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陰亞微
江蘇大學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
淺析互聯網虛假信息的法律規制*
張 妍 陰亞微
江蘇大學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隨著互聯網的傳播與普及,網絡已成為傳播虛假信息的主要渠道,內容涉及社會多個領域。相較于傳統虛假信息傳播,網絡虛假信息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成本低、主體泛化;散布型網絡傳播及傳播力更強等特點。加大了我們對其規制的難度,本文將從現有法律法規入手,探求創新、完善法律規制手段,從而對建立互聯網虛假信息規制體系提出自己的見解。
互聯網;虛假新聞;法律保障
傳統媒介時期,受技術手段的限制,虛假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有限。但如今,以微博、博客等自媒體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興起,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相互動的信息傳播格局。虛假信息也借助網絡進行快速傳播,輕則中傷事件當事人,重則引發民眾恐慌,影響社會正常運行秩序。
(一)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信息可以實現實時傳播。區別傳統媒體需要復雜且耗時的編寫、排版、印刷工作,互聯網時代下消息傳播門檻降低。4G和光纖的出現,使消息做到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接收、同步與傳播。
(二)發布成本低廉化、傳播主體廣泛化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每一個網民都直接參與其中,兼具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微博、微信等平臺的興起,使得網民只需簡單完成注冊工作,便可以在各類平臺上發布信息,傳播成本大大降低。
(三)傳播呈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
網絡傳播融合了單向傳播(大眾傳播)和雙向互動(人際傳播)的信息傳播特征,在總體上形成一種網狀結構。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并不局限于傳統媒介的編輯工作者,還有許多受眾和網友,這也使得虛假信息在這張“網”中迅速蔓延、傳播。
(四)“傳播力”吸引更多關注
虛假信息本質為脫離客觀事實而進行的虛構,內容稀奇怪異,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因而更為媒介和受眾所關注。同時,互聯網由于缺少規范的內部審稿制度和“把關人”,無法從傳播源頭過濾虛假信息。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專門針對互聯網虛假信息傳播、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
(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或修訂的法律。2007年《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明知為虛假消息而傳播或者編造并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
2015年7月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強調“網絡空間主權”原則,規定“加強網絡管理,防范、制止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2015年8月29修訂的《刑法修正案(九)》,將傳播網絡虛假信息的行為,從一般的治安行政處罰上升至犯罪層面,增加了新條款,對于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后果的予以刑罰處罰。
同時,為了解決利用網絡侮辱、誹謗他人案件中,由于較為隱秘的個人信息而引起的舉證難問題,《刑(九)》中增加了配套措施,受害人可以先行向法院起訴,提供證據確有困難時,由法院通知公安機關予以協助,以便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國務院通過的行政法規。關于規制網絡虛假信息宣傳,2011年11月修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發布《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和《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對網絡虛假信息傳播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三)最高法、最高檢通過的司法解釋。2013年《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具體明確細化了利用信息網絡侮辱、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情形。
(四)綜上所述,我國從2000年起便開始對互聯網虛假信息規制傳播進了相關立法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一套互聯網虛假信息傳播的規制體系。主要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1.規制制定既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正式法律;也有國務院及其行政管理部門所制定的相應法規、管理辦法;還有最高法、最高檢做出的司法解釋,三者共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
2.法規條文上與其他互聯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有所兼顧,交叉構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體系,現行法律法規已經涉及到突發事件預防、互聯網虛假信息管理、事后問責和證據保存等方面。
我國將互聯網信息傳播內容的管理這一領域納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適應了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但這些只是關于網絡法制化的初步規制,多數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未具體細致化,只是停留于框架層面。而對于一個日益龐大的互聯網群體性社會,不僅網絡虛假信息方面,利用網絡進行犯罪的比率也呈逐步上升趨勢。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于網絡虛假信息進行系統地規制:
(一)完善現有的網絡虛假信息規制體系,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制訂、審查網絡新聞傳播措施,確定網絡新聞傳播原則和方法組織協調、監督和檢查網絡新聞傳播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等。
(二)加快網絡實名制的落實進程,建立起后臺實名,前臺匿名的網絡實名體系。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追責,在保障言論的自由的同時,有效遏制謠言的產生,限制蓄意而起的“假輿論”。
(三)加強在網民中關于網絡文明、網絡道德內容的宣傳力度,提高網民的網絡監管意識和維權意識,提升網民對不良、不實信息的辨別能力。
(四)建立起配套的互聯網用戶監督舉報體系,積極鼓勵網民監督舉報違法信息。
(五)建立起有關證據保存和獲取規則,設立專門執法機構,在法律規定下和保障后臺居民個人信息安全、隱私不被泄漏的前提下,遏制不良信息,懲治不良信息的發布者,從而營造良好的網絡新聞發展環境。
[1]樂思網絡信息采集系統[EB/OL].http://www.knowlesys.cn/ab/key/xujiaxinxi_chuanbotedian.html.
[2]讓“互聯互通 共享共治”的互聯網繼續改變中國[J].環球網評論,2014-11-19.
[3]趙成剛,齊文杰.網絡虛假新聞的現狀與治理對策[D].產業科技論壇,2015-15-10.
[4]王媛.淺析虛假新聞的傳播特征[J].傳播與版權,2014.8.
[5]沈春娥.網絡虛假新聞:表現與治理[J].新聞前哨,2011.
[6]胡蕊.試析當前我國網絡新聞的法律法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2-25.
* 江蘇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10299322W)。
D
A
2095-4379-(2017)18-0085-02
張妍(1996-),女,漢族,北京人,江蘇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陰亞微(1996-),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江蘇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