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嬋提 童 瑩
學術遷移、學術交流是促進知識共享、異質文化共同繁榮的途徑之一。中西方學術交流和融通的節奏日益加快,從而形成世界學術的新格局。作為學術研究交流的載體、媒介、平臺,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提供學術支撐。
話語權可以概括為話語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即控制輿論的權力和走向。話語的內部構成要素發生作用,塑造出特定的話語形態。因此,話語權的掌握者決定著學術輿論的走向及學術研究的指向。
擁有學術期刊的話語權,是我國學術界能否自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能否貢獻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杰出學術理論觀點的關鍵問題。研究人員一方面通過學術期刊了解相關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待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過學術期刊發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供國內外同行參考、討論,同時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學術期刊國際話語系統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一定的規則性,而規則存在于話語實踐中。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厘清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制度、學術規制和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問題和發展現狀。
人文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對人類認知的改觀和行為的指引起著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其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由于缺乏歷史沉淀及現有制度、管理方式弊端等原因導致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的缺位,學術研究獨創性缺乏、期刊評價體系不合理、期刊管理模式不科學是話語權缺位的主要原因。
學術期刊是學科特色的集中反映和凝練,如果沒有本土化的知識體系和創新的成果,只是對西方思想和以往研究成果的重復陳述,那就毫無存在的價值。回顧五四運動后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研究發展進程,我們不得不承認置身于經濟全球化語境中,中國學術研究斷了對傳統的研究,失去了創造和自我言說的能力。從而造成了“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國際知名的學者不多,學術研究成果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愁于“無米下鍋”。[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的產生和發展,對促進中國與其他文化系統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除了期刊編審制度、排版樣式、語種選擇等呈現方式要與國際標準接軌,最重要的就是學術研究內容能否躋身國際研究的前列。中國學術需要堅守自身學術話語和學術精神,“主動向世界傳輸中國特色的學術思想、理論概念、語法邏輯和話語體系,在世界學術體系中反映中國視角、中國經驗和中國思想”。[2]
國內高校及研究院所等系統的學位申請、職稱晉升及科研獎勵等激勵機制大都根據論文發表的期刊來衡量和評定,因此學術期刊從某種程度來說承擔著學術成果評價的功能。1992~1995年,國家發布了《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要求》及《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評估標準》和《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試行)及《社會科學期刊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這些文件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發布的對自然科學期刊的5大類、社會科學期刊7大類進行期刊質量監管的主要依據,也是各種期刊評獎活動的主要依據。現有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學術評價體系主要有4種,分別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縱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上各種評價體系都自成系統,又各具特色,有些又互相交叉和重疊。總體來說,學術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期刊總被引”“期刊影響因子”“期刊即年指數”“期刊影響廣度”“期刊半衰期”及“期刊載文分析指數”等。根據學術評價體系的不同,其選用的指標也有所差異。可見,最常被采用的是引文評價方式。但是完全看引文評價不是最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尤其是人文社科類文章。科技論文的引文來源基本上與發表來源相重合,引文評價方法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引文多來自于專著或典籍,學術期刊只能提供部分學術起源,因此難以對學術論文提供較全面和準確的評價。目前,國內學術界對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質量的高低越來越重視,把關和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問題迫在眉睫。
學術期刊話語權的提升,不僅對期刊的發行量和發行范圍,即對數字和空間有要求,而且還是一個由內部組織結構、流程操作、管理運行、外部環境等環節構成的系統工程。首先,從學術期刊所刊登內容的質量來說,編輯起著關鍵性作用,他們承擔著期刊的審稿任務。如果編輯缺乏國際化視野和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敏銳性,就難以從源頭上保證學術期刊學術內容選擇的前沿性和高端性。其次,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滾滾科技浪潮中,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邁出國門的腳步較之于商貿業、服務、教育等行業相對較慢。人文社科期刊與國際期刊出版機構的深度合作相對缺乏,合作模式主要體現在海外營銷代理和版權合作方面。由于人文社科學科的特殊屬性,具有本國特色的研究往往是凸顯研究獨特價值和創新性的突破點,思想、觀點和理論只有在母語的陳述和表現中才能更具說服力和辯論力。“任何話語范式都必須借助于某一語言而得以表達、展現出來。語言在話語范式與思想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每一種思想都需要某種特定話語范式,語言使兩者的對應成為可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某些限制。”[3]我國人文社科類的英文期刊數量較少,能與國外機構合作的期刊更是寥寥無幾。最后,由于我國學術期刊分散不集中,普遍缺乏市場和品牌意識,對外宣傳力度不夠,全球范圍內市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和開發,等等,都無不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息息相關。
國家學術話語權的提升是一個系統綜合工程,與國家的實力強弱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國際學術話語權提升的契機逐漸增多。我們需要正視現階段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與綜合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局面,認識其中的歷史規律和前期基礎,也要把握時機,乘勢而上,將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推向世界。
中西人文理論體系形態的重要區別是,西方理論體系大多以一定哲學思想為基礎和起點,因而脈絡清晰,一目了然。而中國的學者往往有“述而不作”的傳統,沿用既有的概念和范疇,去闡述不間斷產生的精辟見解。由此可見,隨感而發的知識、觀點、文論常不成系統。一方面,學習和掌握西方先進的理論系統,另一方面,返身到中國的人文社科理論體系中去尋找兩者的溝通之處,從而構筑一個吸納西方精華、中西交流融合的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學者正確對待中西文化、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必經之路。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提升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國際話語權的突破口就是創新。創新學術理念和學術實踐是尋求與西方學術差異化發展、追求學術研究獨樹一幟的必然選擇。
從深層次來講,一個國家理論生產和主流價值觀的構建都離不開人文社科界的發力,同時人文社科界也能為政府在解決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問題過程中提供決策咨詢和對策方案,為大眾在學習普及性知識和專業性理論過程中提供重要的知識來源。“概言之,一國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是其國際話語權的基礎,也是構建國家國際話語體系的支柱”。[4]如何瓦解西方話語霸權體制并供以中國特色的國家話語,人文社科界是主力軍,作為人文社科界發聲的“喉舌”,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責無旁貸。
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是我國學術期刊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前提條件。試想,學術期刊如果在國內學術界都得不到認同,如何有底氣和自信走出國門?一直以來,部分國內學術界同行對本國的學術研究不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認同,一方面原因在于國內一些不良的學術習慣和學術氛圍,如學術抄襲、權學交易、學術偽造等一系列不正當的行為導致的學術消極心態;另一方面,國內學術界對西方學術研究的膜拜和跟風導致的學術不自信。我們應該建立客觀、公平、包容的學術發表和評價體系。在尊重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本著學術自由的原則,公正評判學術成果,為中西學術對話和交流搭建橋梁,尋求學術資源共享的契機和平臺。在具體的評價中,在量化的基礎上,不僅將引文評價作為衡量學術研究的標準,還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重點把評價放在學術內容本身,看其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具有開拓性價值和理論、實踐價值。推動建立立足于中國特色、面向世界的有效開放、包容、客觀公正的學術發表和評價體制。
“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新興科技不斷推進各行各業服務方式及形式創新。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讀者群體的改變,學術期刊出版不能局限于依靠傳統媒介,還需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當前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要有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出版,基于移動技術的手機傳播、基于無線網絡的電子書等,大大節省了紙質期刊出版印刷流通環節。新興的出版業態不僅是節約環保、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選擇,更是國內外傳播學術研究內容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此外,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精準明確不同,人文社科學術研究有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性和重復性,在推進學術期刊網絡化出版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本國知識產權保護,保證我國學術研究的權威性和獨家性。這樣刊登在學術期刊上的內容才能有足夠的震懾力和吸引力,吸引西方讀者的眼球。
學術期刊的營銷策略和品牌包裝是推動學術期刊國際化營銷的重要手段。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的產生得益于一定的品牌效應,但是品牌的創立往往是一個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品牌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的資助,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學術期刊運作也不可或缺。“品牌的成長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是持續更新換代。第二是品質穩定。第三是有明確的附加值。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讀者的需求層次和內涵會不斷提升和變化,學術期刊也需要不斷推出新模式、新內容和新服務來滿足讀者的新需求。”[5]一旦讀者形成對某一品牌的忠誠度,就會對這一品牌產生較高的信任度。這對維持既有讀者群和不斷吸引新讀者有著巨大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術期刊需要不斷地改進和發展,向讀者提供更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滿足讀者的需求。
就學術期刊內部管理而言,需要組建一支專業背景強并且懂業務懂營銷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能夠準確捕捉和把握國內外最新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知識、洞察學術趨勢、預估學術方向;也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不斷擴大編審專家的專家庫,增加國際知名學者做編委,提高海外編委比例。“如美國的《科學》(Science)雜志的編委會由來自全世界的百余名同行專家組成,其審稿專家來自全球各地”,[6]建立專家數據庫,維護專家庫的基本信息,為學術期刊內容選擇提供充足的專業人才支持;同時,編審人員還需要有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嚴于律己,反對學術腐敗,恪守學術原則,引導學者他律和自律相結合,這也是凈化我國學術界不良氛圍、改進學術作風的重要途徑。
注釋:
[1]武京閩.提升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2]徐楓.對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合作模式的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3]李江梅.中西方文化話語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張志洲.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J].紅旗文稿,2012(13)
[5]侯波.淺析學術期刊話語權的提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6]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