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丹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服務平臺建構的路徑探尋*
呂 丹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它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促進了科技的創新,提高了人員的就業,現已經成為了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中小微企業穩步前進而言還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保障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本文將以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為視角,簡要分析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所面臨的困境,試圖尋找出建構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服務平臺的路徑。
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平臺;構建路徑
吉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一直以重農抑商為其發展的根本思想,與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吉林省的中小微企業具有起步晚、范圍窄、資金少等特點,由于距離發達城市較遠,很少有大企業能夠幫助注資,在銀行貸款方面,也因無法逾越銀行機構為防范擔保風險設定的抵押擔保條件,而無法得到銀行信貸支持,因此很多創新型小微企業由于缺乏資金,不得不剛剛開始就陷入結束期,再加上吉林省在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沒有相應的地方性政策扶持,使得吉林省中小微企業大多處于勢單力薄的狀態,只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尋找突破口,導致中小微企業沒有融資渠道,扛不住競爭的壓力最終走向破產。為了引導吉林省中小企業規模經營、依法融資、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解決中小企業維權難和法律風險問題,我們應該搭建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的順利發展保駕護航。
(一)外部原因
吉林省地處東北三省中部地區,與沿海城市相隔較遠,信息滯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當沿海城市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如火如荼建立公司,發展生產的時候,吉林省還處于昏睡狀態。所以吉林省中小微企業的建立時間很晚,發展空間也很有限,資金匱乏更是其無法前進的直接原因。再加之地方政府在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沒有配套的規范化管理,使得中小微企業停滯不前,甚至多數夭折。
(二)內部原因
吉林省的中小微企業規模小,人數少,資金匱乏,導致公司內部體制不健全,人員配置也缺乏科學性,在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當中沒有專門的法務部門及法律人員,因此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難以找到快捷有效的解決途徑,法律服務需求與成本形成巨大的反差,企業內部缺乏風險防范的法律常識。
(一)加強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服務平臺的建立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扶持,從其他省份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政府對中小微企業提供健全政策、創新舉措,可以有針對性的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銀行擔心貸款風險大等難題,政府建立良好的機制,把中小微企業當中一些無形的資產變成有形的資產,既可以推動中小微企業質押融資的有效進行,也可以解除在中小微企業質押融資出現呆賬、壞賬時銀行的后顧之憂。
(二)完善地方性法規建設
地方性法規的建立為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平臺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們常說要依法辦事,但是前提是我們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國正處于法律的攻堅克難時期,各項法律法規正處于制訂、修改、完善之中,雖然在知識產權法領域也有質押融資的法律規定,但是其細節規定還相對籠統,這就需要地方性法規可以完善其規定,使其可以從粗到細,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立風險防控、有效運轉、專業評估一體化的法律服務平臺
搭建吉林省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平臺,其主要宗旨是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與銀行對中小微企業信貸不信任的危機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著手:第一,為中小微企業貸款提供法律咨詢服務,讓中國小微企業自身的優缺點體現在陽光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完成貸款;第二,為銀行貸款的回收提供有效保障,中小微企業獲得貸款以后,要保障企業的有效運行,法律服務平臺要健立健全企業運轉的跟蹤法律服務,使得企業真正靠融資呈燎原之勢,保障企業發展與銀行貸款的有序進行;第三,法律服務平臺應該提供評估服務,并且評估應該是客觀的、真實的、有效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大多都是依靠科技質押融資,法律服務平臺應該從法律的角度對其評估進行監測與監督,不僅要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準入進行監測,而且要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后續發展進行監控,以保證銀行的信貸風險降低到最小。
建立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法律服務平臺,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保障,也是減少銀行信貸風險的有效途徑,更是為吉林省中小微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1]涂富秀.論海西中小企業法律服務平臺的建構[J].科技和產業,2012.7.
[2]朱仁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法律障礙及其對策[D].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3-4-8.
* 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東北振興背景下吉林省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平臺的構建”科研成果。
D
A
2095-4379-(2017)18-0088-01
呂丹(1980-),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就職于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