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亮
(湖南省瀏陽市第二中學,湖南 瀏陽 410312)
簡析引入課外資源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路
胡日亮
(湖南省瀏陽市第二中學,湖南 瀏陽 410312)
本文在分析引入課外體育資源必要性的前提下,論述了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路,以期為學校體育教學又好又快得發展提供建議。
課外資源;一體化教學;網絡課程;教學評價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在我國傳統體育教學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課外活動開展和課外體育資源的開發一直受到輕視甚至忽略,由此引起的體育教學訓練失衡現象愈演愈烈。出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客觀需要,學校體育在發展方向上正努力實現與社會體育的有效融合,引入課外體育資源的價值和必要性逐漸凸顯,成為現代學校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部分地區,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質量已經成為衡量學校體育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構建課內課外的一體化教學訓練模式成為體育教改的重要方向。因此,強化對體育課外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和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是學校體育發展順應體育社會化發展的必然需求。
當前,國家在改革體育課程時越來越凸顯體育的健康育人功能,遵循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思路。盡管我國將體育納入高校必修課程體系中,但是由于學時少,每周基本只安排2節課,很難滿足大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體育學習需求。高校體育必修課越來越陷入依賴傳統經驗和方式的教學范式中,在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內容設置、課程體系上缺乏靈活性。而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執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通過豐富體育選項課教學,體育運動訓練、競賽活動等課外活動完善體育教學體系,以學生自愿參與為原則,具有更加靈活的組織形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系。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通過對學校體育場館的充分利用,讓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將具有相同興趣特長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開展相應教學活動,實現體育教學訓練和評價向課外的有機延伸。由過去片面關注學生體能和技能提升轉向關注學生體能、技能、情感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隨著體育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作用的日益突出,學校體育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對體育教學資源的消耗和需求日益增長,暴露了學校體育資源匱乏的客觀事實。體育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扮演著體育課程體系主導者的角色,在培養學生體育理論、提升運動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由于將學生限制在課堂上,難以滿足學生更加多元化的體育學習訴求。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受到課堂教學模式的約束,更具有多樣性和彈性特征,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增補,在為學生提供體育活動實踐平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續。針對體育學時緊張、場館資源、教學設施相對匱乏的現狀,應積極開發課外體育教學資源,開展形式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為學生鞏固體育課堂學習成果、開展體育實踐活動、促進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供第二平臺。促進課內課外體育資源整合,在緩解體育教學因課時限制而造成的教、學供需矛盾的同時,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習行為上形成慣性,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在新的教學體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中,體育課堂教學更加側重于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而課外活動側重于打造體育活動平臺,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對課堂上學習技術的實踐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并提升相關理論知識認知,從而更加高效地評估自身學習效果,有利于及時發現偏差并予以糾正。因此,體育教師應充分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將其視為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搭建課外活動平臺,為體育教學凸顯實效性創造了便利條件,對促進學生體育理論和技能的雙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引入課外體育資源,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面對體育課時有限的問題。針對當前大部分學校每周設置2個課時的情況,本著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基本原則,既不干擾體育課內教學,又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課外鍛煉機會,有必要增加體育選修課比重,豐富體育課程體系。首先,對體育必修課體系進行改革,可以細化為必修基礎課和必修選項課,必修基礎課負責學生必須學習體育基礎項目的教學,如耐力跑、跳遠、投擲練習、體操技巧等,以培養學生的基礎身體組織和鍛煉習慣為教學目標。必修選項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應盡可能多地設置運動項目,如包括各種大球和小球項目的球類運動、體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太極拳、武術等非傳統項目,拓寬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必修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某些運動項目的興趣,體育選修課則充分貫徹學生自愿選擇的原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喜歡的體育項目,確保他們能自覺地參與到體育課外訓練中,為體育課外資源的高效開發奠定基礎。具體而言,在一二年級主要進行體育必修課教學,二年級開展必修選項課教學,在選項課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納入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為后期體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三年級開始推動體育選修課教學,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體育素養。在原有2個體育課時的基礎上,以各個運動單項的體育俱樂部和協會為依托,開設拓展選修課,并在體育總課表中列入選修課改革體育課時設置,采取2個必修課時加1個選修課時的方式,實現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有機互補,為課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創造課時條件。
隨著學生體育學習需求的日益增長,體育必修課加選修課的學時仍然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有必要改革體育課程組織形式,完善課外體育鍛煉機制,為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創造條件。體育教學實踐表明,單純依靠傳統體育課堂,難以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和社會適應目標。課外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新的體育課程組織形式,是體育教學的有機補充,應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學校在充分考察場地器材、教師能力和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推行限選制的方法,由體育教師合理確定備選的課外體育項目,由學生在這些項目中自主選擇。在體育課余活動組織形式上,應大膽打破傳統教學班級的限制,根據運動項目對學生進行重新編排。體育課余活動可以選派專項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教學輔導任務,而競賽活動則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由各單項體育協會根據學校總體體育工作計劃確定相應的比賽項目、規則賽程、裁判組織等,而教師只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此外,受到國外高校開設體育課外俱樂部的啟發,學校可以進一步創新體育課余活動組織形式。打造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專項課外體育俱樂部,沖破傳統體育課堂在體育項目設置上的障礙,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有利于發展學生愛好,實施專項教學輔導。以課外體育俱樂部為載體,既可以實現課內項目的延伸教學,豐富實踐活動,也可以增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現代體育項目。通過對體育俱樂部和各個單項體育協會的有效管理和指導,推動體育課余活動形式的多元化發展,為體育課程的深入改革注入活力。
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應根據教學模式的需要對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做出變革。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應展現體育教學實用性、健身性、時代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充分契合學生的口味。在設計體育項目教學內容時,要敢于通過創新內容獲得繼承性的發展,積極吸收當今體育新知識和新內容,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體育興趣。例如,設計健美操教學內容時,要敢于突破現有教材的限制,既能夠涵蓋具有民族特色和大眾普適性的健美操舞蹈,又能夠依據學生將來職業發展需要,增設瑜伽練習、形體操等內容,通過積極地引入一些課外體育元素,完美詮釋體育的力與美,豐富現有教學體系。此外,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打破以技術技能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貫徹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并重,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并重的新型考核思路。在考核內容上,賦予課外體育活動應有的權重,既重視課內考勤表現,也重視課外鍛煉效果,通過調整考核策略促進教師自覺開發課外體育資源,學生主動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引領了教學領域從理念到技術的深入變革,高校體育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積極打造具有體育特色的網絡課程資源,進一步擴大體育課的影響力,創造課外資源進入體育課堂的網絡通道。開發體育網絡課程資源,既能夠滿足大學生日益突出的“網癮”,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方便地了解各版塊的教學任務和要求,突破傳統課堂在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有利于建立學生體質狀況和課外體育學習的監測評價體系,為開發更加有針對性的體育課外資源提供重要參考。開發體育網絡課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嘗試。(1)開設體育網絡理論課堂,實現體育理論課從傳統課堂向網絡課堂的縱向延伸,以學生健康需求和服務為落腳點,著重培養學生健康的體育意識,同時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結合學生課外生活需要和未來職業發展需要,開發出網絡理論專項內容。(2)在欄目設置上應體現出課堂內外體育資源的多樣性,如課余鍛煉沙龍、健康知識講座、運動規則介紹、師生交流互動等。(3)根據學生信息反饋,對每個欄目內容進行定期調整和更新。打造校園體育文化品牌網站,舉辦豐富的校內體育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征文活動、體育專題演講、專項運動會等,以學生感興趣的網絡形式宣傳各類體育活動,實現體育課堂向課外的縱向延伸。
對課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在堅持實用性、合理性及適應性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結合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提高改革體育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確保課外體育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學校和教師長期努力,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徑,在本文提出的4大舉措基礎上再進行創新設計,才能不斷推動體育教學體系的時代性發展。
[ 1 ] 張勃,劉俊榮.籃球“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對學生鍛煉態度的影響[ J ].時代教育,2016(5):47-48.
[ 2 ] 尹念龍.“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對大學生體育態度及行為的階段性影響[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4):119-123.
[ 3 ] 單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體育選項棒球課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 J ].體育科技,2015(6):154-156.
[ 4 ] 洪小勤.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J ].浙江體育科學,2016(6):67-69.
[ 5 ] 郭嬌,張彥斌.高校健美操課堂課外一體化教學訓練模式探究[ J ].讀書文摘,2016(29):54.
G807.0
A
1674-151X(2017)12-097-02
投稿日期:2017-04-15
胡日亮(1973—),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業余田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