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趙偉龍
推動紡織產業綠色循環發展
□李歡 趙偉龍
作為浙江的傳統支柱產業,紡織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度高、投入少、見效快等特點,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邁入新常態,紡織產業生產增速漸趨緩,原料端減速明顯;投資增速回落較大,區域結構持續調整;出口萎縮價格下降,內銷穩增消費升級。同時,企業綜合成本負擔加重,內需市場升級面臨挑戰、環境規制日益增強。
隨著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紡織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要求逐步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等均對紡織產業綠色循環發展提出明確目標和要求,《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更是明確提出“形成紡織產業綠色制造體系,清潔生產技術普遍應用,到2020年紡織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8%,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下降2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突破一批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循環利用紡織纖維量占全部纖維加工量比重繼續增加”的綠色循環發展目標。因此,推動紡織產業綠色循環發展勢在必行。
綠色制造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中國制造2025》將“綠色制造”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和重點,明確要求“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進有色、化工、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基于此,棉紡、化纖、印染等重點紡織前端行業要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積極創建綠色工廠。通過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裝備,全面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實現綠色生產。進一步打造前端綠色供應鏈,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和排放,真正肩負起紡織產業鏈上的生產企業綠色發展的社會責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省委在《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浙委發〔2013〕22號)中明確提出“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紡織服裝、皮革塑料等傳統優勢產業中的推廣應用”。為此,一方面要強化行業創新開發能力。利用“工業強基”工程等專項實施,加強與下游產業協同開發。發展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信息化化纖技術裝備,提高產品性能及品質。定期發布行業流行趨勢,引導研發方向,提升豐富終端產品功能。另一方面,要推動服裝家紡行業模式創新。加快培育以品牌、設計、服飾文化等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滿足國內外消費升級需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3D虛擬試穿、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等技術,推進數字化設計。
紡織廢棄物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廢紗、回絲,服裝裁剪邊角料,居民生活等丟棄的紡織纖維及其制品等,具有范圍廣、數量大的特征,加強末端廢棄物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中明確要求“開展新品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示范:推進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建立廢舊紡織品分級利用機制,在慈善機構、社區、學校、商場等場所設置舊衣物回收箱,建立多種回收渠道,推動軍警制服、職業工裝、校服等廢舊制服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鼓勵服裝品牌商回收本品牌的廢舊衣物”。目前,全省在化學法回收利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例如:紹興袍江依托佳人新材料和綠宇環保兩家企業,每年可消化廢舊紡織品總量達60余萬噸,約占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紹興還計劃以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為支撐,著力構建以“PTA—化纖—織造—印染—服裝”為核心的紡織印染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全國最大的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基地。
推進紡織行業綠色制造、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適時制修訂重點產品能耗、水耗及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紡織清潔生產評價體系,推動印染、化纖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建設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體系,規范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分級利用機制和“舊衣零拋棄”活動流程。按照國家統一的綠色產品合格評定體系建設要求,推進包括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等產品在內的“綠色纖維”及綠色紡織品的認證。完善環境監測系統,建設行業節能減排數據庫,加強印染、粘膠、再生纖維行業規范管理。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