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坤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基于體育外交視野下舉辦奧運賽事對中國的影響
李定坤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體育外交作為公共外交的一種形式,能夠達到傳統外交形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遏制對手,另一方面可以緩和國際局勢。舉辦奧運會是體育外交的一種方式,舉辦國可以借舉辦之機實施本國外交戰略。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就是一次成功的體育外交,它為中國在21世紀前10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15年中國成功申辦2022年第24屆冬奧會,在未來5年的籌備過程中,要借此機會使得中國國際地位更加上升,促進中國經濟改革,以及改善中國的氣候與環境。
體育外交;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影響
前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其所著的《世界外交大辭典》中將體育外交定義為:“對一國體育部門或體育界旨在促進國家間關系所進行的對外體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種提法。”體育外交以維護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為最終目的,以調和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境地為主要目標,以貫徹主權國家公關外交政策為愿景,通過與非本國外的主權國家及國際體育組織互動的方式,是主權國家體育主管部門或其他部門外事機構所從事的體育互動活動。
體育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種形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隨著冷戰的結束及國際行為主體多樣化,參與外交決策的部門愈來愈多,傳統的外交方式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體育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內涵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豐富。體育與外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方面體育可以成為遏制對手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體育也是緩解國際局勢的有效手段。
1.2.1 體育是遏制對手的手段 在國際
上有諸多矛盾與沖突都會通過與體育相關的方式體現出來。以俄羅斯奧運代表團興奮劑事件為例,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中,禁止涉嫌使用興奮劑的116名俄羅斯運動員參加比賽,隨后的里約殘奧會更是全面禁止俄羅斯參加比賽。俄羅斯代表團被大規模禁止參加比賽固然與其自身有關,但在此次事件中有強大的國際政治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烏克蘭危機爆發、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之后,俄羅斯與美國及歐洲國家的關系日趨緊張,雙方雖長期進行談判,但緊張的局勢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美國與歐洲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3方面對俄羅斯施壓。不僅如此,此次事件還涉及了間諜戰、信息戰等形式。此次事件源于前俄羅斯田徑運動員斯捷潘諾娃因涉嫌興奮劑被禁賽之后,向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披露俄羅斯運動員大規模服用興奮劑。隨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此進一步將事態擴大,直至里約奧運會大規模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參賽。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國家利用國際體育組織和國際仲裁法向俄羅斯施壓,并指示主流媒體炒作此次事件,使得俄羅斯在國際上處于風口浪尖的位置。這使得本就因烏克蘭事件在國際上備受孤立的俄羅斯的處境更加艱難。如今,以體育為手段使一國在國際社會處于孤立局面的案例不勝枚舉。
1.2.2 體育可以緩解緊張的國際局勢
通過體育外交能夠為沖突國家提供一個溫和的平臺,在體育互動過程中雙方可以擱置爭議,緩解雙方情緒,為解決問題創造更好的氛圍。以2000年悉尼奧運會為例,在本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朝鮮與韓國運動員在一面朝鮮半島旗的指引下,攜手共同走進奧運賽場。當時的韓國正值金大中當政期間,其所提出的陽光政策在當時一定程度緩解了朝鮮半島緊張的局勢。這一案例為緩解時下緊張的朝鮮半島局勢提供了一種改善途徑。2011年3月,印度總理辛格邀請巴基斯坦總理基拉尼在印度的莫哈里觀看了巴印兩國板球世界杯半決賽。《印度快報》稱此次外交為板球外交。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如美國為了緩和與朝鮮和伊朗的關系,分別于2007年與2008年邀請朝鮮跆拳道隊與伊朗乒乓球、籃球隊訪美。在當下劍拔弩張的國際局勢下,傳統外交途徑通常無法有效緩解沖突,但體育可以通過其特有的作用來緩和局勢,為談判創造條件。
隨著冷戰后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逆轉,各個主權國家與非政府組織都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國際上交流與合作的程度也在持續加深。強調求同存異、精誠合作的奧林匹克運動也就成為了各個國際行為主體重要的互動平臺。具有大眾性特點的奧林匹克賽事加深了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的程度,更對緩和國際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10月25日,聯合國舉行第48屆大會第36次全體會議,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由國際奧委會倡議,奧林匹克運動全體成員簽署的奧林匹克休戰提案,即在奧運會期間和奧運會前后各一周,像古希臘人一樣,各成員國放下武器,停止戰爭行動,讓全世界人民處于和平的氣氛中。此項決議的目的在于力圖通過體育競技來預防和緩和沖突。
隨著國際局勢逐漸復雜多變,奧林匹克所牽涉的國際政治事物越來越多,會被國際事物所影響,現今的奧林匹克總是不可避免的與政治聯系在一起。冷戰期間,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被西方國家抵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被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所抵制,都是典型的案例。這些都只是一小部分,幾乎每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都避免不了被當時的國際政治局勢所左右,甚至發生流血事件。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召開期間,恐怖分子殺害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召開期間,敘利亞內戰并沒有因為奧運會的召開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進入21世紀之后,奧運會中的政治事件的數量有增無減,這是未來國際奧委會與各個主權國家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承辦奧運會作為體育外交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1964年東京夏季奧運會的召開,使日本戰敗國的形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了日本戰后恢復良好的風貌。此次奧運會之后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直至今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韓國被認為是一個不民主、國際地位低,且國際形象較差的國家。1988年漢城夏季奧運會的召開給韓國提供了一個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機會,此次奧運會之后,韓國逐漸改善了自己在世界上受到孤立的局面,改善了政治、外交、經濟上被動的狀態。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曲《HandInHand》至今仍被廣泛傳唱。由此可見,在很大程度上奧運外交可以為一國在國際社會提高影響力,改善形象,增強其國家實力。
中國北京第一次申辦夏季奧運會是1991年提出申請舉辦第27屆奧運會,但因為一些國際政治因素及自身的欠缺,以2票之差惜敗澳大利亞首都悉尼。中國北京第2次申辦夏季奧運會是1998年提出申請舉辦第29屆奧運會,并于2001年成功獲選。2009年中國南京提出申請第2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并于2010年獲選。2013年中國北京與張家口提出共同申辦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并于2015年成功獲選。
3.2.1 國際地位與日俱增 從2001年中國北京成功申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開始,中國的國際地位就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這首先源于中國經濟實力的高速增長,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中國經濟的自身發展帶動了全世界經濟的發展。其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自身獨有的方式使中國走向正確的發展軌道,給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做出了榜樣,使得中國在國際上備受矚目。此外,從中國成功申辦奧林匹克賽事的事實來看,中國的形象已經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認可。
3.2.2 經濟飛速增長 自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奧運養奧運理念的出現,使得奧運會變成一項可以拉動主辦國經濟的重要因子,北京奧運會也不例外。(1)由于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使得中國在從本世紀初期開始吸引外商投資規模逐漸擴大,消費需求也得到了大幅程度的增長。外商投資領域包括體育場館、通訊設施、交通設施及城市基礎建設等多方面。包括建筑、交通、通訊、旅游、飲食、住宿等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增大,對于拉動中國產業升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奧運會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奧運會的召開中國的投資規模與消費需求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些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支持其發展。據專家估算,北京奧運會召開期間給北京創造了約200萬個就業崗位。(3)北京奧運會拉動了如基礎設施與房地產行業、旅游業、體育產業、環保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多種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這些產業與國際接軌。
3.2.3 北京城市環境大規模改善 良好的城市環境是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必要條件。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不僅對北京的城市環境改善有很大作用,而且對中國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定經驗。“綠色奧運”是北京奧組委提出的理念,就是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奧運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首要條件,制訂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廣泛采用現代環保技術和手段,大規模、全方位地推進環境治理、城鄉美化綠化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努力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公眾自覺選擇綠色消費,積極參與各項改善生態壞境的活動。為了為奧運會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北京投入了約1 200億人民幣來治理環境。在北京奧運會召開的16天里,北京市的空氣質量一級天數達到10天,這是彼時10年內的最高記錄。此外,在籌備奧運會的7年間,北京包括以天然氣代替煤炭、汽車尾氣排放控制、城市綠化、搬遷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垃圾循環處理等在內的多項環保工程得以進行。這些都對如今改善環境提供了大量經驗。
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造訪國際奧委會總部表明了中國對于舉辦冬奧會的態度。習主席的講話表明了在未來中國將以籌備冬奧會為契機,力爭更快、更好地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加速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并為地區和平與穩定創造條件。在當今世界持續動蕩,尤其是特朗普主政白宮后對全球治理態度冷漠及歐洲難民危機嚴重的態勢下,舉辦第24屆冬奧會是中國國際地位上升的一個重要機會,可以進一步加強中國的話語權,并且進一步提升中國形象。
在新一階段奧運會的籌備期間,正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雖然整體經濟趨勢向好,但結構性矛盾及體制等問題是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022年冬奧會籌備期間,要更加重視供給側改革。(1)促進奧運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以符合國際標準,要完成傳統奧運產業向現代奧運產業的過度。(2)要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3)要改革經濟管理體制,讓奧運項目從政府管制向市場機制的轉變。
后北京奧運會時期,中國的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問題更加嚴重。除了要按照中央政策執行以外,相關部門更要嚴格按照《巴黎協定》治理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更要以一個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全球氣候問題,以此為冬奧會環境治理打下基礎。進一步說,只有國家整體環境、乃至區域整體環境得以改善,才能為我們的主辦地在短時間內優化環境提供條件。此外,在籌備期間中國有效治理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不僅能夠為中國樹立良好形象,更能為中國在日后談判中增加話語權。
[ 1 ] 祝莉,唐沛.中國體育外交六十年:回顧與展望[ J ].體育文化導刊,2009(12):140-145.
[ 2 ] 李德芳.體育外交的作用及其運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例[ J ].現代國際關系,2008(10):55-60.
[ 3 ] 溫顯娟.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徑:體育外交[ J ].理論與現代化,2015(1):67-71.
[ 4 ] 劉冠楠,陳鋼.論公共外交視閾下中國體育外交的任務[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1):16-20.
[ 5 ] 朱立群,林民旺.奧運會與北京國際化:理解中國與國際體系的互動[ J ].外交學院學報,2010(1):24-36.
[ 6 ] 儲江.論體育外交[ J ].體育文化導刊,2009(4):6-9.
G812.0
A
1674-151X(2017)12-00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2.003
投稿日期:2017-04-05
李定坤(1993—),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