁性材料知識產權聯盟、中國金華(磁材木作)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實現龍頭帶動、抱團發展,東陽產業在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話語權得到增強。東陽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提高區域輻射帶動力和創新要素集聚力,在振興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使技術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等得到提升。可進一步推廣東陽“協會+聯盟”的模式,為全省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創新要素集聚的模板和經驗。
作者單位:胡旭升,東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潘曉霞,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