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安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淺論微商食品安全監管問題
黃裕安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隨著微商食品在朋友圈里火爆銷售,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有效監管微商食品的安全、完善我國微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便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微商;食品安全;監管
微商,是以微信網絡平臺為基礎的可移動的社會化社交電商。本文主要談論微商食品安全監管問題。
(一)微商經營主體
微商以朋友圈內的微信好友作為消費者,隨后由親朋好友介紹、推薦給其他的人,不斷擴大其消費者的數量。與此同時,賣家在朋友圈頻繁發布消費者反饋商品的質量、效果等,以此獲得更多消費者及其信任。最后買家從消費者的身份轉變為代理商,層層遞進,發展出更多的代理商,逐漸建立起圈子經濟。
(二)微商食品范圍
今日,微商食品包羅萬象,從最初的包裝類、散裝類食品,開始發展成快餐,私房菜等餐飲食品。
(三)微商經營方式
微商經營方式簡便,主要是以社交的模式進行銷售,經銷商無實體店,通過微信平臺開展經營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是微商得以開展經營活動的核心,其成本少、利潤高、交易快。
實體店銷售對經營資格的許可、產品的原材料、加工的環境、食品加工人員,加工過程,運輸過程、風險承擔等均有立法規定和專門的執法監管。而微商零門檻就能銷售食品,主要售賣途徑便是靠朋友圈里微信好友的推廣、轉發和所謂的顧客們的口碑。
微商中的代理商,大多是下級代理,未與生產廠家直接簽訂代理協議的代理,一般從未到生產廠家實地考察。其銷售模式為轉發中間代理要求轉發的圖片于朋友圈,把接到的訂單轉發給中間代理或廠家即可,下級代理對食品貨源地、食品原材料、加工過程等均不知情,這就導致微商食品的安全問題:
(一)商品質量難以保障。微商獲取利益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多級代理賺取差價,這也使得微商經營模式之下的產品質量與服務都無法得到保證。
(二)“私廚美食”加工環境、制作過程衛生情況難以保障。目前微商自制食品大多沒有實體店,生產場所與經營場所通常位于住宅小區內部,制作人員沒有經過上崗健康檢測,制作環境沒有經過審核,衛生情況難以保障。
(三)流通環節存在食品污染高風險。由于沒有經過監管部門審核,微商配送食品大多采取混合配送,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是否符合標準難以預知,食品存在污染的高風險。
(四)消費者維權困難。微商基本都是無營業執照、無第三方交易平臺、無信用擔保的“三無”主體,缺乏監管。發生消費糾紛時,因為銷售過程大多不開具發票和單據,因此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
(五)司法真空、食品安全監管無從下手。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雖然對網絡食品安全做了相關規定,但規制的主體是電子商務平臺,而微信朋友圈作為社交網絡平臺就鉆了法律的空子。
(一)立法為本,不斷完善和修訂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有幾十部涉及微商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但由于微商業務定位的特殊性,使法律對微商食品安全問題的針對性不強,配套法律不完備,銜接不順暢。除此之外,現有食品安全的法律長期沒有修訂與完善,已經偏離現實情況。所以對同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依據不同的法律進行處理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與食品安全監管現狀難以適應。因此,我國應盡快修訂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細化各種法律條文,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使食品安全問題得以依法監管。
(二)建立品種監管為主,分段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法律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采取的是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方式,即按照產品生產、流通的環節不同,由不同的部門監管負責。由于一個監管工作由同級不同部門分段進行管理,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溝通使得工作交接產生誤差。因此具體化各部門監管職能,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進行明確的規定,將監管方式從當前的方式向“以品種監管為主,分段監管為輔。”進行轉變。
(三)加大處罰力度
根據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法造成他人損害的,賠償金一般為支付價款的十倍或者損失的三倍,不足1000元的,按1000元計算。這對于從業成本小利潤大的微商來說,懲罰力度是很輕微的。因此,應該加大對經營者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讓法律真正起到威懾作用。
(四)公開食品安全信息,方便社會監督
對食品安全信息的公開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不僅要披露企業食品的安全信息,更要公開執法部門的監管行為,加大食品安全監管的透明度。同時,政府可以利用官方網站等傳播介質,積極宣傳食品安全信息,喚起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意識,增強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1]孫鍵.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
[2]閆秀麗.美國的食品安全管理[J].山西果樹,2009.
D922.294
:A
:2095-4379-(2017)27-0190-01
黃裕安(1968-),男,漢族,浙江浦江人,國際法學碩士,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