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鴻森
2011年發布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比以往公布的同名文件大大豐富了,不過也有些問題值得商兌。
《標點符號用法》(以下簡稱《用法》)附錄A.12條規定:
當并列短語構成的標題中已用間隔號隔開時,不應再用“和”類連詞。
示例:《水星·火星和金星》(誤)
《水星·火星·金星》(正)
這條條文有兩處失誤。①主語殘缺。“當……時”是一個介詞結構的時間狀語,不能充當主語,句子就缺少主語。似可把“當……時”改為“并列短語構成的標題如果已用間隔號隔開”,讓“并列短語構成的標題”作主語。②條文和示例相左。上述條文說的是“并列短語構成的標題”,而示例卻是“并列詞構成的標題”(水星、火星、金星都是詞,不是短語),兩者未能契合。附帶說說,短語又名詞組,是由能夠搭配的兩個或更多的詞組合而成的,《現代漢語詞典》提倡用“詞組”。
《用法》4.15.3.1條說,書名號用于“標示書名、卷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示例2:
《史記·項羽本紀》(卷名)
按:《項羽本紀》在《史記》中,不宜作為“卷名”,而應作為“篇名”。司馬遷在《史記》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說:“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年版,第3319頁)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史記”條也說是“一百三十篇”。司馬遷生前,《史記》并未問世,“卷”之說,可能是后世所加的。為尊重作者,《項羽本紀》應作“篇名”。
《用法》4.8.3.6條的示例3:
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
《用法》4.14.3.5條的示例1:
“九一八”事變“五四”運動
按:上述引號部分示例為“‘五四運動’”,間隔號部分示例為“‘五四’運動”,因為國家標準的示例都有示范作用,讀者見到這兩個示例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了。不止于此,五四運動還有一種表達方式,筆者查過《毛澤東選集》和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兩種體例嚴謹的著作,兩書中所有的五四運動都是不加引號的。像“五四運動”這樣有多種表達形式都被社會認可的詞語,是不宜作為國家標準文件的示例的。選其中的一種,讀者會誤認為這是“國標”提倡使用的;選其中的兩種,即使在一般文章中,也會為讀者所詬病,被指為用語不一致,更何況在規范文件中呢!
分隔號功能多樣,應用廣泛,出版物上早已屢見不鮮。《用法》首次把分隔號列入政府制定的標點符號文件中,很有必要。不足之處是,在分隔號的基本用法中,未列出表示“每”的功能。蘇培成著《標點符號實用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最先給“/”定名為“分隔號”,并列出它的6種用法;林穗芳著《標點符號的學習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列出它的11種用法。兩書都列出其中的一種用法是用于隔開組合單位的兩個部分,如聲速計量單位“米/秒”,表示“每”。例如:在15℃空氣中,聲速約340米/秒。分隔號的這種用法已經遍及社會生活中,走進超市,隨處可見諸如“富士蘋果16元/千克”之類貨物零售價格標牌,并且還打印在購物小票上。分隔號表示“每”的用法,應用頻率如此之高,可以說其他用法難以與之比擬。可惜,沒有被國標列入基本用法。
《用法》關于書名號的4.15.3.3條規定:
標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稱中占主導地位的軟件名。
示例:科研人員正在研制《電腦衛士》殺毒軟件。
這條規定及其示例有兩點可議。①軟件可以視同作品,有中文名稱的,當然可以標上書名號。如果還處在“研制”之中,成敗未卜,就要另外考慮了,似乎應當算作“課題”。對此,《用法》附錄A.13.1條有如下規定:“不能視為作品的課程、課題……等名稱,不應用書名號。”②《用法》4.15.3.3條規定的是在兩種情況下給軟件名稱標書名號,一種是“全中文”的軟件名,另一種是“中文在名稱中占主導地位的軟件名”。前者已給出示例,后者,理解起來頗費思索,占不占主導地位,也難以把握,正需要示例,卻沒有給出示例。
起草《標點符號用法》這種國家標準,選“示例”是繁重的任務,務必得當。僅就為書名號選示例而言,要選有高知名度的、有代表性的。選《紅樓夢》為書名示例,《人民日報》為報紙名示例,《漁光曲》為電影名示例,都是很得當的。然而,也有一些似可商酌,例如選《勿忘我》為歌曲名示例,《每周關注》為刊物名示例。“勿忘我”是個多義詞。它是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名,可供觀賞,象征友誼或愛情,又名勿忘草;也是小說名、電影名和多種歌曲名。據百度檢索,它有很多義項。書名是專名的一種,選示例要力求其“專”,對于多義項之名,能避即避。選歌曲名示例,如果允許陳述愚見,我倒建議選《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首歌是詞作者劉半農、曲作者趙元任兩位大師珠聯璧合之作,膾炙人口近百年而不衰。論藝術,《教我如何不想他》當之無愧地是歌曲王國里的巨人,與之相比,幾首同名的《勿忘我》只能算這個王國里的凡夫。至于作為刊物名示例的《每周關注》,知名度實在太低,在網絡上也難以檢索,似可改用久負盛名的《世界知識》之類。國家標準是國家級的標準,不能撿到籃里就是菜,沒有必要給那些平凡之作做軟廣告,跟《史記》《紅樓夢》《人民日報》并列為伍。1995年發布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中,凡是標書名號的書、報、刊等,都是聲名卓著的,是起草者精選出來的。可惜,好傳統未獲繼承。
《用法》4.17.3.5條說,分隔號(/)用于“分隔層級或類別”。
示例:我國的行政區劃分為:省(直轄市、自治區)/省轄市(地級市)/縣(縣級市、區、自治州)/鄉(鎮)/村(居委會)。
這個示例中的“縣(縣級市、區、自治州)”有兩個問題。
先說“自治州”是縣級行政區嗎?不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從上述憲法條文規定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從大到小的排列序次可以看出,“自治州”處于省級的自治區和縣級的自治縣之間,無疑是個地級行政區,如果是縣級的,那就不是稱“自治州”,而是稱“自治縣”了。再就實際情況來說,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它轄有吉首市和古丈、龍山、鳳凰等七縣,也可說明它是地級行政區。
至于“區”,作為行政區的“區”,就現下中國行政區劃而言,則有兩個含義。一是直轄市所轄之區,如北京市東城區,為地級行政區;二是省轄市所轄之區,如溫州市甌海區,為縣級行政區。因此,這個“區”要改成“地級市轄區”。
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的“旗”,為縣級行政區,不知為什么不置于此?
《用法》4.16.3.1條說:
(專名號)標示古籍、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類著作中出現的專有名詞,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民族名、朝代名、年號、宗教名、官署名、組織名等。
上述規定有兩點可議。一是上下層次的概念不宜并列。組織名是上層次概念,官署名是下層次概念,組織名包括官署名,兩者并列是不妥當的。二是此處用“組織名”,而《用法》附錄A.13.1條出現“組織機構……等名稱”字樣。“組織”和“組織機構”似乎是相同的概念,在同一文件中用語宜求一致。
《用法》4.11.3.7條的示例1說:
從隔壁房間傳來緩緩而抑揚頓挫的吟詠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筆者以為,“緩緩”和“抑揚頓挫”是兩種不同的吟詠方式,適用于不同風格或內容的詩歌,而不宜同時用來吟詠同一首詩歌。
就這首李白《靜夜思》而言,寫的是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望月勾起脈脈鄉思,宜于用徐緩的節奏吟哦。至于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這樣的壯麗詩句,那就要用抑揚頓挫的方式朗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