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連
城市國際化:引領杭州大灣區經濟發展
□黃寶連
杭州大灣區經濟的發展道路在于新經濟“紅利”,充分發掘創新經濟優勢和把握打造世界名城的戰略,爭取大改革、構筑新平臺、聚焦原基因、集聚高要素、謀劃大格局以及創建國際營商環境,引領杭州大灣區經濟發展
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者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顯然“灣區”比“地區”城市間的界限更模糊,更強調城市融合發展,比如基礎設施互通、公共服務均等、消費水平相當。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
作為一種成熟的區域經濟模式,大灣區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和主力,也是國際競爭的重要載體。舊金山灣區等世界級大灣區經濟發展表明,灣區崛起的背后,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的優化,是城市結構的轉變。世界級大灣區經濟發展的一般模式,是密集投放智力資源,善用灣區自然景觀與空間特征實現灣區多層次功能;同時不斷推進灣區發展模式的轉變,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事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融資環境,發展濱海旅游與休閑產業,吸引總部經濟與現代服務業。
杭州大灣區尚未進入國家發展規劃,但杭州大灣區強大的綜合實力,完全具備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條件,也必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新的經濟增長極。與京津冀和粵港澳地區相比,杭州大灣區的經濟增長迅猛、產業布局完善、對外貿易發達、創新氛圍濃厚,綜合實力全國最強。杭州大灣區以華東地區為腹地,是長三角經濟帶龍頭,輻射范圍和人口潛力巨大,發展潛力無限。
國內的諸多“最”。擁有兩個世界超級大港,是世界進出中國的主通道。在杭州大灣區范圍內,有東方明珠上海、浙江省會杭州和國家計劃市寧波,更有舟山群島國家新區,中國首個群島新區將拉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杭州大灣區擁有超級大的人口與經濟總量,上海、蘇州、杭州GDP過萬億。擁有三所國內頂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蘇杭自古就是“人間天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曾是“世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入選《紐約時報》“全球最值得去的52個目的地”,獲《Travel&Leisure》國內唯一的“2016年中國首選目的地”獎項,全球首個城市可持續發展兩個試點城市之一。
歷史發展機遇。杭州成為2016年G20峰會舉辦城市,成功獲得2022年亞運會主辦權,獲批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些“大事件”為推進杭州市高起點上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迎來了城市國際化的歷史機遇期。杭州要抓牢抓好“大事件”驅動效應,推進從特色國際城市向區域性國際大都市的華麗蝶變。自2008年“城市國際化戰略”提出以來,杭州城市國際化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杭州建立了城市國際化推進工作機構,出臺了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產業發展和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國際旅游名城的品牌美譽世界。
產業特色鮮明。作為國際旅游休閑中心,杭州的旅游休閑、會議會展、文化創意等產業具有較好的國際競爭力,帶動了杭州健康養生、高檔休閑等大健康產業。初步形成了信息經濟產業集群,涌現出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世界級跨國企業、以海康威視為代表的安防領先品牌;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杭州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6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比重超過80%;初步形成了鮮明的外向型經濟業態,引入世界五百強企業思科的區域總部,累計有112家世界500強企業來杭投資188個項目,吉利和恒逸等一批企業走出去進行全球化要素配置;形成了一批產業創新平臺,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為全國提供“六體系兩平臺”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杭州經驗,夢想小鎮、基金小鎮、云棲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成為匯聚人才資本、創業創新的新陣地。
杭州大灣區經濟的發展道路在于新經濟“紅利”,充分發掘創新經濟優勢和把握打造世界名城的戰略,爭取大改革、構筑新平臺、聚焦原基因、集聚高要素、謀劃大格局以及創建國際營商環境,引領杭州大灣區經濟發展。
爭取國家重大改革試點,釋放制度供給紅利。近年來,杭州先后獲得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服務貿易等國家級試點紅利,有助于全面提升杭州的城市國際競爭力。但是,相比上海、天津、福建和廣東等地的自由貿易實驗區試點,杭州的單項改革、單項紅利尚嫌單薄,如何向中央爭取更多改革紅利仍是重大課題。一是爭取國家賦予杭州全面創新改革試點。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2015年國家部署開展“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杭州應借勢爭取列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點,根據杭州發展實際提出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等一攬子改革方案,創建新的更大發展平臺。二是打造杭州版“中國綠卡”制度。要破除以全面管制為基本特征的管理理念,讓國際高端人才更便捷地在杭州進出、就業和居留。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放開外籍人士來杭旅游、就學、就業、購房和居留的管制措施,鼓勵具有專長的外籍人士長期居留杭州。三是突破國際資本管制瓶頸。爭取國家對杭州的外債規模實行切塊管理,探索在杭州開展企業資本賬戶可兌換路徑,取消境外融資的前置審批;逐步實行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允許企業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結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以結匯資金開展境內股權投資。
聚焦杭州發展原基因,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城市的老街、老宅、老樹,來自于老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同時城市經濟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自然生態環境的競爭,環境已成為一個城市參與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一是實施大旅游戰略。充分開發“西湖”金名片潛在效應,更加突出旅游國際化帶動城市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做大做強杭州世界級旅游休閑養生產業,圍繞環西湖盡快建設軌道交通和地鐵網絡,開發西湖地下商業城,徹底解決西湖自然生態環境與商貿業混雜的局面。二是充分發展東方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杭州城市記憶工程”,挖掘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等傳統文化精髓,推進跨湖橋、良渚、南宋皇城、錢塘江古海塘、西溪濕地等遺址的申遺和保護利用,擴大絲綢、茶葉、中醫藥等杭州傳統文化和產品的展示與輸出,形成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
集聚國際高端要素,增強創新支撐力。創新海外引資、引智、引技政策和方式,加快集聚國際高品質要素。一要出臺海外人才來華服務的鼓勵政策,既支持其接受聘用來杭長期就業,也鼓勵采取靈活就業、專家咨詢、短期服務的方式為杭州的企事業單位服務。二要組建以服務跨境電商為主業的銀行機構,更好地服務跨境電商、融通國際國內資本,組建一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推動杭州公路、地鐵、橋梁隧道、賽事場館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三要鼓勵杭州企業引入海外戰略投資,以產業投資基金入股或以企業股東方式直接持股;鼓勵在杭企業設立國家級、國際級創新實驗室,開展重大核心前沿科技攻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找準巧力突破點,謀劃國際“大事件”。國際城市發展表明,通過全球性、國際性大型賽事、會議等“大事件”的舉辦,能夠提速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升級和綜合服務功能,實現城市功能的國際化對接。杭州要在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籌備2022年亞運會的基礎上找準形成巧實力的突破點,在信息經濟智慧產業、歷史文化保護開發、創新創業活力氛圍、自然生態品質環境、民主法制營商環境、智慧城市管理等方面,謀劃未來國際“大事件”,積極塑造杭州巧實力。一是基于在電子商務、自然環境、文化休閑等方面既本土化又國際化的特質和優勢,借助阿里巴巴國際影響力,借鑒波羅的海海運指數模式,形成杭州特色的國際城市專項標準。二是推出全球互聯網營銷評估指數,并與專業運營機構合作推向國際傳播。三是謀劃未來國際“大事件”,形成新的巧實力。
推進撤縣(市)設區,突破區域一體化制度障礙。世界城市的基本形態是城市群發展,越來越一體化的經濟體。相對江蘇,浙江、杭州在行政體制改革上滯后,江蘇省主要城市基本上實現了全“區”化。杭州要實現高水平的大發展,要以杭州“十三五”期間打造重大發展平臺為契機,尤其要在打造錢塘江金融港灣、發展大灣區大經濟的新戰略下,加快全面實現撤縣(市)設區,實現全區域都是行政區。同時要進行政區域大調整。具體可分三步:第一,鑒于省政府已啟動城西科創大走廊規劃建設,確定其物理區域范圍,首先推進行政區域調整;第二,加快城東智造大走廊、運河湖濱高端商務帶、錢塘江生態經濟帶等發展規劃的研究,確定物理區域范圍,分別推進行政區域調整;第三,成立城西區、城東區、運河區、錢江區四個新的大行政區政府,取代四個專項推進協調小組,撤銷原上城區、下城區、拱墅區、濱江區,實現大行政區劃治理,形成城西區、城東區、運河區、錢江區、西湖區、余杭區、富陽區。
作者單位:杭州市發展規劃和體制改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