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善水
一門適合經濟和管理學者思考的學問
□ 文/善水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學科,發端至今不過兩百多年。而在經濟學內部,經濟思想史則是最早成熟的一門學科。
在百余年前凱恩斯、熊彼特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學幾乎等同于經濟思想史。因為在經濟學本身尚未成型的階段,學習前輩的著作是鉆研經濟理論的最好路徑,當時知名經濟學家無不也是經濟思想專家。
經濟思想史在中國曾經也是一門顯學。建國之初,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開設中外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涌現出一大批名家。尤其是在1957年,陳振漢等經濟學家發表“我們對于當前經濟科學工作的一些意見”后遭到批判,西方經濟學被徹底打入冷宮,而外國經濟思想史因為“批判需要”而僥幸保存了下來。1978年之后,經濟思想史是最早復蘇的經濟學科,為一代學者學習西方經濟學提供了基礎。
十九世紀末期,西方逐漸開始出現各式“思想史”的體例,嘗試在極為復雜的思想海洋里梳理出一條線索,供后來學者借鑒。哲學研究中出現了哲學史,新興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也都出現了自己的歷史。中國自胡適寫出《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后,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精彩的經濟思想史著作,如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趙乃摶的《歐美經濟思想史》以及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這些著作放在今天仍是不可動搖的名著,但是經濟思想史的框架體系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值得我們反思。
無論中西經濟思想史,終究只是浩如煙海的中西古籍中的一條線索。經濟作為近代衍生的一門社會科學,無法涵蓋古今思想的所有重要方面。例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盧梭,德國的黑格爾,從不被認為是經濟學家,但無疑都是當時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如果對他們的思想一無所知,只是依照經濟思想史的篇章順序去讀斯密、薩伊和李斯特,恐怕不可能對經濟思想的演變建立起準確認識。不幸的是,這正是當前中國諸多大學經濟系學生的窘迫狀態。
幾十年來,學術界對于經濟大蕭條的成因有多種不同闡釋,既有從總需求入手,又有從貨幣供給入手,還有學者認為是政府不當干預所致,莫衷一是。研究經濟思想務必做到通透,即貫通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貫通古代經濟與現代經濟,靈活比較,觸類旁通。
經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情形有天壤之別,經濟學原理卻一以貫之,顛撲不破。剝開復雜外表,解析內在經濟原理,這正是經濟學家的基本功,經濟思想史家也必須如此。只有對日新月異的當代經濟學理論認識足夠深刻,才能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準確利用,從而對思想作出準確分析。
回到真實的歷史語境中,只有像這本書這樣深入時代與他們對話,才可能對前輩的言論作出同情的理解。閱讀此書時,書后的附錄亦不可輕視。雖然書中在前面的講義里縱橫捭闔,講了不少書里書外的東西,但書中在附錄里給出很多實用資源。
在經濟思想和管理研究人才凋零的今天,讀一讀賴建成教授的著作,一定能給經濟思想愛好者和管理研究者,帶來一絲精神的營養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