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珍 李冬鳳
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近年來國內(nèi)學界關于法治文化建設研究綜述*
黃 珍 李冬鳳
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為法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近年來,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加快,法治文化建設業(yè)已成為國內(nèi)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圍繞著法治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意義、困境及路徑等問題展開了研究。
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設;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時代新課題和新任務。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法治文化的支撐,必須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法治文化概念在提出之時并沒有引起學者們的重視。伴隨著我國深入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文化建設業(yè)已成為國內(nèi)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圍繞著法治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意義、困境及路徑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以期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引領我國法治健康、良性發(fā)展。
法治文化是“法治”和“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在法治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定文化概念,其內(nèi)涵十分豐富。近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法治文化的內(nèi)涵展開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闡釋法治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李林指出,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和法治狀態(tài),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治文化由精神文明成果、制度文明成果、法治行為方式組成;狹義的法治文化特指一個國家的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法治行為方式[1]。有學者在明晰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關系的基礎上界定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包含在法律文化之中,是法律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2]陳仲進一步指出,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中先進文明的部分,不僅包括發(fā)達的法治物質(zhì)存在方式,而且涵蓋了人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法和文明的法治生活方式[3]。法治文化的養(yǎng)成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社會基礎之上,湯金達、梁瑋指出,一個國家的法治文化是指這個國家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法律生活秉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的生長離不開這個國家特定的歷史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4]。
總的來看,學者們對法治文化的內(nèi)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學界普遍認為法治文化是區(qū)別于人治文化的一種進步文化形態(tài),法治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以法治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蘊含人類正價值的優(yōu)秀文化,是良好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完善的法律設施,嚴格的執(zhí)法、司法程序等顯性文明成果以及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等內(nèi)隱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綜合。
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設。目前人們對于法治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有著普遍的認同,但全社會的心理認同度處于初級階段,法治文化建設仍存在各種困難和問題。
(一)關于法治文化建設意義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繆仲妮指出,法治建設只有達到文化的高度,才可能使法治的意識、觀念、思維等融入到每個公民的行為中,蔓延到國家的方方面面,也才有可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法治[5]。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展開了研究:一是對建設法治中國的意義。匡建華認為,法治文化是法治化的基本前提、內(nèi)在保障和動力源泉[6]。二是對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法治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類型,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周蕓認為,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7]。羅元蘭指出,大力培育法治文化,促進文化建設和法治文化建設的協(xié)同發(fā)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8]。三是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劉啟源認為,法治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構建法治文化是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重要保障[9]。四是對加強公民法治觀念的意義。苗繪、王璐指出,公民法治意識生成的快慢直接由法治文化決定[10]。
(二)關于法治文化建設困境的研究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受人治觀念的影響,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存在許多問題。吳躍建指出,當前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仍然存在定位不準、認識不足、創(chuàng)新不夠、方法不活、力量不合、效果不佳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問題[11]。梳理學界關于法治文化建設困境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治文化建設內(nèi)容單一、形式單調(diào)、隊伍參差不齊、法治的權威沒有形成等方面。
羅元蘭認為,當前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與地區(qū)實際的結合還不夠緊密,與地區(qū)各項工作的融入還不夠深入,法治文化建設的內(nèi)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僅僅局限于舉行法律講座、開展法制文藝演出,創(chuàng)造法制文藝作品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8]。劉曉莉結合地區(qū)實際指出,當前的法治文化宣傳僅僅注重法律法規(guī)條文的宣傳,其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嚴重欠缺。采取的形式是法制文藝匯演、法制宣傳、講座以及法律咨詢等辦法,不利于法治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12]。梁中海以地區(qū)實際為例指出,法治文化建設隊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對法律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相關的專業(yè)人才較少[13]。當前法治文化建設內(nèi)容單一、形式單調(diào)、隊伍參差不齊等問題,使得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效果不佳,法律法規(guī)貫徹執(zhí)行得不到位,法律至上的地位沒有得到確立,法治的權威尚未樹立起來。
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國內(nèi)學界從多角度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展開討論。有學者從觀念、制度、行為三個層面闡釋了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也有學者從執(zhí)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以及司法機關等幾個主體出發(fā),探討了當前形勢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途徑。學界普遍認為,法治文化建設既要注重法律制度、規(guī)范、設施等顯型文化建設,更要重視公民法治觀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塑造和提高。
(一)健全法律制度體系
良好的制度影響和規(guī)范著人們的觀念體系,因此,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法律制度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在如何健全法律制度體系這個問題上,苗繪提出了需要堅持的兩個原則: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符合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10]。陳月婷指出,法治制度文化首先應該是良法、善法,完善法律體系,需要構建良法體系[14]。
(二)構建法治文化價值體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梁忠海認為,法治文化建設不僅要有法律制度的存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公平正義的執(zhí)法和司法活動,使得法律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使民眾了解、信任法律并最終信仰法律[13]。張銘書指出,判斷一個國家法治文化建設是否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衡量這個國家法治文化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其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15]。
(三)增強法治文化建設人才隊伍培育
強化高素質(zhì)的專職法治文化“內(nèi)行人”隊伍的培育是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吳躍建認為,要建立健全法治文化人才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培育一支法治文化領軍人物和專家隊伍,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11]。林磊、趙夫鑫認為,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法學院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將其充實到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中去。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普法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水平、溝通能力,提升普法隊伍的工作水平[16]。
(四)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
學者們普遍認為,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在于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及其運行環(huán)節(jié),更為關鍵的是通過普法宣傳教育,營造崇尚法治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塑造和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孫成武、趙然指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充分發(fā)揮法治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觀念,形成崇尚法治的心理。因而,“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體公民養(yǎng)成守法、用法、靠法的行為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和守法有責的的良好風尚。”[17]吳躍建強調(diào),加強普法平臺和陣地建設是面向全體公民傳播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途徑,要加大法治文化廣場、公園、基地、市場、街區(qū)等各類普法平臺和基地建設,逐步完善全社會的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而且要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引導作用[11]。
綜上所述,國內(nèi)學界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研究主要涵蓋了法治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意義、困境及路徑等方面,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進一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準備了較為豐富的思想資源。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對法治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不夠深刻,缺乏對法治文化與人治文化的比較研究;二是在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研究中,僅僅局限于一般性的指導,結合地區(qū)實際探討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研究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在法治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中,要注重對法治文化與人治文化的比較研究,從比較中深刻揭示法治文化的特性。二是在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探究中,要結合地區(qū)實際,“因地制宜”探尋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實踐路徑,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吳愛英等.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讀本[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93.
[3]陳仲.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辨析[J].社科縱橫,2009(9).
[4]湯金達、梁瑋、朱振進.浙江法治文化及其建設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06(2).
[5]繆仲妮.關于法治文化建設問題的幾點思考[J].學海,2016(1).
[6]匡建華.淺析法治文化建設—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體會[J].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4(6).
[7]周蕓.法治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J].法制博覽,2014(12).
[8]羅元蘭.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9]劉啟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
[10]苗繪,王璐.法治文化建設芻議[J].理論觀察,2016(8).
[11]吳躍建.法治文化建設現(xiàn)狀分析及突破[J].中國司法,2012(10).
[12]劉曉莉.關于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5(11).
[13]梁中海.弘揚法治精神 建設和諧社會—關于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J].法制與經(jīng)濟,2013(26).
[14]陳月婷.法治文化建設的三點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3).
[15]張銘書.依法治國背景下的法治文化建設路徑思考[J].行政與法,2015(9).
[16]林磊、趙夫鑫.中國法治文化建設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河西學院學報,2009(3).
[17]孫成武、趙然.依法治國條件下的法治文化建設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 江西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專項資金項目:《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與中國夢的實現(xiàn)研究》(YC2016-S398)。
D
A
2095-4379-(2017)18-0077-02
黃珍(1993-),女,江西新余人,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冬鳳(1994-),女,江西瑞金人,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