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紅梅
“工匠精神”是當今中國社會關注的一個熱詞。這不僅因為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和2017年兩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1]和“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2]而且在于中國要真正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乃至“智造強國”,亟須扎扎實實地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同時還在于“工匠精神”具有普適價值——不僅是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利器,而且同樣是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眾多社會領域提升質量和競爭力的制勝法寶。
書刊出版屬于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其質量關系到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繁榮發展,關系到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如何在編輯出版領域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一流出版單位、不斷推出精品書刊,便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打造一流精品出版物,我們首先必須準確把握“工匠精神”的內涵實質及其與出版工作的內在關系。
“工匠精神”是對職業工作的一種傾心熱愛、認真負責、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吃苦耐勞、創新求異的職業態度與自我完善精神。我國自古便有著崇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那些流傳至今的精美線裝古籍、藝術書畫及文房四寶等,也無不包含著造紙、雕版、印制、裱畫及筆墨硯制作等工匠的智慧心血。古代許多集名家詩文、書法、石刻為一體的“三絕碑”(例如,成都武侯祠中的“三絕碑”即由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裴度作文、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柳公綽書寫、一代石刻名匠魯建雕刻而成),其之所以成為千古不朽的“絕作”,不僅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文學大家的冥思苦吟,有禿筆成冢的書法大師的揮毫苦心,而且還有雕刻名匠的斧鑿真功,從而實現了從內容到形式、從軟件到硬件渾然一體的極致完美。
“工匠精神”追求的目標,其實質即“質量至上、用戶至上、聲譽至上”的產品生產理念。它是一種永恒的世界精神。就工業生產而言,我國古代閃爍著“工匠精神”的瓷器、絲綢無疑早已是馳名世界的“中國制造”。
“工匠精神”并不只是指按照他人的設計或意圖去制作產品的一種純制作精神,而且也包括發明創新精神。這在中外諸多典籍記載和文化瑰寶中均有充分反映。
美國經濟學家亞力克· 福奇(Ylec Foege)在其《工匠精神》一書中認為:“任何人只要有好的點子并且有時間去努力實現,就可以被稱為工匠。”“美國的工匠們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純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勁頭,做出了改變世界的發明創新的人。”[3]
盡管“工匠精神”在我國源遠流長,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幾十年卻受到漠視而出現斷裂。這種情況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出版領域同樣如此:不少編輯出版人員缺乏敬業精神,編輯業務素質不高;工作浮躁不實、粗心馬虎;急功近利尤其是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不少書刊粗制濫造,內容質量與編輯質量及出版質量低下,存在不少知識性、文字性差錯(例如,每年教育教輔類期刊質量檢查中發現有的出版物文字差錯率達萬分之十以上;即便以嚴謹規范為特色的學術期刊也有如此情況);一些編輯出版人員不思進取,創新精神缺失,其選題策劃、欄目設置、文稿審選、裝幀設計、市場開拓等均墨守成規;對“互聯網+”時代數字化出版無動于衷或不知所措,等等。這些現象正在侵蝕并危及出版物的生命,有礙社會的進步發展、有礙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因此,我國編輯出版領域亟須弘揚光大“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秉持追求完美極致的出版質量觀,力行讀者至上、聲譽至上的出版行業準則,積極打造一流的精品出版物——無論是圖書還是期刊出版,均必須“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以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狠抓質量、扎扎實實打造精品。
“工匠精神”包括傾心職業、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追求精湛高超、爐火純青的職業技藝和自我完美精神,從業全過程、各環節追求完美極致的精益求精精神,匠心獨運、永不滿足、勇于求新的創新精神以及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等職業精神。編輯出版工作者應將這些精神深深融入自己的心靈和實踐工作中。
“工匠精神”的內涵首先是對職業的傾心、執著。眾多的工匠從學徒開始便數十年如一日在其行業中兢兢業業干了一輩子。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工匠們都是自他從業開始便自然全身心地熱愛、專注、忠誠其職業;其敬業精神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未免言過其實、拔高前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決定了工匠必須傾心專注、忠誠堅守其職業呢?答案是“職業本身”——由于工匠技藝的專業性很強、難度很大,要掌握嫻熟精湛的技藝,擁有一套“絕技”“絕活”,需要長期心無旁騖的刻苦磨煉,而容不得從業者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地更換職業。唯其如此,才能練就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精湛技藝,才能不僅得以謀生而且獲得雇主和社會的尊重。這便促使從業者必須自始至終傾心專注于其職業活動,從而形成對職業的執著忠誠。
編輯出版是專業性、技能性很強的職業,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其工作是難度很高的復雜性心智勞動。同時,編輯出版工作是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職業。培根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從這一角度而言,編輯出版工作者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從業者更必須敬業愛崗、忠于職守——不僅將編輯出版工作視為謀生手段,而且更作為一種崇高的榮耀和理想追求,傾心執著于此,形成深厚的職業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忠誠感和幸福感。無論現實環境如何浮動不居、崇拜金錢,從業者都應具有巨大定力,凝心靜氣、心無旁騖地投身于職業崗位,發揚甘于為人作嫁衣的奉獻精神,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將策劃優質選題、組織一流文稿、編輯精品書刊、開拓廣闊市場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以高度負責和敢于擔當的行動無愧于社會對編輯出版職業的尊重與期望。
筆者認為,“工匠精神”中對產品質量追求精益求精的極致完美,首先表現為對自身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上。因為要使產品質量達到極致完美,必須使自身的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一“器”是匠人自身的技藝——“打鐵還需自身硬”。《莊子》中楚人之所以能運斤成風地削去郢人鼻尖上的白灰、庖丁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解牛,均因其具有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藝,而這些技藝均是其多年鍥而不舍的刻苦磨煉而成的。2015年央視《大國工匠》中的8位杰出“工匠”所掌握的“絕活”,無不是 “十年磨一劍” 浸透汗水的結晶。所以,李克強總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培育眾多的‘中國工匠’”。
編輯出版工作者要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出版物精品,必須以這種精神來打造自我、完善自我。
編輯出版工作是艱苦復雜的創造性勞動,其業務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選題策劃能力、稿件組織與審選能力、文字編輯加工能力、市場預測與營銷能力、電腦與網絡運用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與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編輯出版實踐崗位上,通過多年持之以恒的學習、探索、鉆研、領悟、積累而來的。這種使編輯技能走向嫻熟精通的過程,既在踐行“工匠精神”的要求,也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
編輯技能的提高必須通過多方面的學習來實現。①向理論學習,包括政治理論、與出版物相關的專業理論、編輯出版理論、數字化理論等的學習。②向政策學習,包括國家大政方針、與出版物專業相關的政策、編輯出版法規等的學習。③向實踐學習。一是在崗位實踐中向市場學習、向作者和讀者學習,傾聽他們的建議和訴求。二是向出版單位專業分工(例如不同專業的期刊、不同專業的出版社及編輯室)所面向的行業(例如工程、農業、醫療、教育、經濟、政法等)的實踐學習,切實了解行業一線的改革發展動向,在行業一線和讀者反饋中獲得選題策劃、提升質量的靈感和思路。三是向崗位實踐學習。編輯尤其是年輕編輯要不斷對工作實踐進行認真琢磨、總結和反思,同時要虛心向同事和同行學習。年輕編輯對工作任務要主動請纓,將多挑擔子、多干工作視為自己鍛煉能力和提高素質的大好機會,以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對自身進行全方位的精心錘煉。
目前有些研究者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是“注重細節”,[4]這種觀點恐怕并不全面。實際上,盡管細節操作在工匠生產過程中占有較大比例,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貫穿在整個制作過程的每一環節中,而不僅僅是在細節上。應該說,一件產品的生產制作,其每一個環節都決定著質量的高下。換言之,一件質量全優的精品,必然要求其每一生產環節均追求極致完美。
編輯出版工作也不例外。以期刊為例——其各環節工作主要有:按照辦刊宗旨、期刊定位和發展規劃來進行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稿件組約與審選、案頭編輯與校對、封面與版式設計、數字化出版平臺推送、成品驗收與評價、發行與讀者需求調研等。其中各環節又可細分為若干子環節。無論是宏觀的大環節還是微觀的細小環節,每一環節都應追求極致完美,都應弘揚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方位、全過程地打造無懈可擊的精品期刊。
事實上,各類出版物均必須追求各方面質量的全優;而要達到全優目標,則必然要求每一出版環節都要追求完美極致。就學術出版物而言,除了站在學科領域前沿出版富有學術創見和理論深度、有較大被引量或學術影響力的優質學術成果外,其文字編校質量、學術規范等也應無可挑剔,其封面、版式與裝幀設計美觀、大方、典雅。就大眾讀物而言,除了內容科學正確健康、語言文字幾無差錯、能有效開啟讀者智慧、充分發揮正能量外,其版面設計也應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文字優美流暢、活潑有趣,裝幀精美時尚。總之,各類出版物都應在質量指標的各個方面盡量追求完美。這便要求編輯出版工作的每一環節都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甚至吹毛求疵地做好工作——不僅出版內容細節上字斟句酌,而且出版形式等方面也都錙銖必較,即在每一環節上均無懈可擊。
在“大眾創業,萬人創新”和出版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大背景下,要打造一流出版物,其中強化創新意識、加大創新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如前所述,“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按照他人意圖或設計生產產品的純制作精神,而且也包括永不滿足的創造發明精神。中國古代的瓷器和絲綢之所以長盛不衰地風靡世界,也是在質地、款式、風格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結果;中國之所以有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也是古代匠人們不斷自我突破、探索創新的結果。亞力克· 福奇指出,百年來,工匠精神如同一臺不知休止的發動機,引領著美國成為“創新者的國度”。它塑造著這個國度,成為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正因如此,在如今的移動互聯時代,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更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5]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樣也是編輯出版行業發展的不竭源泉。出版物選題的策劃、欄目的設置、特色的打造、質量效益的提升、紙媒與數字化的融合、發行市場的開拓、內部的管理等,如果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均離不開不斷的開拓創新。編輯出版工作者要能實現“匠心別具”的創新,至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洞察社會、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及時更新觀念,努力強化創新意識。事實上,僅就出版的手段與方式而言,短短20多年,便經歷了從鉛與火的時代向電腦激光照排出版的跨越,經歷了從紙質出版“一家獨大”轉變為紙質與數字化、互聯網推送等出版方式各顯異彩的飛躍。在出版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巨變中,紙質出版雖未被淘汰,面對數字化出版的突飛猛進,編輯出版工作者必須以創新的思維和敏銳的目光,主動認真思考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大力開發網絡出版、手機出版、電子出版等新媒體出版方式,迅速占領數字化出版的制高點。
第二,積極開展編輯出版工作創新研究。出版工作者應結合本職工作積極開展研究,從中總結經驗、探尋規律、激發創新思路。個體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可能自然產生,必須通過實踐不斷錘煉和培養。應該說,結合工作開展研究,其本身便是一項創新實踐活動,也是一個培養、強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過程。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6]無論是學術性出版物還是大眾性出版物的編輯出版工作者,只有自身參加研究,才能激發思想火花,真正實現創新,有效駕馭創新。其研究內容和方式應不拘一格,可以是整個出版領域的宏觀問題(例如出版體制和機制改革等),也可以是某些細小的微觀問題(例如字詞句的編校等);可以是黃鐘大呂式的系統性研究;也可以是日常工作中涓涓細流般的點滴思考;可以是出版科學的理論探討,也可以是工作的經驗總結或調研報告等。其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本行業、本崗位工作,而且有助于編輯出版工作者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李克強總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與2016年的報告一樣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而且進一步提出要“厚植工匠文化”。這便要求“工匠精神”滲透、融入進企業、單位的方方面面。英國學者羅伯·高菲和蓋瑞士·瓊斯在《公司精神》一書中指出:“建筑物建立起來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將會倒塌。”[7]這種“看不到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便是支撐企業的文化精神。出版企業文化是浸潤、滲透在出版企業內部并體現在其人員、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的總和。編輯出版單位應大力營造以“工匠精神”為主要特征的出版企業文化,積極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為打造一流出版企業和精品出版物提供堅實基礎。這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牢固樹立讀者至上、質量至上、聲譽至上的出版理念。出版單位應采取措施,努力促使全員秉持精益求精、鍥而不舍、踏實務實、崇尚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并落實在編輯出版工作的每一環節、每一角落。
第二,構建有利于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出版管理制度。整個管理制度應系統配套。每一崗位都要有嚴格規范的工作規程、質量標準、檢查考核、保障措施等。制度應體現獎優罰劣的精神:對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業、高質量完成者,應給予褒揚獎勵;反之,則予以懲罰,以使投機取巧、敷衍塞責、嘩眾取寵者無容身之地,使那些與“工匠精神”背道而馳的負面因素無滋生土壤。
第三,發揮資深編輯對年輕編輯的傳幫帶作用。以“工匠精神”為特征的優秀企業文化是代代薪火相傳、不斷積淀凝聚的結果。許多出版單位正是由于一批業務精湛、追求完美、不斷創新的資深編輯長期兢兢業業的埋頭工作才創出了一流品牌。他們不僅有著深厚的專業技術功底,而且其“工匠精神”彌足珍貴。他們與年輕編輯之間實際上存在著無形的“師徒”關系。編輯出版單位應重視他們的價值和潛力,采取多種措施激勵他們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這些資深編輯在編輯出版工作實踐中,應以多年打造精品出版物的“工匠精神”來培養年輕一代,言傳身教、現身說法,不僅無私傳授編輯技藝,而且以“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一代,為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特質的優秀出版企業文化、建設高素質的編輯隊伍作出貢獻。
第四,積極開展各種推動“工匠精神”文化形成的活動。例如,舉辦以弘揚“工匠精神”為專題的講座。講授內容可包括“工匠精神”的內涵、意義、價值及古今中外編輯出版領域著名出版人物的典范事跡等。主講者可以是專家學者或出版系統具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及領軍人才。前者的講授可使人得到理論的升華,后者的現身說法可能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又如,出版單位內部可開展編校技能和創新論文等競賽;舉辦以傳承“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沙龍。再如,可將“工匠精神”凝練在社(刊)訓、社(刊)規中;在出版單位內部的櫥窗、墻壁、屏幕及門戶網站上大力宣傳“工匠精神”,使讀者至上、質量至上、聲譽至上的“工匠精神”深深根植在、融化在、滲透在出版單位環境的方方面面,形成濃郁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