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沙沙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丁沙沙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文章是以個人信息引作為信息保護核心權利的法律保護來進行闡述,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有弊,在市場經濟下,任何具有價值的商品,都將融入在經濟價值的環境中,并最后得到相應的利用。因此,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也不例外。在信息商業化過程中,信息失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由于失控的狀態已成為整個社會個人信息的普遍狀態,而在立法中明顯處于劣勢的地位。本文通過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的分析,為更好的建立法律的保護機制,減少消費者在對個人信息的把控的風險。
消費者個人信息;信息保護;權利失控;法律保護
信息從哲學上來說是屬于客觀存在是物質,從理論上來說信息的價值應當只存在或者依附于信息所有人。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信息的大爆炸也跟隨著全球網絡化,地球被稱之為“地球村”以后,信息便不再單純的歸屬某一人,而將作為一種社會資源。信息需要與其相應的價值而存在。信息的時效性是在于商業著對信息的時間把控能力,信息的價值最重要的就是實時性,如果超過了那個時限,其價值的實用期就會貶值,甚至毫無用處。
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從民法角度上來時,屬于隱私權的范疇。而對于隱私權,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并沒有過多的進行規范,而也只是在民法理論中將隱私權規劃為民事權利之中。消費者個人信息關乎著消費者生活的安寧和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消費者信息在經濟人眼中,是一種財富的資產。
消費者個人系信息的去的方式存在很多,比如消費者在辦理各種會員卡時被要求填寫的個人信息表格;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相關記錄:或者是網購時所提供的收貨地址等。無線網絡、各種軟件等都是帶有病毒或者木馬的,不法分子可以直接通過網絡以獲得信息。觀察周圍,不難發現,大眾對自身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基本是沒有的,總覺得那些信息并不能對自身造成多少傷害。
在不必要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會愿意去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更何況在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是已經付出了相應的酬勞的情況下,他們更不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他們有權提出要求經營者保密。所以,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是必然的。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濫用現象極為廣泛。
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了消費者在消費關系中應當享有并得到保護的權利。消費者個人信息權,是一種消費者對于自己提供的個人信息的直接管領和控制的權利。消費者在消費時對經營者提供的具有區別自己的信息是有著支配的權利的。無論經營者是收集還是使用,都應該尊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去征求對方的同意。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個規定為我國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提供了上位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1條、《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1條、《刑法》第253條規定表明在我國的立法體系上,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是比較零散的,并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
2014年新《消法》關于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規定主要從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義務兩方面著手。消費者擁有對自身個人信息的直接管領和控制的權利,有權要求其權利不受到侵犯。經營者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合法合理,做到妥善保管,不擅自對外泄露,在使用是也應當合法合理,做到不侵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
(一)法律保護不夠完善
雖然現階段,我國對于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已提出相關法律,但這還遠遠不足以達到保護其安全的目的,其具體操作性不強。如舉證困難,沒有相應的方式方法:補償機制的空白,如何計算損失也是一個問題:市場監管有限,這將利于那些投機分子濫用消費者個人信息;對于專門的監控機關的缺失等,這些都沒有相應的立法。
(二)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
生活中消費者對與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是極為薄弱的,在無意中泄漏了個人信息的行為是經常發生的,這為那些投機分子盜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機。如經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圖方便快捷,迅速填寫對方給予的調研表格,獎將自己的姓名、電話等私密信息泄露;隨意發放注有自己詳細身份信息的名片等。而這些行為,將使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給了那些盜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并且自己難以維權。因此,在向商家提供信息時,應該謹慎,了解對自身個人信息收集的目的、處理利用過程、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使用該信息、是否有進行非法利用等情況。
(三)消費者個人信息控制無力
消費者知情權是難以得以保障的,當消費者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提供后,是無法明確它們的去處的,完全失去了對于這些信息的控制。當經營者為了牟利,就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出賣時,消費者無從得知。這也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我國新《消法》的規定了經營者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利用的嚴格要求。但對于如若其沒有做到,將會有怎樣的懲罰。一定程度上,其強制性有所削弱,對于膽大的不法商販的震懾力有限。
截至目前為止,關于定經營者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需要征求消費者的同意的規定,我國并沒有相關立法。雖然有提及經營者的告知義務,但是由于強制性的欠缺,在現實中,這一行為的實施是沒有保障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控制力是薄弱的。一旦信息提供出去后,對于它的使用、去向都是無能無力的。加之隱形的套取信息的行為無處不在,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對此是極缺乏鑒別能力,這就導致了這一權利的真正實現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
(一)加快個人信息立法的保護
由于我國對于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的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機制,僅僅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部分提及,明顯有進步的是近期大量施行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了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或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2017年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都加大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不僅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加強,同時細化了有關部門正確、合理的具體實施措施以及相應的原則等。
(二)正確界定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
如何界定、辨別和處理個人信息侵權與個人信息合理利用,對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而言是極大的問題。這就需要一些原則來規范了。
經營者應遵守告知原則,又可稱之為消費者的知情原則。作為消費者,在提供信息時,是有權去了解經營者為什么要求,要求這些去做什么,以及對經營者的要求行為去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的。同樣的經營者應當積極履行義務,將詳情相告于消費者,尊重對方,去征求對方的同意。如有泄露的可能也因告知消費者,否則,則是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侵犯。
堅持限制利用原則,不管是收集還是使用的過程,都應該進行適當的限制,否則極易造成濫用行為,所謂物以稀為貴,貴而珍,唯有限制了這些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責任
就我國目前所有的法律規定中,對于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的法律責任追究是沒有明確規定的。
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僅是在立法層面上對消費者信息的保護規定了一系列的法條,但是僅有法條規定并不能有效的解決消費者信息泄露的問題,在實踐中是很難操作的。再加上信息網絡的不斷更新,網絡立法的缺失也使得沒有配套的法律相呼應,條文即便成了空頭文件。因此個人信息權利受侵犯的消費者維權仍然面臨不小的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困難將逐漸顯現,在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探討與實踐中,勢必需要進一步的去完善相關規定。
綜上所述,我國要求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提出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是對權利保護意識的一大進步,通過完善法律機制,使得權利保護的基礎得到鞏固,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渠道,能更好的促進信息的有效、合理、健康的運行,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實際上是法律上對私權的關注點在加強,學法律的都知道,在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平衡中,我們需要以不同的利益觀點在雙方中平衡權利與權力的支撐點。建立立法保護、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綜合模式。既要通過立法發揮法律的強制性、權威性優勢,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最大限度的實現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平衡,避免顧此失彼。
[1]姚琳娜.淺議個人信息的保護[J].知識經濟,2011(03):52.
[2]周漢華.域外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概況及主要立法模式[N].中國經濟時報,2005-01-13.
[3]齊愛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示范法草案學者建議稿[J].河北法學,2005(06):2-5.
[4]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0.
[5]Charles Fried.Privacy[J].Yale L.J,1968(77):475-484.
[6]王銳,雄健.論加入WTO后我國個人信用征信業中的經濟尋租——立法缺失的成本國際比較及相應政策建議[J].商業研究,2003(6):66.
[7]王歸超.個人信息保護模式的國際借鑒和建議[J].金融經濟,2013(03):115-117.
[8]林明禮,游恒濤.論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J].現在商貿工業,2013(01):153-155.
D923.8
:A
:2095-4379-(2017)27-0066-02
丁沙沙(1993-),女,漢族,四川廣安人,四川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