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
近年來,“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引起了熱烈討論和廣泛關注。工匠精神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和詮釋,但總體而言,工匠精神強調在生產制造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都要秉承用戶至上的宗旨,堅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生產理念,嚴謹、專注、執著、創新是工匠精神的突出體現。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今天我們強調工匠精神,具有特殊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也是當前我國出版業發展的迫切任務。要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實現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變,我們出版業就必須在優化產品、提高品質上下功夫,在打造出版品牌上做文章。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這一歷史使命的內在要求。通過發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培育更多的出版業工匠,有助于出版業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出版產品和服務進入高品質時代。當前,出版業正在經歷從數量擴展到品質提升的轉變,通俗地說就是我們面對的讀者更加挑剔、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以前只是滿足于簡單做大規模的想法越來越行不通了,只有將嚴謹、專注、執著、創新等這些工匠精神的元素真正融入出版產品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才能促進出版產品由“重量”向“重質”的提升,才能顯著提高出版業的競爭力。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出版業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如何讓工匠精神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首先,要堅持市場導向。誠然,工匠精神有著深遠的歷史傳承,無論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執事敬”“事思敬”,還是老字號商家對品質永恒的堅守,都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著眼于促進行業的發展與提升,我們今天對工匠精神的繼承應該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那就是對市場的把握,具體到出版人,就是對讀者需求變化有深刻理解,對出版技術變革有全面認識,這是新的時代環境下做好出版業的必要前提,否則我們的執著與堅守未必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著眼于培養和打造更多的專注于出版事業的工匠,這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關鍵。沒有工匠,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擔當,回望出版業輝煌的發展歷程,有許許多多值得載入出版史冊的不凡人物,他們是行業當之無愧的“能工巧匠”。鄒韜奮先生曾經誓言,第一不能容忍錯字,第二不能容忍脫期。著名的出版家范用先生把編輯當作手工活,對編輯的整個流程都認真對待,對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重視。我國當代著名的學者型編輯家周振甫先生,在編輯《管錐編》過程中,初審審讀報告寫了38頁,第二次審稿意見更是寫了40余頁稿紙,一絲不茍的精神令人無比欽佩。今天弘揚工匠精神,就要繼承前賢的品質,讓更多的工匠涌現出來,為出版業增添更濃厚的精工細作的底色。最后,要立足品牌塑造,這是我們弘揚工匠精神的落腳點。我們正在朝出版強國的目標大踏步邁進,建設出版強國要以出版品牌為支撐,而工匠精神對品質的尊崇、對細節的專注、對創新的追求,和品牌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統一的,因此工匠精神是培育企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的有效途徑,應該成為打造出版品牌的助推器。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被公認為是中國出版業的品牌標桿,而品牌的力量就凝結著永恒的工匠精神。在商務印書館,從選題策劃、書稿校對到印刷發行,有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制度和方法,對圖書質量的嚴格要求已經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成為每一個人自覺的責任意識,這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我們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經過嚴苛的品質管理提升,推動中國出版品牌建設。
技進乎道。在出版業弘揚工匠精神是建設出版強國的內在要求,立足出版業的實際,把工匠精神蘊含的作用與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就能為行業的發展開辟出更加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