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裕民 林金瑤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
?
論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執行能力認定時間”
許裕民 林金瑤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以下簡稱拒執罪)的立法目的在于解決執行難問題,使法院的生效判決可以及時有效地得到執行,維護司法權威。在拒執罪的司法完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始終為立法者所忽視,就是負有執行義務的行為人執行能力的考察,以及其執行能力起算時間的界定問題。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執行能力;認定時間
拒執罪中行為能力認定時間直接決定著罪與非罪,是司法實踐中對拒執行為能否起訴的重要因素。刑法典對此問題并無具體規定,1998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項規定,拒執行為從“人民法院發出執行通知后”為起算時間,然而之后頒布的全國人大立法解釋卻未對拒執行為起算時間有任何限制性規定。兩個解釋的差異應該如何解讀?這給司法實踐中對拒執行為起算時間的認定帶來了疑惑,是應該以司法解釋中的從人民法院發出執行通知書后為標準,還是通過之后的立法解釋視為可以其他時間為標準?
針對這個問題,我國學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訴前說”①,認為應該從訴訟開始前審查以確認行為人的執行能力。學者認為從訴訟前就開始認定行為人的執行能力可以減少執行人故意避開執行轉移財產的機會。
(二)“訴始說”②,認為應該從訴訟開始的時候就判斷行為人是否有執行能力。有學者認為相較于“訴前說”的起算時間過寬,此種學說行為人惡意侵犯權利人合法利益以及損害人民法院的權威的故意性更明顯,應該采用。
這兩種學說的支持者都認為在實踐中行為人向權利人借款之后,若存在主觀惡意則會盡快揮霍干凈,并進行規避執行的行為如私下轉移財產,這容易使日后的判決成為一紙空文,延展拒執行為起算時間有利于保護權利人利益,可以有效的減少行為人轉移財產等方式規避執行的機會。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在司法實踐中不具有合理性。首先,本研究小組采取侵犯本罪的客體是“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權威性及嚴肅性”的觀點,即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法院判決裁定書發生法律效力之后才明晰,進而確定執行內容,因此在法院的判決裁定書未生效之前,行為人的執行內容還未確定,不可以預先就判行為人入罪。如果行為人有規避執行的行為,權利人可以根據民法的有關規定,提起獨立的訴訟行使撤銷權。其次,這種起算時間向前推移太多以至于在實踐中難以把握。雖然行為人在訴訟開始前就已經有給付財產的履行義務,但可能存在由于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控的客觀因素阻礙,導致行為人無法履行義務,若法院對此情況也同樣入罪,不符合法律的人道主義精神,刑法也只會成為一部苛刻冷血的規定。
(三)“宣判說”③,認為該罪的發生必須是在法院的宣判以后。學者支持的理由是為了彌補從訴訟開始至判決裁定書生效前這段時間的法律漏洞,認為完善法律應該要擴大處罰范圍,延伸時間點。
(四)“生效說”④,認為應該從法院裁判文書生效后就確定行為的執行能力。學者們認為只有在法院判決文書生效后,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才明確,行為人也才有了具體要履行的執行內容,此時行為人有能力卻又拒不履行才可構成本罪。其次,法院的判決裁定書做出之后即有既判力,當事人應履行。持反對態度的學者多支持“執始說”,認為罪行法定,不可過分保護權利人。筆者認為在判決裁定生效后,若行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行為義務,但又采取規避行為致使判決裁定無法進行的,就應該入罪,而不必受限于時候進入執行程序這一形式。
(五)“執始說”⑤,認為案件在未進入執行程序的情況下不追究債務人責任。此種觀點在2016年指導案例71號出來之前通過上述中案例的歸類整理可以得知實踐中的運用是最多的,支持的學者多是采取侵犯本罪的客體是“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的觀點,由于在執行程序開始前,行為人尚未是被執行人,即使采取了規避日后執行的行為,也是無罪的,此觀點把案件還沒有進入執行程序時追究行為人責任的情形排除在外。其次認為,在判決生效后的履行期內,義務人仍然處于自覺履行的期限內,不可因為判決書生效后還未履行義務就此判罪。筆者認為,根據以往出臺的立法及其解釋的變遷可以反映出立法的態度傾向于“生效說”。1998年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審查的時間節點應該是在人民法院發出執行通知書之后,但之后的2007年立法解釋又把這一規定刪除并且沒有其他任何時間限制,這從正面就印證了在立法中不以“執始說”為認定時間節點的結論,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案件是否進入了執行程序,而是應該在拒執罪的危害行為中把規避執行的行為納入考量。
從實踐角度看,該罪客觀層面的認定重點在于行為人是否情節嚴重和對其執行能力的判斷。情節嚴重的認定已經由《刑法修正案(九)》及司法解釋加以完善,但是其執行能力認定方面仍存在著立法漏洞:對執行能力的認定不是簡單地考察行為人的執行能力,考察其執行能力的時間點選擇同樣關鍵。時間節點的不同,將直接導致“是否有執行能力”這一問題的認定結果不同,進而影響該罪的認定。即以行為人何時的執行能力作為定罪依據。因為民事判決的執行或刑事偵查的進行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行為人的執行能力很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由此可見,認定其執行能力時間節點的選擇極為重要。
但是,我國的刑法及相關解釋并沒有對時間節點的問題進行說明,所以在該罪的實踐中關于時間節點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但是秉持著罪刑法定的原則,我國的司法審判必須按照一個唯一確定的時間節點來進行,所以最高法于2017年初頒布了一個指導案例,作為各法院審判時的參考,即指導案例71號。在該指導案例中,法院認為,對時間節點問題的認定應該從相關民事判決發生法律效力時起算,即“生效說”,原因如下:1.只有具有執行內容的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此時的義務人方有了履行義務:積極履行生效的判決中確定義務的責任。2.與民事訴訟法關于執行的規定保持一致性。3.從立法目的考慮,該罪的最基本目的在于促進生效判決的執行,解決執行難,對有抗拒執行的想法的人起到震懾作用。故時間節點選在判決生效日更為合適。
從指導精神來看,該指導案例確實為時間節點這一爭議問題的認定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筆者搜集了在此之前裁判文書網上全部的拒執罪判決,總共有2000余份。在該指導案例發布前,我國各地法院的拒執罪判決始終對該問題模糊不清,甚至有直接忽略的情況,筆者在所有的兩千余份判決書中進行了抽樣調查,隨機抽取了其中的200份判決書,這其中并沒有任何一份判決書直接提到有關時間節點的認定問題。以2015年一份四川省的拒執罪判決為例(以下為判決書原文):
本院認為⑥,被告人楊某甲無視國家法律,私下出售執行標的中部分房屋的行為,破壞了標的房產的完整性和可處置性,導致判決、裁定無法執行,嚴重妨害司法秩序,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公訴機關指控其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
從上述判決可以看出,本案的拒執罪認定遵循的是生效說,被告人在原執行標的將要執行前進行了標的變賣導致執行不能,此舉應視為在原民事判決生效后的拒執行為,而確定其執行能力的時間點自然選取在民事判決生效時。此案的審判雖然沒有對時間節點進行說明,但并未影響最終定罪。但如果原審法官對“生效說”模糊不清,就很難認定該罪是否成立。比如,如果其選擇“執始說”(即以開始執行時作為考察被告人的執行能力時間節點),被告人應認定無罪。雖然這種認定顯然違背民事訴訟法,但是由于刑法方面的缺失,不排除有些法官在類似情況下作出無罪判決,原因有二:其一,該被告的行為并不在拒執罪司法解釋的情節嚴重情形之列;其二,由于立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因此采用執始說并不違背刑法。
類似情況還有2015年陜西某法院的判決:該院認為,被告人王某在人民法院作出具有給付義務的裁定書并依法向其送達后,其本應積極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然其非但未履行,并在有能力可履行的情況下,采取轉讓財產規避執行的方法,拒不執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定,致使生效裁定無法執行。此行為構成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⑦。此處雖然明顯采用了生效說,但是仍未作出解釋,與上一個案例相同的是,該案如果采取“執始說”做辯護,同樣無法定罪。因為執始說以執行開始為時間節點,由于拒執罪的規定不明,可能導致時間節點的選取有誤,導致判決結果不同。雖然這種說法同樣違背了民事訴訟法,但參考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此種審判思路在刑法范疇內并不存在錯誤,給了一些法官借此機會進行枉法裁判。
此外,有些法院甚至存在不對行為人執行能力調查結果和認定進行說明就進行審判的情況,如河北省某法院2015年的一宗判決:本院認為,被告人李某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法院的民事判決,情節嚴重,被告人李某的行為已構成拒不執行判決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依法應予懲處。這種判決結論雖然表面邏輯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刑罰的依據,作為可能導致他人失去暫時人身自由的文書,理應保證罪的認定清晰、明確,不應存在學理上的漏洞。依筆者看來,應該在拒執罪的判決中多加注意時間節點的問題,做到罪的認定盡可能嚴密。最低的要求便是對行為人的執行能力做出認定并說明其在某一時間點上具有執行能力。否則可能存在定罪錯誤。
綜上所述,我國拒執罪審判在時間節點方面大致存在以下幾種問題:1.對時間節點問題直接忽略;2.對時間節點有過認定,但表述不明;3.某些時間節點的選擇存在問題,并不能使人信服。筆者認為,作為一個適用率較低的罪名,為了避免漏判和錯判,在拒執罪的審判中有必要對執行能力的認定做出特殊說明并明確時間節點。
筆者從實證角度考察,通過調查歸納得出在司法實踐中行為能力認定的起算時間對是否構成拒執罪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拒執行為時間節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上述的比較,筆者傾向于“生效說”的認定標準,理由如下:1.通過研讀民事訴訟法⑧及其司法解釋,其中“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可以明確其是以法院的判決裁定文書生效為基本標準的,并未提到在訴訟前后或是執行程序前后的時間標準,為了保持法律上的一致性,應該采取“生效說”;2.從2007年的立法解釋刪除“發出執行通知后”的規定可以反映立法的趨勢是偏向于本觀點的,以判決生效之日為時間點,有利于避免生效判決書變成一紙空文,迫使行為人在刑罰的威懾下主動履行生效判決的義務內容,維護司法審判,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問題;3.只有生效的判決裁定書中規定的權利義務才具有法律效力,生效的文書不需要等待進入執行程序才具有法律強制力,因此拒執行為應當自文書生效之日就成立。綜上,筆者認可采納以“生效說”為主要的認定標準。明確拒執行為起算時間,從而確定是否構成本罪,對實踐中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人歸罪,提高司法中的有效執行率,唯有法律上審判的公正和實踐中執行的有效相結合,才是實現正義公平、建設法治社會的道路。
[ 注 釋 ]
①葉子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客觀要件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2014.
②史小峰.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中行為人有履行能力的認定[N].人民法院報,2009-01-16.
③顧文達.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對民事強制執行保障[J].長江大學學報,2016.
④曾慶建,楊勤.據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實踐適用的幾點思考[J].學術前沿,D924.3.
⑤王輝.強制執行中對拒執罪適用的探討[D].華東政法大學學位碩士論文,2014.⑥(2015)雷波刑初字第91號.⑦(2015)子洲刑初字第00067號.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何永剛,謝阿桑.論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立案管轄權[N].人民法院報,2002-7-1.
[3]胡志軍.刑罰功能新解[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
D
A
2095-4379-(2017)18-0102-03
許裕民(1995-),男,漢族,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