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政府參與信用評價之路徑
□朱磊
從國外信用建設發展歷程來看,信用評價主要由市場主導,政府負責信用評價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和管理,本身并不參與信用評價。很多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信用評價應參照國際通行做法,由市場來做。筆者認為,國際通行做法并不代表是正確的、可行的、唯一的選擇,完全由市場主導信用評價固然有其優勢的一面,但是它所帶來的危害性也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
政府參與信用評價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信用信息歸集的目的在于應用。自2014年起,國家出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等一系文件,對政府在行政管理事項中率先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產品提出了總體要求。但是,由于信用記錄難以衡量,也沒有相應的信用產品,使得這項工作很難落地,成效不高。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將不同領域的正面或者負面的信用記錄進行綜合運算判斷,形成一個可計算、可比較、可應用的信用評價結果,與政府現有的行政管理措施結合起來。而公共信用評價正是最直接、核心的手段。二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需要。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推動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向事中、事后監管,而公共信用評價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手段。通過實施公共信用評價,將市場監管、檢驗檢測、違法失信、企業生產經營、銷售物流、投訴舉報、消費維權等有關公共信用信息數據進行匯聚整合,從發生地、行業(領域)、產生原因等不同維度監測和綜合分析市場主體違法失信行為,不僅有利于打破部門和地域分割,建立起以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事中監管共為、事后獎懲聯動的新型一體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大市場主體違法失信成本,提高政府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預警其不正當行為,提升政府決策和風險防范能力。同時,這也有利于跟蹤監測政府有關制度和政策的實施效果,倒逼有關政府部門根據定期評估結果進行適當調整,提高有關制度和政策實施的精準度。三是提高政府服務能力的需要。在任何時候,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通過實施公共信用評價,能將數量眾多的市場主體信用狀況進行量化和分類,根據不同信用等級,在政府采購、政府購買服務、招標投標、檢驗檢測等方面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將極大地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政府參與信用評價,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把握政府和市場信用評價之間的界線。政府在實施公共信用評價時,要正確處理好和市場信用評價之間的關系,明確兩者之間的共性和區別。政府實施的公共信用評價,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公共屬性,目的在于滿足行政管理需要。雖然形式上可以將其看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或服務,但本質上還是屬于一種行政管理手段,這就決定了政府實施的公共信用評價應用領域主要是在行政管理領域,不能取代市場信用評價,其信用評價結果也只能為市場信用評價提供參考。二是加強制度建設。政府實施信用評價,構建以信用評價為核心的信用管理體系,是一種大膽創新,無前例可循。政府應圍繞信用評價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相關規章制度,涵蓋公共信用信息數據歸集、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信用主體權益保護等各個環節,建立完善信用評價結果與獎懲措施掛鉤制度,規范信用評價和信用評價結果應用行為,確保信用管理有據可依、精準有效。三是保證公共信用評價的客觀公正性。政府實施的公共信用評價過程和結果都要保證客觀公正,每一步都要有事實依據,經得起檢驗和質疑。四是強化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一方面,政府應率先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政府性資金使用、招商引資等領域應用公共信用評價結果,將其作為重大決策制定、實施監管和服務的重要參考依據。另一方面,要鼓勵社會應用。公共信用評價結果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客觀性和公正性。鼓勵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在開展市場信用評價時,將其作為被評估對象的基礎信用信息使用,同時也可為其他社會機構在市場經營活動過程中提供基礎參考,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
作者單位: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