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豪
(710061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資產管理行業的信托法供給
張 豪
(710061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隨著大資管時代的開啟,資產管理行業成為社會重要的投融資平臺。然而制約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要素之一就是其法律性質存在爭議,本文認為信托是資產管理運行的最佳法律模式,因為其可以實現財產的獨立性、投資者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民事責任有限性等優點,從而實現資產管理行業的穩健發展。
大資管時代;資產管理;信托法
資產管理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廣義的資產管理是指投資者將資產投資于各類市場的行為和過程。當前商業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證投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群雄并起,使資產管理行業進入競爭、創新、混業經營的“大資管時代”。然而,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框架并未改變,當前,資產管理行業機構眾多,產品多樣,監管多頭,標準不一,甚至對資產管理的性質、特征以及支撐其發展的法律關系都存在不同理解和認識,因而,迫切需要明確資管性質地位,厘清資產管理的法律關系。[1]信托是資產管理運行的最佳法律模式,以信托法構建資產管理可以實現、財產的獨立性、投資者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資產管理民事責任的有限性等信托法具有的優勢。[2]
1.委托人——投資者
構架到資產管理當中委托人即為投資者,首先要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其次要對設立信托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或者依法處分權。我國三種民事主體可以成為委托人,即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自然人需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是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綜上,資產管理的投資者應為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依法設立的其他組織,且對其處分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或者依法處分權利。
2.受托人——資產管理機構
在信托法律關系當中,受托人實際支配及經營管理財產。首先,在市場準入上,施行核準制。目前,我國資產管理機構大多為金融機構,而為了把控風險我國對金融機構的設立采取核準制,所以資產管理機構的設立必須得到主管機關的批準。其次,為降低風險,要嚴格控制資產管理機構的凈資本額。我國對金融公司的設立采取實繳制,為進一步降低公司的運行風險,要根據其管理的資產規模確定資產管理公司的注冊資本額,以達到降低杠桿,防范風險的目的。第三,資產管理機構作為專業的理財機構,其自身必須具備理財的能力,這就要求對從事資產管理的從業人員進行資格考試。
3.受益人——投資者
投資者將資產交給資產管理機構就是為了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從而獲取收益。在信托法律關系當中,受益人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利益的權利,在委托人和受益人為同一人的情形下,即是自益信托。大多數投資者進行理財服務都是將自己作為受益人,如《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第5條規定,參與信托計劃的委托人為惟一受益人。同時為實現資產管理的安全性,將委托人和收益人重合,符合當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
1.作為委托人的投資者的權利義務
在權利方面,首先,委托人具有知情權。委托人有權了解其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及收支情況,并有權要求受托人作出說明。其次,委托人具有財產管理方法請求權。因設立信托時未能預見的特別事由,委托人有權要求受托人調整該信托財產的管理方法。第三,對受托人不當信托行為的撤銷申請權。受托人違反信托目的處分信托財產或者因違背管理職責、處理信托事務不當致使信托財產受到損失的,委托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并有權要求受托人恢復信托財產的原狀或者予以賠償。第四,對受托人的解任權。受托人違反信托目的處分信托財產或者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財產有重大過失的,委托人有權依照信托文件的規定解任受托人,或者申請人民法院解任受托人。同時委托人也要承擔轉移信托財產的義務、支付報酬的義務。作為投資者當然享有委托人享有的一切權利,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2.作為受益人的投資者的權利
首先,信托利益的享有權。信托終止的,信托財產歸屬于信托文件規定的人,信托文件未規定的,信托財產首先屬于受益人。其次,監督信托事務的權利。我國《信托法》第49條規定,“受益人可以行使本法第20至第23規定的委托人享有的權利,”這些權利為對受托人的監督權。第三,受托人辭任同意權。設立信托后,經委托人和受益人同意,受托人可以辭任。投資者是集委托人和受托人于一體,所以在行使權力時一定要明確行使權利的身份。
3.作為受托人資產管理機構的權利義務
在權利方面,第一,受托人對信托財產享有所有權,受托人因承諾信托而取得的財產是信托財產。第二,受托人處理信托事務的權利,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第三,請求支付報酬的權利,受托人有權依照信托文件的約定取得報酬。第四,請求補償費用的權利。受托人因處理信托事務所支出的費用、對第三人所負債務,以信托財產承擔。受托人以其固有財產先行支付的,對信托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在義務方面,受托人要體現忠實義務、分別管理義務、自己管理義務和謹慎義務。[3]
資產管理的客體是指信托權利和義務所指向對象,即是指信托財產。我國《信托法》第14條規定,“受托人因承諾信托而取得的財產是信托財產。受托人因信托財產的管理運用、處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財產,也歸入信托財產。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流通的財產,不得作為信托財產。”信托財產應當是可以合法轉讓的財產,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流通的財產不得流通,同樣也不能作為信托財產。根據《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可以作為信托財產的有資金動產不動產有價證券、其他財產或財產權等。作為投資者要保證其資產的合法性,大多數投資者基本都以貨幣資金為資產交由資產管理機構進行管理。
[1]強力.《大資管時代與信托業立法的思考》.《海峽法學》,2017年第1期.
[2]胡偉.《大資管時代金融理財監管的困境與出路》.《現代經濟討論》,2013年第6期.
[3]徐孟洲.《信托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張豪(1993~),男,陜西禮泉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