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啟示錄
中國品牌強勢生存的20條基本法則
在市場格局愈發有利的當代,中國品牌自身正在改變。品牌力是品牌的品牌資產指標,代表消費者選擇某一品牌的傾向。中國品牌如何打造品牌力,提高消費者品牌的忠誠度?這20條基本法則絕對不能忽視。
1.需求法則。消費者需求,結合洞察力與創新力,領先的手機品牌詮釋出一點:精致的設計和多樣化的功能只是起始點,重要的是能夠找到目標消費群體——中產階級消費者的首要需求:聽音樂和自拍。一旦鎖定了消費者的首要需求,品牌便利用創新,滿足這些需求。
2.品質法則。追求品質,少即是多。如今的中國中產階級重質不重量。這一群體消費經驗豐富,在老齡化社會,相比收藏品,有錢人往往更愿意購買高價產品。
3.電子商務法則。據凱度TNS互聯生活研究(ConnectedLife)對56個國家市場的電子商務滲透率的研究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滲透率僅為46%,大致相當于巴西和美國。
4.移動策略法則。根據凱度TNS互聯生活研究(ConnectedLife),中國消費者65%的在線時間用于移動設備,而且各個年齡段的消費者都喜歡玩手機。
5.樂趣法則。增加樂趣,中國中產階級消費者喜愛那些既能夠傳達他們的個性,又能給他們帶來樂趣的產品和體驗。這種精神應該適當地增添到品牌體驗中。
6.渠道法則。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壯大,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即便是大型零售商,也面臨著重大挑戰。進入或擴大中國市場之前,必須制定一套全渠道戰略。
7.反應法則。速度和敏銳度是品牌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中國市場,這兩點特性更加重要。保持戰略性和深思熟慮固然重要,過度謹慎也有可能導致落敗。
8.新媒體法則。在20至45歲在城市的富裕消費者中,84%的人群都在接觸數字新媒體。因此要觸及年輕人,品牌就必須出現在這部分消費者經常出現的地方。
9.內容法則。與國外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內容營銷,并從滿足了他們自身需求的廣告中獲益。相對而言,中國消費者不太介意在網上被品牌追蹤。
10.出海法則。“出海”也許并不適用于所有品牌,但有兩個原因推動這一趨勢:國內增長放緩,品牌必須開辟新的市場,以及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接受度的不斷提高。
11.觀念法則。在一個傳統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企業建立品牌的最重要條件是老板的思想觀念。高度決定遠度,思想決定出路。品牌的境界就是老板的境界,品牌的素質就是老板的素質。
12.實效法則。做品牌,首先要解放思想,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品牌做到最后一定是文化,文化一定要有歷史的,于是時間成了品牌最重要的要素。中國,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種發展的手段而已,推進銷售的一種工具。
13.品類與利益法則。品牌就是一種感覺,這個感覺包含兩個最基本的元素:(1)品類屬性——我是什么;(2)價值利益——我能給你什么。
14.產品導向法則。在中國現下的市場環境中,需要建立“產品導向型”的品牌策略,品牌一定要有功能性利益清晰的產品來支撐。產品支撐品牌而不要想依靠品牌帶動產品。
15.名稱法則。好名字本身具有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好名字會說話,好名字能讓品牌自己跑進消費者心中,好名字能給你省下巨額廣告費。
16.SIS品牌識別法則。實效品牌識別系統的建立一方面要突出了品牌識別系統建立的全面性與獨特性,另一方面要突出與消費者接觸層面的規劃——也就是SIS(銷售識別體系)。對于決定大多數品牌來說,尤其是快銷品,VIS(視覺識別系統)企業形象再好,消費者也看不到,他們看到的是你的廣告、包裝、POP(賣點廣告),這些SIS銷售識別體系才是真正導致銷售的原因。
17.包裝法則。終端是最好的傳播陣地,這個陣地中,包裝是最好的廣告。(1)包裝往往比品牌名稱更能吸引人;(2)人靠衣裝馬靠鞍,好包裝可以提高20%的售價。
18.傳播組合法則。影視做形象、做定位;平面出格調;文案打賣點;新聞公關做標準;POP產生促銷力。
19.策略先行法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多數中國的企業缺少品牌策略指導,這是很多企業品牌及營銷傳播失誤的根本原因。實效品牌策略,必須遵循“策略先行”的原則,在策略指導下,注重與企業、市場實際結合,進行實效營銷傳播組合。
20.與時俱進法則。企業要迎合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不斷地從產品、技術、傳播、通路、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改變。(作者彭小東,摘自科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