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反壟斷相關市場的舉證責任完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萍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
民事舉證責任制度完善路徑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反壟斷相關市場的舉證責任完善
王 萍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舉證責任包括相輔相成的兩方面,其一是積極舉證行為的動態舉證責任,其二是無法完成舉證而應承擔不利法律后果的靜態舉證責任。在舉證責任的分擔上,各國的法律規定基本相同,在動態舉證責任上“誰主張,誰舉證”,靜態舉證責任通常由原告承擔,少數特殊情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反壟斷的首要前提是相關市場界定,我國對壟斷糾紛民事案件的規定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即由原告負責相關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然而,在互聯網發展下,傳統市場多維化以及市場領域拓展使原告的舉證責任負擔過重,導致當事人之間舉證責任分配嚴重不公平現象,而且不利于壟斷民事糾紛發揮其對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作用。本文借鑒我國對環境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的經驗并吸取教訓,對我國壟斷糾紛民事案件的舉證責任制度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衡平舉證責任制度;二是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規避。
民事舉證責任制度;互聯網;相關市場
(一)舉證責任與舉證責任的分擔
舉證責任,又稱證明責任,英文是“burden of proof”或“onus of proof”,是證明主體為了使其訴求得到法院裁決確認,所承擔的提供和運用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以避免對己方不利的訴訟后果的責任。舉證責任一般包括行為、結果、因果關系、過錯四個方面。在學理上,舉證責任可以分為動態舉證責任和靜態舉證責任。前者強調當事人積極履行舉證義務的行為。后者強調當事人可能承擔某種法律預設的責任,即暗含著不能完成舉證任務的當事人所要承擔的不利后果。
對應動態舉證責任和靜待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在分擔上可從兩個角度考慮。其一,當事人為了證明所主張的事實而積極地舉證,這是當事人對動態舉證責任的承擔。其二,舉證的目的在于證明待證事實,若通過一系列合法程序審理,待證事實仍然不能確定,與此相關的法律關系不清晰,難以劃分實體的權利義務,此時一方當事人承擔敗訴的后果。這就是當事人對靜態舉證責任的承擔。根據各國司法實踐,舉證責任一般有較為固定的分擔方式。動態舉證責任一般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靜態舉證責任通常由負有動態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很好地與動態舉證責任的分擔原則銜接;少數特殊情況下靜態舉證責任由另一方當事人承擔,如環境訴訟等領域,這就是常說的舉證責任倒置。
(二)我國立法現狀
我國對舉證責任的規定存在于不同部門、不同級別的法之中,和其他國家的司法實踐具有一致性。
動態舉證責任方面,我國規定主張事實的當事人進行舉證。民訴法有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院《民事訴訟的若干規定》第2條也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在靜態舉證責任方面,我國法律采取原則和例外結合的方法。一般情況由原告承擔,比如《民訴解釋》第90條第2款規定:“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特殊情況下由被告承擔,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6條規定的環境訴訟和《民訴證據規定》第4、6條規定的特殊侵權案件和勞動爭議舉證責任的分擔方式體現了舉證責任倒置。
(一)傳統反壟斷相關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
縱觀我國立法,對反壟斷法中有關相關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作特殊規定很少。《反壟斷法》第50條規定了無過錯責任。《關于審理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7-10條說明被告只需對其行為的正當性或者豁免情況進行舉證,筆者認為這在根本上是一種抗辯,不屬于實質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因此,在我國,壟斷糾紛民事案件相對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主要在原告一方,在無過錯責任制度下,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三者中,難度最大的是壟斷行為的證明。鑒別壟斷常運用合理原則。競爭總是發生在一定的市場范圍內,合理原則的重要前置程序就是對相關市場進行界定。
(二)新形勢下原告舉證責任負擔沉重
互聯網發展下社會經濟出現新勢態。一方面,互聯網的產生和迅猛發展使商品市場由傳統的單邊市場變成多維市場,主要表現在參與主體增多引發相對市場的多元。在互聯網平臺上,一組市場主體是平臺負責人和普通用戶,還有一組是平臺負責人和利用平臺進行產品或服務宣傳的廣告主。各主體所參與具體活動的表現形式和目的不同,以不同主體為中心,相對市場的種類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和物流等配套機制迅速發展,使得商品和服務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相關地域市場顯著擴大。
相對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由原告承擔,意味著原告獨自面對新社會形勢下相關市場界定的難度增加。傳統單邊市場多維化,相對市場在定性上種類增多、雜糅,如果不分主體而籠統地對多維市場進行相對市場界定就會有以偏概全之嫌。在定量分析上,相對市場的范圍拓廣,用SSNIP①等方法須分析的數據劇增,要想搜集全面精準數據成本劇增。
(三)相關市場界定由原告舉證的不合理性
1.舉證責任分配不公平
傳統舉證責任制度下,能力和要求不成正比、過錯和責任不匹配的現象違背公平正義理念。原告通常是普通企業和個體消費者,在財力、人力等資源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難以獨立完成舉證責任。原告若無法完成動態舉證責任,則必須承擔靜態舉證責任,其受損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救濟。被告在壟斷糾紛訴訟中一般是過錯方或加害方,且各方面資源都會相當充足,完成舉證責任的難度較低,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被告無需承擔舉證責任。
2.普通個體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可能性降低
壟斷民事糾紛屬于反壟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維護了國家經濟秩序,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原告承擔對相對市場界定的舉證責任,某種程度上是少數人在維護絕多數人的利益。
當事人向法院提起壟斷民事訴訟一般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客觀上維護了市場秩序可解釋為該訴訟產生了正外部性。維護市場秩序與否不屬于當事人成本利益權衡考慮之內,所以當事人在進行訴訟的過程中遇到勝訴成本大于自身利益的情況就會放棄勝訴機會。這說明壟斷民事訴訟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具有偶然性。傳統的相關市場界定舉證責任制度使得壟斷民事訴訟發揮維護公共利益的可能性顯著降低。
(一)舉證責任倒置體現實質正義
在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中,普通公眾難以掌握環境專業知識,“誰主張,誰舉證”的做法給原告帶來極大的舉證負擔,勝訴希望渺茫。因此,在原告證明加害行為與損害的基礎上,由被告對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靜態證明責任。這在我國已經由明確的法律條文加以規定。具體來說,原告證明排污行為造成環境污染使自己的財產或人身受損,被告證明其排污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和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受害者作為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體現了舉證責任分配正義。
(二)三段論的邏輯缺陷
上述環境侵權糾紛適用的舉證責任倒置存在三段論上的邏輯缺陷。根據三段論推理,環境侵權訴訟的事實基礎,即損害行為和損害結果,是小前提,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是大前提。在被告難以證明行為和結果存在因果關系時,法官就適用舉證責任倒置,采取推定的方法認為有因果關系,判決被告承擔不利后果。這樣推出的結論不一定科學,因為大前提必須是常態關系,而環境侵權訴訟中作為大前提的因果關系不一定是常態關系。
(一)衡平舉證責任
實現原被告雙方舉證責任分擔公平,最重要的是把原告沉重的舉證責任負擔轉移一部分給被告。原告的所有舉證責任中難度最大的即為相對市場的界定,因此可以從這一點著手衡平舉證責任。
損害結果往往易證明,可通過受害者的損失或侵害者的盈利來評估。在反壟斷的相對市場界定中,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直接客觀——壟斷使得社會資源集中從而為壟斷者實施違法行為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條件。因此,只有損害行為舉證責任的轉移才能起到轉移舉證負擔的作用。一方面,筆者建議,被告應當承擔相對市場范圍界定的責任。被告有能力去界定相關市場,且被告作為加害方理應承擔更多責任。另一方面,針對目前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相對市場的界定難度大為增加,舉證責任全部由被告承擔在新形勢下難度過大。筆者建議法官可以配備專業人員協助被告進行相對市場范圍的界定。類似于民訴法關于法院自行取證的規定。
(二)規避預期邏輯風險
隨著交易主體不斷增多與金融創新,壟斷民事糾紛的法律主體將會更多,法律關系會更復雜,未來反壟斷相關市場的界定將會更棘手,損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會更難以判定。被告將無法獨自承擔舉證責任,可能會反過來有賴原告或法院分擔壓力。
考慮到環境侵權訴訟中的邏輯缺陷,需要再次完善舉證責任制度。具體來說,由原告對損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常態關系進行舉證。常態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且很多情況下常態關系為大多數人所知,舉證難度相對較低,因此常態關系的舉證責任轉移給原告不會造成原告舉證負擔過重的情況。對于部分技術較強的常態關系,必須通過科學實驗才能驗證,那么可以讓法院加入一起鑒定,同樣地在法律上解釋為民訴第64條規定的情況。在原告舉證損害行為、損害結果和常態關系之后,被告無法證明其行為具有正當性或者屬于豁免情形,即推定由被告承擔法律責任。
[ 注 釋 ]
①詳見我國<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
[1]卞建林,譚世貴.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8):436.
[2]王亞新.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J].證據科學,2014(1):120-121.
[3]蔣巖波.互聯網產業中相關市場界定的司法困境與出路——基于雙邊市場條件[J].法學家,2012(6):59-74.
[4]吳宏偉,廖娟.互聯網行業相關市場界定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3(1):123-124.
[5]鄒亞莎,李亞.反壟斷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J].法學論,2014(2):34-37.
[6]胡洪.房屋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困境——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框架[J].江海學刊,2014(5):205-239.
D
A
2095-4379-(2017)18-0121-02
王萍(1996-),女,漢族,湖南婁底人,學士,江南大學,法學專業學生。